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球全揮桿概論 (2013年冬季決定版)
【十四詩】(全揮桿二十二要):
【桿手】【襠】【關】【挺】【傾】【膝】【左右】【肘鬆】【握】【爪】【隙】;
】【柔】【遇顎】【三線】【】【曳】【後中】、【定】【腰】【收】【星】。

本講義為與林世榮博士之共筆,在此謹表達由衷的謝意。並感謝 神,因著 祂的恩典,使我稍能有所領略。
右打者,在握桿【握】已舒適正確的前提下,全揮桿宜具備以下十四式之要件:

揮桿前:
第一式 建立個人預擊流程
建立良好的預擊流程,可幫助揮桿的穩定,降低誤擊。預擊流程為擊球前為使全身肌肉並心理狀態協調一致的準備動作,以不超過三項為原則,因人而異;例如:
1. 空揮,使放鬆肌群。
2. 對向,觀察地形與風向。
3. 就定位,搖擺桿頭及扭動身體,先以桿頭就球,再就各桿不同長度、躺角、傾角等決定手與桿頭的相對位置【桿手】,使調整舒適。
4. 瞄球。
5. 心中揮桿重點提醒,最好只有一項,最多以不超過三項為原則,因人而異,亦會隨個人當時揮桿品質而變;
以世榮稍早為例 (2011/06/01):不要用力 + 左手打直 + 右腳右肩筒形下桿等任一;
以筆者為例 (2012/01/13):下背挺 + 臂夾緊 + 上沿收 + 腕曲極 + 右側啟 + 十字尋 + 頭球後 + 球前送,視情形八選三。
後簡化為 (2012/09/15):左柔平推收緊小腹 + 肩擠推夾緊交予右腕旋托盤 + 上下 + 以正確軸心下桿、左臀轉蹬甩、曲腕輕握鬆雙臂 + 頭不動、伸送右手 + 收桿動作確實做完等六選一 (詳第七式全)。
稍後 (2013/09/02):僅從文首詩中,選出當下比較容易忽略的三兩個字。
稍早 (2013/12/08):二橫一縱定 (頭定平拖、左鬆推右立右拉旋、左收右星腰移定等任一。詳後敘。)
而目前 (2013/12/27):【全揮桿法】。
6. 調整呼吸 (詳第八式)。
7. 上桿。
8. 下桿。
9. 收桿。

總前步驟,全揮桿可再粗分為:
1. 空揮放鬆、2. 對向、3. 瞄球設定 (雙臂伸直置胸前、以桿就球、調整軀幹與球距離等)、4. 調整呼吸、5. 左肩右腕上桿、6. 收腰臀左肩轉蹬下桿、以及7. 收桿等七步驟。

瞄球時:
第二式 舒適正確的站姿
站姿有八要:
1. 下背打直【挺】(此為穩定軸心的關鍵因素),頭頸背為轉動軸心。下顎微揚,以不阻礙肩膀上桿為原則。沉肩,以方便下桿釋放至最低點時雙手位置的穩定。
2. 雙手在腳前、球之旁側,併足自由舞動搖擺球頭,以雙臂完全自然下垂、上下桿毫無阻礙為度;然後腰背打直、前傾至桿頭前伸至球的正後方為止【傾】,任何球桿都一樣。適度的前傾,除能幫助下桿時右肘自在無阻地甩動通過腰際而較易方正擊中球心之外,尚能騰出下半身一定空間,鼓勵腰臀充分旋轉而增加揮桿力度。
3. 膝微彎【膝】,使桿頭能輕觸地面即可,重心平均分佈在雙腳內側,如此可增加上下桿的穩定性。
4. 上半身以臀部為分界前傾【傾】,使左手自然下垂伸直為度即可,並符合【y 字型瞄球理論】(詳後敘),擊中球的一剎那時,左手握桿應是極輕;除此以外,雙手的握桿強度惟 「緊實」 兩字而已。右手上桿時較緊實亦無妨【握】,左手臂往內旋鎖【關】,使肘窩向內 (【三一釋放理論】之操作型定義之一),掌與小腹不過一至二拳距,因人而異;右肘曲,輕倚右脇側:在頭不動的前提下,先將右手沿目標線伸直於球前,此為雙臂前送釋放點;再沿目標線退縮至球後之原瞄球位置,即為右肘曲度之最適。【桿手】任何長度球桿都一樣。須在意想重心靜止於腳跟後為前提之下同時滿足以上四重點。
5. 雙腳約略與肩寬【隙】,以 「隙」 字誌之者,望勿過寬,以方便重心轉移的完成。就全揮桿而言,固定站距對於任何長度球桿都準一適用。強打木桿時可稍寬吋許,因側移慣性加大之故,此乃通說。
另說謂雙腳寬度取決於瞄球時桿面最適仰角之呈現。球位以七號鐵桿置雙足正中,其餘類推左右增減,並每枝球桿之球位以三分之一顆球位遞增減為原則;或謂六、七置中,四、五一球前,八、九及其他短桿一或一顆半球後。
上述要件皆做到時,使鐵桿頭略後於手 (略增下押之力)、球道木桿頭追於手 (方正釋放)、開球木桿頭略齊於手 (略使揚擊) 之站位即為個人站姿寬度之最適。
6. 重心前傾至雙腳拇趾須稍稍使力抓地,以防身體過度前傾【爪】,並想像大腿處夾一排球;好處有三:一為使旋轉重心保持在軸心、筒型內側而不超出外側、二為避免上身因下桿前傾導致腳跟離地或外側下桿、三為瞄球時腳趾用力為下桿起始力量來源之最佳提示。
7.【三角形恆定理論】:此又分為大小兩種;「大三角形恆定」意謂:頭、雙腳拇指為大三角形之三個頂點,於瞄球至擊中球瞬間為止,始終恆定不動是謂。至於雙肩頭與雙手則形成所謂 「小三角形」,由於對於擊球效果與實際操作意想實益似不大,故本文暫不採之。
8. 【y 字型瞄球理論】:瞄球時,無論持任何球桿,雙手永遠置於褲襠前偏左之位置【襠】,此位置乃擊中球時左手之最低位置,亦是雙手自然伸直位置之 「前置位置」,而與雙手及桿身共組成類似英文字母小寫 y 之姿態,餘詳 5.。

