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醫治耳聾舌結的人
(一)經文出處(耶穌治好耳聾舌結的人):(可7:31-37)
耶穌又離開了推羅地區,經過西頓,就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註1)有人帶着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為他按手。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望天歎息,對他説:「以法大!」(※註2)就是説:「開了吧!」他的耳朵立刻開了,舌結也解了,他説話也清楚了。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人;但他越囑咐,他們越發傳揚。眾人分外驚奇,説:「他所做的事樣樣都好,他甚至使聾子聽見,啞巴説話。」
(二)解釋:
(※註1)主耶穌沒有逕回加利利,而是繞了一個大圈,先北繞西頓、再往南經過凱撒利亞‧腓立比和低加坡里,然後再往北折回加利利。(見地圖)

(※註2)「以法大」是亞蘭語。亞蘭語是經文中當地人的日常用語,它是閃米特語族(閃族)的一種語言,與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相近。

有人說,《馬可福音》對於主耶穌的事工或神蹟,常記載得比別卷福音更詳細,但事實原因大概是當主耶穌醫治許多病人的時候,剛好醫到這個耳聾舌結的人,當他的耳聾聽見了,啞吧也說話了,所以眾人分外驚奇,説:「他所做的事樣樣都好,他甚至使聾子聽見,啞巴説話。」(可7:37)早先這些人原是不接待耶穌的,當耶穌在他們那裡醫治一個被群鬼附著的人後,他們反而央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參考《耶穌的神蹟》(15))因為他們不喜歡主耶穌所作的事。唯獨這次眾人都稱頌叫好。所以馬可福音特別記之,是叫人特別注意:主耶穌一切所作的都是為人的好,人應當有感恩的心。
在福音書中不時可以看見主耶穌要到一個地方的時候,卻故意繞道而行,多經過一些別的地方才到達目的地,這無非都是因為主的心常常顧念人的靈魂,總是想多到一些地方,使多些人得蒙祂的恩澤,得聽祂的恩言。祂總是不怕為罪人多受些勞苦、多走些路,使他們多有機會認識祂。祂雖然常常忙碌得沒有時間吃飯或休息,(可6:31-34,約4:6-7)卻總有時間為罪人奔勞,向罪人講道。
「有人帶着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可7:32)現在我們知道,主耶穌為甚麼要捨近就遠,繞道低加波利,原來那裡有一群患各樣病症的人,需要主去醫治他們,需要主去拯救他們。這個耳聾舌結的人,他的朋友也許早已跟從了耶穌,現在聽到耶穌也到自己家鄉來了,所以把握機會,趕快就帶著他來見耶穌。在這以前,也有許多人帶著他們的朋友來見耶穌,(可1:32、2:3)有的因此病得了醫治,罪得了赦免,靈魂得了拯救,有的決心跟隨了耶穌。屬身體的病固然需要醫治,屬靈的事則更加重要。
「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可7:33)他耳聾,聽不見,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使他明白祂要開通他的耳朵。主把祂的指頭,放在那人的耳裡,就是他毛病的所在,對症下藥。又用唾沫抹他的舌頭,表示要解開他的舌結。「望天嘆息,對他說:『以法大!』就是說:『開了吧!』」(可7:34)「望天」常是主耶穌禱告的態度。平時主醫治人是不需要禱告的,因祂自己便是神。祂不需要像先知那樣求耶和華施行奇事,祂也不需要像以後的使徒那樣奉耶穌的名行神蹟。可見得祂在這裡「望天」又是為了耳聾舌結的人,祂要表示祂與父原為一,祂來為了遵行神的旨意,為了榮耀天父的名。
耶穌「望天」,天父是祂醫治力量的來源;耶穌「嘆息」,祂悲傷的是神所造的人因犯罪而有這些痛苦。(參考《羅馬書》8:19-23)主曾望天祝福,(可6:41)望天感謝,(約11:41)望天禱告,(約17:1)這次卻是望天嘆息。主用亞蘭語對他說:「開了吧!」祂是彌賽亞,祂有權能。他的耳朵就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
「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人;但他越囑咐,他們越發傳揚。眾人分外驚奇,説:『他所做的事樣樣都好,他甚至使聾子聽見,啞巴説話。』」(可7:36-37)世上沒有一個完全的人,所以沒有人作事都是好的。唯獨神祂是真,是善,是美,所以祂造的都「甚好」(參考《創世紀》1:31),祂所作的事也都好,因此,我們也當求在好事上富足。(參考《提摩太前書》6:18)

※參考資料出處:
1. http://www.smsk-church.org.tw/books/physician/44.html
2. http://www.letsfollowjesus.org/daily/articles/0624-L1-come-and-see-Jesus.html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