二三、餵飽四千人
(一)經文出處(耶穌使四千人吃飽):(可8:1-10;參照太15:32-39)
那時,又有一大羣人聚集,沒有甚麼吃的。耶穌叫門徒來,説:「我憐憫這羣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沒有吃的東西了。我若叫他們餓着回家,他們會在路上餓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門徒回答:「在這野地,從哪裏能得餅使這些人吃飽呢?」耶穌問他們:「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説:「七個。」他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着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他們還有幾條小魚;耶穌祝謝了,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碎屑,有七筐子。人數約有四千。耶穌打發他們走了,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註1)境內。
(二)解釋:
(※註1) 大瑪努他:加利利海西岸、靠近革尼撒勒平原南緣的一個地方。確切位置不詳。同一事蹟《馬太福音》記載發生在「馬加丹」 (太15:39) 。有說大瑪努他即馬加丹或抹大拉;也有說馬加丹是抹大拉的別名。
在主耶穌所行眾多神蹟當中,用五餅二魚給超過五千人吃飽,是唯一在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神蹟。但接著不久,耶穌又行了給四千人吃飽的神蹟。為何用餅和魚餵飽眾人的神蹟要出現兩次?這兩次幾乎相同的記載所代表意義有何不同?如果我們把兩個神蹟拿來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一些差別。包括:
1. 地點與對象不同,第一次在加利利海東北的伯賽大(路9:10),是一個猶太人城市,之前主耶穌曾以「伯賽大有禍了」來責備猶太人的心硬不願悔改(太11:21)。 第二次在低加波利境內的加利利海邊(可7:31;太15:29),低加波利是希臘十城聯邦城,是外邦人聚集的地方。神的福音乃是先臨到猶太人,然後是外邦人。
2. 時間不同,第一次眾人因見耶穌治病的神蹟而跟隨祂(約6:2),直到傍晚(太14:15)。第二次的群眾則是跟隨耶穌三天之久(太15:32),主沒有像第一次那樣當天就變出食物,為著是要考驗他們的信心,他們因著主醫治的大能而讚美神(太15:31),他們比五餅二魚的群眾更為渴慕主的道。
3. 門徒的反應不同,第一次是門徒進前來問耶穌(太14:15),第二次是耶穌叫門徒來主動先問門徒(太15:32)。令人訝異的是,對於第二次同樣情況的發生,門徒似乎全然忘記之前五餅二魚奇妙的經歷,竟然不知如何回答耶穌的問題。
是否我們也是如此?曾經無數次經歷神的大能與豐富的供應,卻又轉瞬即忘!
4. 餅和魚的數量不同,第一次是五餅二魚(太14:19),第二次是七個餅和幾條小魚(太15:34)。
5. 吃飽人數不同,第一次不算婦女和孩子,男子約有五千人(太14:21),第二次則是男子約四千人(太15:38)。
6. 吃剩下零碎的數量不同,而且拾回盛裝容器也不同。第一次是裝滿了十二個籃子(太14:20),第二次是七個筐子(太15:37),是一種闊口有蓋的大籃子,可以裝得下一個人(參考《使徒行傳》9:25)。
有聖經學者認為,這十二籃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因此,第一次五餅二魚餵飽五千個男子的神蹟,預表神對於以色列人的恩典。第二次七餅與魚餵飽四千男子的神蹟,則是預表神對於外邦人的恩典,七個筐子代表外邦人 (參考《申命記》7:1-4的迦南七族)。
主的供給總是充足有餘,尤其是對外邦人的我們,這「七筐」的恩典更勝於「十二籃」。祂先前給迦南婦人雖只是碎渣兒(參考《耶穌的神蹟》(22)),但我們若是願意跟從主,卻是共享得以讓眾人飽足的豐盛筵席。
※參考資料出處:
1.http://blog.xuite.net/xmas2305/blog/54901461-%E9%A4%B5%E9%A3%BD%E5%8D%83%E4%BA%BA%E7%9A%84%E7%A5%9E%E8%B9%9F%E3%80%88%E9%A6%AC%E5%A4%AA14%3A14-21%EF%BC%9B15%3A32-39%E3%80%89
(Xuite部落格─客旅寄居的世界)
待續
公告版位
這裡是我的日記本、剪貼簿、心情感想、專題探討;其中屬權管電資管理人之著作權者,皆為讀者全體所共有,歡迎複製、轉載、改作、編輯等分享與利用。
- Jun 10 Mon 2013 00:00
耶穌的神蹟 (24)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