上桿時:
第三式 左半身平順上桿
1. 左肩推送【推】,扭轉左下背肌、左臀、左大腿、左膝 (左臂、左腕,此二者最是被動,其次為右肘【肘鬆】)、並左半身。在右腕沿著目標線平拖左臂並往上抬旋 (右腕拖、旋、曲、抬) 、右肩往後 (左肩右推、右肩臀後收) 的幫助下【左右】【旋】(詳後續),「由上往下」 地將上半身旋緊,如此或可有效幫助上桿時下半身的柔軟被動,以方便被充分拉緊。
說得更確切一點,右肩應是被充分推緊;即雖先是左肩啟動、但隨後便連同右腕一體右推、上拉、後拉旋緊,故感覺上是由上往下做最後的拉緊;下桿則恰好相反,必是 「下緊上鬆、由下往上的」 漸次釋放 (詳後敘:【竹蜻蜓理論】):即右肩臀擠刺或左肩臀轉回、左膝腿退收下桿。
雙肩、雙臂、或左半身整體地、同步地、緩慢地、柔和地【柔】啟動上桿,先是右腕的向上向後的托提,最後是上半身牽動下左膝對右膝的包覆;如果柔軟度足夠,甚至僅靠雙肩及軀幹轉動,亦可將雙臂轉抬至上桿完成位置,此自然更佳。

注意!縱使不以左臀,也不要單用左肩上桿,而要用左半身 「一體」 上桿;然亦唯有左肩轉盡,雙臂與右肘方能獲致真正放鬆。意想左肩推轉時,利用左肩將右臀推往後 (遵守上桿時由上往下轉緊的原則)【遇顎】、右肩同時後轉相助之下,固然也能達成良好上桿的目的;此際左足若能平蹬,則更能促使髖關節轉幅更大。
再者,左腕與左臂必須始終是輕鬆柔軟且被動的,左上臂鉛垂 「平刮」 左上半身向右轉緊,使桿面盡可能朝著球後向上。或可加上收緊小腹、右手右腕略施力平拖並轉往上往後、右肘含蓄被動,始終靠脇下指,絕不要參與右腕對球桿的拖動、以脊柱為轉軸,將右手腕轉緊 (平拖旋曲抬)、與軀幹轉緊、擠緊至極,此過程宜慢宜柔。

為何沿著目標線上桿如此重要?因為唯有沿著目標線上桿,自然下垂的左手【襠】、左肩、左臀才能充分地伸展,下桿甩動時,能使左臂鉛垂下甩而將甩動速度達到最大,並能確保不使因往內側上桿而於下桿時雙臂遭軀幹阻礙並因軀幹的轉動而將雙臂向外離散甩出。若雙臂不是鉛垂甩下,而是向外離散甩出,則會迫使左腕、右肘、與右腕提早釋放而造成厚擊。

平順上桿時用力的部位與順序應是:左肩左臀平推、右腕拖旋曲抬【旋】、右肩右臀收拉至後中極緊、右腕抬、接著拉緊雙腕、雙臂、並整個左半身;右肘要放鬆、放軟、變得被動,且要完全交由右肩右臀擠刺或左肩轉回施力,作出頭定正軸迴旋,加上重心轉移,將雙臂甩出,形成充分的釋放。簡言之,站姿與由鬆至緊的上桿是全揮桿的基礎,也是良好釋放的關鍵。

2.【頸大肌與闊背肌群檢視法】
右手拖帶、緩慢上桿時,須確實體感右頸大肌伸展與闊背肌扇收縮、右臀後收、與左頸大肌收縮與闊背肌扇伸展;此一伸一縮,恰證明以脊柱為軸之中正筒形轉動,則頭部必無下沉。若不能確實體感右闊背肌扇收縮,則左闊背肌扇必無法確實伸展,此時頭部恐有向左下沉、且受左肩將球桿推上以惡化下沉之嫌;若右臀不能適時後收,上半身則有整體右移之情形矣。【看】【柔】
又所謂快慢乃因人而異,一般以能使左半身並腰臂等肌群充分伸展至轉緊軀幹與左腋自然靠緊為原則,右手中無二指稍可輔助左半身使桿頭往右鉛垂平拖【左右】【看】,亦可有效預防頭部下沉。左膝因上半身轉動側移被帶往右前側靠、或是朝向球位方向前伸,是被動的,僅具有限支撐功能;又因收緊小腹之故,更能體會左膝左腿往右側平推移並筒型旋轉之體感。
上桿至頂點時,左腳外側可能已略離地面,此亦因人而異。左膝主動前伸易導致上半身下沉傾斜,造成厚擊;建議意想左膝往右膝側靠,一可迫使右臀盡量後收,再則防止頭部在右移過程中下沉【肘鬆】【三線曳】;所謂:「上桿左鬆右拖,下桿左收右蹬。」 謂之。重心者,側移而非前傾下沉,但側移須以不過右腳內側為度,似將以右後腳跟支撐全身重量之感覺,並能使上桿至頂點時有一穩固支撐點;右後腳跟之意想,可幫助後來下桿的動作更容易進入下落正確軌跡 (詳第七式)。何謂穩固?能稍微停頓以從容轉換成右半身施力下桿之程度者,方為完全。
至上桿頂點時,也就是說:雙肩雙臂上提至極致後,右肘必須是放鬆且柔軟的,將力量交予左肩準備下桿。上桿頂點處,雙腕轉變為被動;右腕雖保持平曲之勢,但不代表雙腕必須為此僵硬【肘鬆】;意想右腕先後拉轉再曲抬,如服務生平托托盤狀,右肩充分後展【後中】,右肘一路放鬆並保持直角至上桿頂點;意想 「右腕端著盤子」 能有效幫助雙手進入 「下桿準備位置」、一道 「狹縫」 的入口、甩刺的啟動點 (詳第七式);如此雙手方不能急下;不能急下就能讓腰先;腰一旦先才能使臂落肘靠;臂落肘要靠才能同步貼轉;轉動力矩於是乎大增也,擊球良率亦能大為提升。再者,不論站寬如何,重心宜落於雙足內側;即 「上桿不越右足左、下桿不逾左足右」。

3. 上桿要柔要緩:
再者,上桿甫開始時為何要緩慢【柔】?緩則能鬆;俗云:「緩則頭定右肘鬆,鬆能髖開,開而退轉、退轉而幅闊也。惟幅闊後而迴。迴則肩轉臂甩,強遠之母也。」 誠為的論;於上桿時可注意桿面盡量方正於球後約兩尺餘,用右手使桿面沿地低拖;此際須緩慢合度,效果則佳。惟此時須注意緩慢上桿時脊柱不自覺的彎曲與頭部的右移與下沉 (此為厚擊惡因之一,反向為薄擊)。然如何防止緩慢上桿時脊柱不自覺的彎曲與頭部的右移與下沉?詳第四式【膝蓋包覆意想法】。

第四式 右手、右臀、與左膝、右膝的配合
1.【三棍上桿法】:
上桿時,試想右手平拖左半身往右旋緊時,於左膝、左腰、並左肩好似各有一棍【三棍】撐抵右腕,同步地推動而後讓右肘保持放鬆【肘鬆】,上找固定不動之下顎,至上半身旋緊,且右腕呈托盤狀位於後中線位置為止。如此意想可有效使上半身及髖關節放鬆柔軟並被有效旋緊、左肩放鬆包繞轉軸、右肩展開【曳】,亦能方便右手輕鬆確實上至後中線 (即下桿起始點)。此為擊遠之充要條件。
此外,右膝盡可能內關,保持穩定。右臀確實後收勿右移【曳】;右臀若沒有確實後收、右膝沒有確實內關側靠,會造成轉軸右移,故右手下桿路徑外偏,導致外側下桿 (此為造成厚擊或薄擊之惡因之一)。絕不可使重心超過右後腳跟或右腿內側所保持穩固站姿之狀態,右肘右腋始終務保內收之勢。至此,第三、四式已使雙腋貼靠,但不是過分夾緊,惟至完成收桿前,都不宜過度自由。左腋貼靠的理由:幫助左手臂與手腕找到正確下桿路徑;右腋擠緊貼靠的理由:除同左腋外,尚有幫助右腕托曲與右肘下指之效。
右膝關固、右臀後收為確保軀幹及雙肩呈固定傾角並筒形旋轉的重要指標之一。

2.【膝蓋包覆法】:
此法為預防頭部下沉而以下半身膝蓋動作確保上桿時整體平移之操作方法。謂意想左膝蓋於上桿過程中平碰右膝蓋左側,然右膝因右臀收而略退吋餘,故有 「包覆」 之意想。上桿意想左膝包右膝,緊接著便是下桿,亦是下盤的首先作動,較方便以意統整全揮桿 (上桿先左肩推、左膝包右膝、下桿右膝右臀啟動擠刺、右肘下落抵腰窩靠甩,詳後),則為此法之另一優點也。

3. 右肘角度的自然保持:
右肘角度視左臂伸直長度自然而就,雖因人而異,關於右肘直角的保持【肘鬆】,為肘關節放鬆之徵兆;右肘的彎曲,絕非主動,而是被左肩推彎的,右腕雖於啟動上桿時有稍稍右拖、於頂點時曲緊,但亦不至於用力使右肘彎曲。右肘是被動的、完全輕鬆的、靈活地等待著被腰足甩動。
從而於下桿時方不致因肘關節附近肌群緊張而使右臂提前受離心力過早伸展而厚擊或外側左拉,此外可助右腕延遲釋放,好處多有。此一概念亦為 Ernie Els 氏所推崇。惟強打者上桿可將肩轉左臂至與地面垂直之極端情況,右肘則曲緊,反產生更強大之伸直力道,於常人下桿重心之更左甩動伸直右肘,故不生過早伸展之問題,此應屬例外之情形。

4. 【腕肩平面一致原則】:
上桿時軀幹並雙肩的筒形傾角,應與平托的右掌一致;意謂右掌不宜過於平坦,如此桿頭下垂於肩平面之下;亦不宜過於陡峭,使桿頭直立於肩平面之上。此二情形皆不能使右腕保持輕鬆自然於下桿之一瞬,而須額外用力將桿頭導回至下桿平面,此額外之用力,勢必嚴重影響揮桿之流暢與速度,務避免之。

第五式 左半身往右力量的傳遞
1. 左臂自然打直,用力的部分一開始是左膝、左腰與些許的左肩,平推橫移至約四分之一上桿後,便完全交予右手並右半身繼續旋緊後拉上拉;左臂與左腕被動放鬆放柔,至身軀旋緊為止。其實,不論是上桿還是下桿,左腕須始終保持柔軟放鬆,左肘或可稍稍微彎;為何左臂要盡量打直?因能將左半身之推力徹底傳送至雙腕、不因彎曲的左肘而遭抵消,始能增加上桿幅度至最大之故。總之雙手、雙臂、並髖關節雖保持一定程度之張力,但要以 「自然柔軟且輕鬆」 【柔】為最高原則;上桿過半後,全是由雙肩以及右腕負責全身由上而下的拉緊。左半身推送桿頭至無法再沿目標線保持直線之後【看】,下接 2.。

2. 桿頭被左半身推往右側,至桿身與目標線平行時,重心開始漸漸右移至右後腳跟或右腿內側時,便須將上桿之使力工作交予右腕保持【左右】,直至左肩推、轉 (切勿只推不轉!) 至徹底包繞軸心轉盡、找至觸碰下巴、將右臀後推【遇顎】、以及背部完全面對目標為止。此時頭萬勿下沉 (此為造成厚擊之惡因之一,反向為薄擊),上背打直;在脊柱角度絕對保持的前提下,使上桿圓弧達到最大。桿身與目標線平行後,右臂被迫彎曲、右肘尖指向正下方,左腕沿姆指側被拉緊,右腕朝手背方向主動曲緊後便不再放鬆。

3.【右腕旋緊檢視法】【旋】:上桿上半身已達極緊之體感
若於上桿頂點時,感覺右腕已平托順時針旋緊至不能再轉,則應表示上半身已徹底旋緊。此操作對於長桿尤其重要,長桿桿頭甩動所產生之慣性較短桿大許多,右腕更易因甩出被拉開而造成提前往下的厚擊,這也是一般初學者錯感長桿較難打的原因之一。故宜於下桿過程中設法更為保持右腕旋緊曲緊之感,以維持下桿時,尤其是長桿,球頭正確之掃動軌跡。(詳第七式【星轉法】)

4.【右大腿扭毛巾】:上桿下半身已達極緊之體感
上桿至頂點時,右臀後收應已至極,可意想右大腿似已如毛巾般被扭緊;近髖部為順時針扭緊、近膝部為逆時針。
此體感可幫助右膝確實內關及右臀充分後收,亦可增進上桿至頂點時,身體重心安放在右後腳跟部之穩重落實並徹底旋緊。此為前半重心轉移之要。詳第十式。
上桿完成時全身感到緊繃的地方,自下至上,應只有五處:右腿內側、後收的右臀、下背肌、腋下 (雙肩)、頸大肌、以及右腕;簡言之,雙臂理論上始終是輕韌的。(但礙於用力的不正確,大部分初學者以為之 「自然扭轉」 多半因太過於注重左臂的筆直而造成左臂、左腕、左指掌的緊繃,加上右肘僵硬、下半身下桿時雙臂受到下半身連帶牽動而提早下拉,造成球頭過早觸地而厚擊,且揮桿軌跡無法內側順下,因此降低了觸球品質與桿頭速度,故自然失去了距離)【肘鬆】;退一步言,或因柔軟度不足,須要較多右手後拉力而導致右肘較緊張,但至少左半身及左臂仍應有大部之放鬆。此甚重要,務必勤練以能做到雙臂之柔韌輕鬆。
右腕往上往後帶動左臂及目前已轉為被動之左半身 (左臂絕對是柔韌的) 【柔】,在髖關節放鬆的前提下,拉緊全身的扭轉直到上桿至頂點時,此時重心已漸移至右後腳跟之正上方或右腿內側。右腕主動上桿之後半作動,至此完畢。
緊接轉交左肩與左半側下桿 【旋】。這是上下桿之際看似稍有停頓的原因。
再簡,上桿完成時全身感到緊繃的地方,應只有三處:扭緊的腰臀、雙肩、與右腕;但請注意,雙肩的擠緊【擠】是被動的,上桿時桿頭因右腕向上向後之所必然造成之結果。右腕曲緊後【後中】,略感保持之力即可,切勿過度用力繃緊,尤其是右肘,而造成雙臂不必要的使力與僵硬。

或可用以下二法檢視上桿是否已至極點:
5.【餘光檢視法】:
左眼餘光是否可窺見球頭?等到瞥見球頭墜下並停頓時,才是正要下桿的開始。【旋】

6.【二點上桿法】:
僅意想左肩、左臀兩點平推身軀至不能再往後退轉是謂。

7. 【右肩上桿法】:
或可逆向思考,直接以右肩或右大臂為意想,水平後抽而拖動上半身轉緊,右腕自固且能輕鬆【柔】,亦不失為一良法也。

下桿時:
第六式 軀幹筒形一體下桿
1. 暗勁一提之後而下,力自右部的左半身往左輕快回抽起,右腿為軸,從地發力向左移動,左部退空。漸次動作至少有二,至多有三:一為左臀的迴轉,二為左腋往筒形旋轉逆方向還原收轉,三為右腕星轉,詳後續。退空後,自左肩左臀、下半身以促使左後腳跟、左腿內側為轉動發力點開始【旋擠】【腰】,隨後可借助右膝、右臀、右腿筒轉帶動、或與右肩同步啟動右腕的切轉,使右半身往左腿內側軸心移動及雙手原瞄球位置處擠刺【踩】為基本原則。腰臀整體地筒型回抽、左膝退收、右大腳趾側蹬 (或右腳跟軸轉,詳後,此可協助腰臀並右肩迴轉【腰】) 啟動下杆,萬勿急切;穩定地向左腿內側【踩】移動,雙臂此時完全被動,詳第七式。
Jack Nicklaus 氏以重心轉移至左腳右前側為全揮桿下桿 「外觀上的」 啟始動作,緊接以左膝臀與右腳左前側啟動下半身的扭轉;前傾而雙腳弓扣、雙腿夾關轉動、並試想以右腳跟碰左腿右側中線,以右半身為軸心 (但重心會漸次移至左腳右側) 之筒形恆定旋轉、內側下桿、右踝翻動軌跡最後務須保持在鉛錘法線平面上為正確下桿以及正確釋放之最佳佐證。此即為軸轉的概念,右腳跟自上桿至擊中球止皆不應離開地面。
至於為何要以左腿內側為下桿轉動的終點?促進重心轉移也,詳後敘。
以上概念又稱 【竹蜻蜓理論】;試觀察竹蜻蜓的動力來源可知:必是軸部轉 (【腰】力的來源之一)、竹葉輕 (以軸帶輪,費力省時、外圈切線末速度大),下搓慢力 (左肩帶動全軀幹啟動,也就是竹蜻蜓的桿子) 而上旋快韌 (手與球桿,也就是竹蜻蜓的葉片)。故手部或雙臂的僵硬或由是起始發力,為破壞釋放順序的惡因之一)。
左肩帶動腰臀迴轉啟動之際,右膝勿想往前轉動 (重心要往左後腳跟移【踩】)、脊柱萬勿側斜【定】、左膝最後務必用力支撐重心且確實後收【踩】,並且注意右肩莫下沉或轉動遲延、頭部隨下桿前移、過快看球【定】 (此為造成厚擊之惡因之一,反向為薄擊) 而導致上半身成歪斜狀態擊球 (筒形轉動、並非下沉),導致左肩上抬而破壞整體正確釋放路線;曲右腕,使雙掌不過左腋與地面形成之平面。(見第七式) 此時重心置中,或略為偏右。
左肩及腰臀轉動須徹底,自始至終須紮實完成。中間可同時以右腳適度施力幫助該動作徹底完成之【腰】。

2.【絕對正軸運轉理論】
下桿時,恆定的軸脊是經濟筒形旋轉的依據,而筒形旋轉與放鬆柔軟的雙臂是增加揮桿速度的來源,軸脊偏移,剃頭厚擊,接踵而至;思考波浪鼓或竹蜻蜓的作動原理便知,這也是穩定揮桿的要素之一。

第七式 雙臂與雙腕正確的甩動路徑
雙臂於下桿時,無他,乃在雙手密實的握桿、由腰臀啟動為前提之下,被動的、放鬆的、下落的 (但真實感覺卻很像是稍慢於腰臀的主動平靠、再被動揮甩)、右手觀照左手切轉下落擺盪路徑為前提下所翻甩的、往前送出的、和往前丟出的動作而已。在學習第七式之前,須先通曉熟練以下數點基本理論與練習方法;理論者,原理也,可體悟融會之;練習方法者,操作也,可習練熟稔之。欲成必先忘,欲忘必先熟:
一、總綱:
1.【三一恆定理論】:
謂:「雙大臂『輕貼』並『微夾』於胸『前』,雙肩肌肉務要放鬆;如此,雙肩在輕鬆柔軟的狀態下轉動,後右肘則更能自然下落並下收至右腰間、髖關節作動方能寬大、右腕下桿釋放之正確路線方能確保、方向更能穩定、球距則更強遠。」 所言確然,但如何有效於下桿之際確保此夾實之動作,實仰賴平日基本動作之確實。對於一般初學者與進階球友而言,並非易事;下桿之際雙肩及雙臂常因用力不當而導致上半身僵硬、左臂往外而非往下、外側下桿、右肘過早伸直、以及右腕過早釋放之弊。故雙臂輕貼微夾胸上之概念,實為根本實踐第七式之充要。 若未能先體會此理論,第七式不過具文耳。
於是而有此誕生,益處有三:
(1) 其理更為簡樸,以十字釋放為其上位概念、(2) 其法扼要,八要垂手可得、(3) 揮桿更形輕鬆,甩動半徑更形加大,且轉動慣量所需極小。又名【胸線合一理論】,即為左、右腋與三焦輕貼黏合為一線謂之,為下桿一貫動作之基要。

2.【後中線檢視法】:
下桿之際,右腕右肘應被動落下於右腳跟之後,如此方能使雙手抵達正確十字釋放點,並能做到完全轉動。故右腕上桿停止位置應在右臀之後。此為初步釋放之要。
其實亦可以理解為左半身充分柔軟上桿後,右臂右肘的理想靜止位置。【後中】

3.【十字釋放理論】:【翻】
所謂十字,係指以瞄球時桿頭靜置位置為交點,由目標線與桿面延長線共同形成之十字形狀。
因雙大臂夾實、雙肩轉動及右肘下指並下收至右腰間能確實貫徹,所以右腕下桿釋放之正確路線應為以該十字為座標,由第四象限弧進通過原點、而後進入第三象限之軌跡 (inside-impact-inside;亦傳統學說所謂「往一點鐘方向下桿」是)。

雙腋及雙大臂務要貼靠胸前。右腳跟啟動下桿後,雙肩平轉、左臂將會被動呈鉛垂下切;但右肘下落是因腰臀移轉拉扯右大臂右肘被動下落、緊接右腕於腰臀啟動開始後即以曲緊狀態往瞄球時之原位置拉扯、右手拇食兩指將球桿輕敏握實,如扯拉風箏線一般,試圖釋放於雙腕靜止瞄球時之原位置之故 (直球球路),筆者稱此路徑為 「釋放路徑」。
右腕保持曲腕,略施力不使打直,接著遵循上述釋放路徑往瞄球時之原位置拉甩,此時右腕如同轉動房間門的喇叭鎖一般。練習初始右腕不要主動翻切、只要曲腕保持並自然下落即可,手指輕鬆但穩實,意想右手食指始終環扣觸壓繞滾握把,彷如右尾三指若不握住握把,食指第二關節將繞滾握把般【滾】。
球頭甩下所產生的強大向心力,自然會將右腕翻正覆蓋左腕,這是強力釋放祕訣之所在。

切記:雙手往瞄球時之原位置下!此即為釋放點。如此方能營造自然且恰時的手腕翻動力矩。雙腕絕不是往球的方向前進,而是往瞄球時之原位置回歸;雙手沿著肚皮、不超過雙腳尖、順勢切腹掃去。此宜切記。
揮桿至底點時,右腕會因強大之離心力,自然打直,這就是釋放的成就點。
雙肩平轉、右肩莫下沉,腰臀帶動右肩、右肘及右大臂朝向目標線被推送回轉;右肩切勿停頓遲延。 左臂下擺保持貼胸、左手背垂直目標線、右肘下落。此時頭頸務要保持穩定不動,切莫往左往上抬頭。
同時腰持續轉動、感覺右腳跟往左腳跟靠、然後才是右腕循內側回正至原瞄球位置, 其回正速度為決定桿頭速度之必要條件之一、接著是右手繼續沿目標線送桿、和收桿。

切勿讓右腕成為下桿的唯一作動者 (此為造成厚擊之惡因之一),左肩與重心轉移 (詳第十式)【踩】也是,已在右側之左臀及左肩 (右半身亦可) 緊接在後轉回【腰】。惟須注意腰臀雖先但速度相對較慢,右腕雖後速度卻快,而形成所謂:「內徑等外徑現象」 是謂。

重心轉移【踩】與腰臀轉回【腰】之動作,須練至完全獨立,以不會牽動身體軸心與上緊至頂點之雙臂為止,則【定】自然易成。
雙臂是鞭,左腕要鬆要柔,輕鬆順暢下放至底點,等待桿頭超過雙手而被甩出;至於下桿時左臂、左腕、左手要有多放鬆、要多麼讓右手?
有個描述堪為最佳之寫照:「根本沒有雙臂,只剩腋下夾緊而已,讓雙臂自然地被甩出吧!」 此為雙手 「讓」 字訣之真諦【肘鬆】。

此時桿頭為何會超過雙腕?實乃因頭始終留球後之故。甩動為全揮桿之最中心要義,右腳啟動或重心左移則為甩動力量之起始。

任何抵銷或耗損甩動之動作或姿勢,即為妨礙揮桿速度之因素,宜去除之【肘鬆】。
軀幹的轉動也不可妨礙雙臂下桿的路徑,故上桿時適當的軀幹傾斜度十分重要【傾】。但亦不宜過傾,使轉動慣量不必要增大。
下桿時雙臂與軀幹的協調,或可試想右腕往下拂過褲子右口袋邊緣,褲子右口袋亦因前轉而與落下之右腕相迎。
簡言之,初練習下桿時,全程可先意想下落之右腕自然實踐【十字釋放理論】(真實下桿時,只須意想軀幹的轉回與雙手甩往瞄球時之原位置並使能自然翻轉即可【腰】【踩】),使桿頭再度方正交會於原瞄球點,即釋放點 (此為十字之心)。
將擊球點、即右腕伸直的動作,以十字交點為依據,釋放執行於其前。於是可有滿意之觸球點與釋放力量。

4.【同步啟動理論】:
此乃施力先後與配置比例意想方法,腰臀先轉、右手表面看似隨下,實則逆上,而近乎同步。柔左臂、柔左手、柔左腕,臂夾胸轉不過顎尖。
下桿時只要依次意想 (1) 腰下、(2) 雙臂推撐被動甩貼、以及 (3) 頭凝定三者即可。不能知 5.,焉能了悟【同軸擒縱】?詳第十三式說明。

5.【擠肩軸轉下桿法】:
上桿轉身至右肩有 「擠緊」 之感,所謂擠緊,指右半身、右腋轉緊夾緊、右肩、右肘、右腕於上桿時作動至不能位移為止,然後再意想腰臀推動隆起之右肩斜方肌繞脊柱軸轉、展右肩、右頸大肌充分伸展至上半身旋緊謂之。應有更好之釋放體認。【曳】【後中】

6.【三線意想法】:
謂下桿一瞬前,應注意貫徹三條平行線的達成:桿身水平線 (桿頭朝向目標)、回腕刺足、與右腿側蹬推線 (重心轉移方向)。上桿時意想左肩過右足,應可助此三線平行極致。如此,在頭始終位於球後的前提下,全身灌注於桿頭的力量應可完全 (本式 3.+4.+6.+7.之整合)。
又該三線之校準亦為確定下桿路徑將遵行右手軌跡之確據之一。
了悟第三式至第六式及以上七點理論與操作之後,融會貫通而成以下第八點之下桿統整操作型定義。【後中】

二、右手部分:
7.【落臀靠刺貼轉十字釋放理論】:【刺】
此乃雙手至十字釋放點的理想軌跡;非悟總綱,不能至此。嘗云:「且觀瀑布下」,是謂也。然如何確實做到 「下」 字?謂右肘下落至腰脇下是,然非意想右肘;身體甩動雙臂後,右腕強曲垂直切轉下至十字釋放點;軌跡往下、往瞄球時之原位置慣性伸直,左臂、左腕、右臂、右肘務要放鬆,右腕要曲,右肘角度要盡量保持。讓被動曲緊的右腕主動切轉下刺【刺】【星】(詳後敘)或自然被甩動下拉於該處、至右手自然覆蓋左手、右手欲與前方握手狀。
本法須練至完全流暢、毫無阻礙、完全不須意想、完全被甩動到定位為止,如此方可於十字釋放點達到最大之桿頭速度。析論如下:

(1) 右食指繞滾握把【滾】、右手中指無名指第一指節刮握把【刮】:
然 「下擊」 之初始一瞬,上半身被動動作為何?腰腿部之首先啟動後,第一動為右肘右大臂之被動的啟動拉落、右肘的 「回靠」 (下桿時右肘角度務必保持住!切勿過度放鬆!)、與左肩轉回 (此為 Ernie 氏下桿理論,又謂左手之 「鉛錘下拉」;筆者以為 「右腕翻刺瞄球時之原位置」 是謂;仿如雙手持匕,匕尖朝上,意想右腕在不超過右腳後跟的前提下,透過拇指與食指輕捏握把往瞄球時之原位置方向輕翻叩切轉下是。

若右拇食二指及右腕能輕切轉下翻叩瞄球時之原位置、右手尾三指鬆、右食指左側於下桿全程貼實握把、右腕能體會曲緊難伸之感,則此為雙手最大釋放之軌跡。
然右腕之轉刺,其實乃右拇指、食指、右腕凝成一體確實貫徹翻叩繞滾左足所必然造成之結果,刮字訣亦同此理。該連貫動作,至腰際時,始自然伸直下貫 (此可以是自然慣性動作,不用意想;初練習時亦可有意識完成之)、頭定、與自然翻腕;此為一被動性連續動作,只要一開始即意想左臀後收或腰腿蹬迴轉,被甩動之雙臂自能貫徹 「右手刺瞄球時之原位置」 的動作。

a. 左肩並腰腿啟動、b. 雙腋夾緊 (雙手內旋關併夾) 但雙臂放鬆、c. 右肘與右大臂於下桿後之一瞬即會自然下落右後臀峰並隨之刺左足(可使右肘靠、更可顧好曲緊的右腕)、d. 左肩轉回 (左臂隨軀幹貼轉、右肘靠;又有 「右足蹬推左肩」 之說,頗值贊同)、e. 頭不動,此五者,下桿五要也。貫徹本理論尚有二好處:
一為因雙手的伸直下貫,迫使雙肩低轉,重心得以前移而不滯後上揚;二為幫助右手往前多推送約呎餘,使觸球更確實,且方向更易控制。但壞處為下桿時意想手部,易導致手部動作躁進、先於腰臀而厚擊。

(2) 右肘落右臀: 理同(2),惟右肘須先被腰臀拉靠至右腰窩或甚至與右臀同步、主動擠落於後中線後,再意想以右肘為支點、隨軀幹轉甩,將桿身甩出。此即為 Harvey Penick 氏於其名著 「小紅書」中所謂之 「奇妙動作」是 (欲練就此技,先練強後三角肌與肱三頭肌,下桿一瞬意想 「先移轉、再右肘落右臀」)。 關於右肘上桿時之意想,詳第十二式;右肘下桿時之意想,詳下 (4)。

(3) 【矩形理論】:若俯視整個揮桿時雙手的位置,設靜止瞄球時雙手所在之處為A點,上桿至頂點之一瞬、將要下桿之際右腕曲折點為B,則雙手下桿路徑之投影軌跡為B至A之線段,亦是以BA線段為對角線之矩形內(大矩形);惟此一矩形寬邊應為狹窄,從而似一細長條形。
是故下桿時,腰臀啟動後,僅須注意使雙腕一直保持在該線段上並沿此而出 (一點鐘方向),自然能使桿頭回正於原瞄球位置,而產生最大之擊球衝量與最理想之方向控制;至於右肘下落臀線、右腕曲緊之延遲擊球 (lagging) 、及釋放後的雙腕伸直等動作,則為執行腰臀啟動並該意想後所必能實現之結果,下桿時不必再加以注意或主動以意導之。
或以上桿至頂點時右手肘尖之位置為A點,腰臀啟動後手肘被 「被動」 下拉左移至右脇下處為B點為對角線 (短桿時甚或為一直線) 所形成之矩形(小矩形)為平移意想範疇,其餘動作,諸如右腕翻轉、釋放、下貫等,皆交由下桿慣性完成之;此理論為 Harvey Penick 氏所倡,更值贊同,筆者採之。

(4)【ㄏ字法】:【刺】
此為承上理論之實際應用,係指BA線段對角線之小矩形內右腕之意想路徑是謂。下桿之始,意想右肘平移右臀上,不要稍有作勢往下之意想,如同ㄏ字之平橫;待腰轉肘實際落至脇下後,右腕方自然下貫於十字釋放點,如ㄏ字之下撇,在頭部穩固定著之前提下,利用慣性完成腕部釋放與翻撇,雙手最後於左腳前方伸直形成頓點上收,自然完成收桿動作。

待熟練以上個別動作後,則僅須在右肘確實完成平落脇下之後,體感右腕保持曲腕並往一點鐘方向翻刺瞄球時之原位置即可。
換言之,一開始不要稍有作勢往下之意想,平移右肘而已。待右肘落至脇下後,右腕方有下貫之意,而後自然釋放翻轉上收;相較右肘之小矩形理論,此為右腕瞄球與下桿兩位置所形成之大矩形之對角線位移淨路徑,接著左臂甩下後挺直貼軀幹翻轉而完成整個下桿。
筆者認為肘肩貼轉意想固然靠近核心轉軸,易使雙手無感並形成自然甩動而較佳,惟仍建議初學者先暫採大矩形理論之右腕意想下桿,因能常助右腕保持最久曲緊之姿,以增釋放能量故也。至嫻熟後,再體會由大小矩形理論融合而成之ㄏ字法;橫為肘,撇為腕,則兼具精準之釋放,最後再加上左手部分,則完全釋放成矣。

8.【抬下擠刺法】:
下桿軀幹操作型定義。抬下謂 「右腕先主動上旋抬而後被動下」,擠刺則謂 「被動下後,右腕往一點鐘方向 (目標為十二點) 被動翻刺瞄球時之原位置」 帶動。「右肩擠胸」 (因為下桿時,右腕主動轉靠擠肩)。此為下桿左肩臀繞右側軸旋轉後之被動作動,左肩甩動則為其動力來源基礎。【旋擠】

9.【星轉法】:【星】(請與第五式【右腕旋緊檢視法】合併參閱)
熟稔歸納前述八法後可知:下桿一瞬,略後於左側的回收【腰】【收】,意想右腕於極緊狀態,右掌因右肘向前斜靠右脇下之勢,順著下桿平面、以右前臂為軸曲腕環轉,或意想向四點鐘方向 (眼前為十二點、目標為九點) 被動地、倒下地縱切、至右腕因釋放不得不鬆開為止。此時雙手之位置,應在大約腰部高度。右腕曲緊的狀態,下桿時應盡量保持住,並要能確實體感桿頭始終以右腕為中心依下桿平面環繞,方正轉至球後,將其擊出。
可與左肩左腰同步、或完全被右肘拖動右掌之被動砍轉。然不論為何,桿頭與右掌皆如星閃環耀,故名。須注意的是,右腕僅因右肘下靠而 「縱下」 切轉,後隨慣性下刺翻轉方正中球。這個 「右腕曲緊縱下」 的動作,於長桿時更要留意並完全保持。
若為主動切轉,其力宜輕固,十者約一,能有撐拉之暗勁,則為更妙。惟右腕與右肘不可過度向下落、下拉、下挫、或下貫之莽力,僅只同時落下並縱切而已,否則將導致右肘角度過早打開而造成提前釋放而減損力度,甚至導致厚擊。
右肘之所以下落,或可因左肩回抽【收】啟動而消極下刺,轉動使然也。
又,左腕能鬆極者,亦可使星轉果效益佳,以順應軀幹筒形旋轉之大平面而達諧調一致;若因個人心體因素致左腕難以放鬆者,則更應以四點鐘方向縱切意想為妙。
退步言之,右腕不必作主動的星轉動作,僅須被動地以縱切方向固曲拖轉,亦足以保持桿頭下落於正確的釋放軌跡。欲使右腕能以縱切作動,必須保持平拖順時針方向轉緊之勢而待下,這是極為重要的。
總之,此法最主要之目的,不在力量的積極加增,而在於下桿一瞬球桿軌跡的保持,最主要且真正的力量啟動來源為左臀回抽並重心轉移【腰】、左肩的平抽【收】、與雙手被甩至最低點之自動翻撇動作【翻】,星轉佐翻耳。右腕星轉與左肩左腰搭配【腰】【收】【星】,並為君臣使,容後詳敘。
再次強調,須注意左腕不可緊。啟動此一扭轉,宜和緩輕柔,勿莽力為之。
正確的右腕星轉軌跡,不但能使右腕的曲緊時間延長 (詳第十二式)、克服左腕的僵緊外,同時使手肘夾角不致過早放開,幫助內側下桿,有效增加翻撇之力矩,並促進左半部回收的流暢,一舉數得也。

三、左手部分:
右手軌跡【星】熟稔了悟之後,方可加之以左半部,以進行完全之釋放,析論如下:
10. 左腋回收【收】:
左臂左腕被動全鬆,自然柔軟,作動者,僅左肩也。
腰臀啟動、雙臂被動拉甩下落後,意想被推轉至右側的左肩與左腋並貼軀幹以右半身為軸筒形逆回轉,與上桿時之順上相反。尤其是左上臂貼轉胸大肌而自然翻轉左肘 (理論上左肘本來就是始終保持伸直且放鬆的) 仿彿左手背因之以近180度往左翻撇,此為美巡賽多位選手所採,如 Ernie Els 氏。
或意想腰臀啟動後左腋逆勢循原上桿路徑轉回、經原瞄球點位置而至半圈之多,左肩切勿莽勁沉拖、陡然上提、或瞬速平拖,而是循原上桿路徑圓轉的、反向的、穩重的、簡捷的、半被動的回抽回收。
雖是循原上桿路徑反向回抽,然實際做動時,左肩極易上抬,故宜意想左腋下水平圓轉回收,則更有謙抑左肩躁上陡提之助。此法較為筆者所推。
然不論上述何選,欲成該體勢,雙手必先沿目標線上桿至頂點後緊接確實於後中線位置往腰際下落,方能較易體會此抽轉動作。此時,平拖上桿旋緊 (【三一恆定理論】、【旋】) 自是極重要的前提輔助動作,從而有所謂:「不知右,何知左?」的說法了。
其中須再三強調者,左臂左腕完全的放鬆與被動,是右手釋放成就的通行證;通則放,閉則塞。

下桿時意想左腋收轉半圈拖甩雙臂,有許多好處,即:
(1) 較意想右手簡單、並可幫助右手僅以星轉意想而自可甩動至正確位置。若已將右手路徑練至純熟者,雙手並用,更是如虎添翼,力上加力。
(2) 與意想左臂相較,更容易幫助雙臂、左腕、及右肘放鬆,因意想點已移於左側矣。右肘鬆則能指地,指地則下桿平面正確,平面正確則更易於促成方正擊球。
(3) 雙臂甩動源頭為肩臂,肩臂動則重心移、腰則轉、星則下,此即從根本注意、提綱挈領、一個意想,下桿時應注意之重點全部做到,更能發揮甩動效率。
(4) 能確實做到【腰】【收】,則【星】能促之;做到【星】,亦能助【腰】【收】。三者相輔相助,互為下桿起始力量之源。
(5) 與左腰臀回收退轉【腰】先後而同方向,方便共同意想,助力有加,一舉兩得。

四、小結:
11.【全揮桿八步驟】:
全揮桿拆解操作型定義
(1) 過球【看柔】 (前傾狀態下收緊小腹、雙肩過球)、
(2) 左直【肘鬆】【左右】 (左臂打直、右手平拖)、

(3) 移轉【左右】【看柔】 (左膝右移、轉軸移至右大腿內側或右後跟、左肩找下巴推右臀【遇顎】、放鬆髖關節使轉緊動作更形確實、至軀幹轉緊【三線曳】、左右腋輕貼,意想左大臂內旋關、右掌托盤夾抗,右腕被動曲緊【後中】)、

(4) 卡 (似上實下、以上應下、已下仍上,故形頓凝,則無厚無弱矣!)、抬、踩、擠、腰【抬踩擠腰】
(5) 左臀後抽轉回【腰】、左肩回收【收】 (收緊小腹、重心漸移至左腳後跟【踩】、左膝退收(切莫站直)、頭依舊不動,感受右肩、尤其是右腕,因此慣性甩動而與軸定的頭遠離、右足朝左平蹬推至挺直)、右肘右腕星轉【星】、

(6) 定軸【定】(下桿全程頭不動,並促進右臂擊球後完全釋放伸直、吐氣)、
(7) 右肘貼腰右腕循一點鐘方向以左腿內側為軸翻刺甩往瞄球時之原位置【刺】【矩形理論】、
此處須注意的是:右腕切轉後,左肩被動轉回、右肘被動下拉靠落往正在轉回的臀線,此為核心肌群轉動之必然動作,因貫徹重心轉移而自然作到。
該落於臀部的動作,僅作為揮桿檢查,絕勿當作操作型定義,以卡勢行下半身啟動下桿為已足。又該動作絕對不可以由雙臂或雙手率先啟動之,則下桿全程雙手將可被動自然地不超過腳尖垂直平面,以頭為支點,同步斜下甩至切瞄球時之原位置;實際動作則為右肘於後中線往右腰右後腳跟落 (意想靠推即可,自會下落)、靠、推,與腰轉蹬推 (重心轉移) 同時進行、右肘貼刮帶右腰協同腰轉,右腕並快速被甩向瞄球時之原位置而後被迫伸直。
不用擔心此時彎曲的右肘會因不意想而提前放下打直,因為雙臂在柔韌被動、雙肩甩動、右腕曲緊的情況下,慣性使右肘不可能如此動作之故)、左腋回收【收】、

(8) 收桿 (務必要徹底作完全揮桿動作,讓桿頭的剩餘力量自然走完為止,並注意姿勢的平衡)。

12. 綜合以上諸式,若再加簡化,上下桿可分為以下五步驟:
(1) 旋 (前傾左柔上、左內旋、右承托、髖鬆右後收)
(2) 跟 (手後中線、重心右跟)
(3) 卡 (卡 = 上旋跟 + 下肩回轉蹬 + 重心漸移至左後腳跟 + 大禹移轉法)
(4) 定 (頭定觀右送、餘氣吐盡、左臀【腰】)
(5) 送 (試圖使腰揮完、轉盡,並能平穩站立,同時切轉右手並意想前送之)

再加以精簡,則僅得兩步驟,即能掌握全揮桿之大部,而仍有極優之球質者,又因其極簡,是以作實戰心訣之用矣:
(1) 旋跟想左肩左臀 (前傾髖鬆下,左肩為首並左半身環繞右腿內側軸、左肩隱下顎、右肩助後、右腕之向上向後旋緊、三線上桿)
(2) 後收想左肩左臀 (右腕右肩逆勢上抬成頓點、緊接左腋回收、右肩右臀擠刺、左膝退收、腰臀環繞右半身抽回、腰轉將手甩送往目標線、頭定)
旋字訣即【推】【柔】【遇顎】【三線】【旋】【曳】【後中】之忘,收字訣即【定】【腰】【收】【星】之忘。更此兩忘,其技益精。
此又稱【移定收下桿法】:
為極簡之下桿意想,即下桿前之一瞬,謂【旋】之後,在頭部凝定【定】的前提下,同時執行右肘平靠、右足平移蹬【移】、與回收左腋【收】、觸球之後更欲作勢將左臂開展後迴,完成收桿姿。

13. 【縱橫萬里】全揮桿操作法:
綜合以上諸操作法,可下桿者,次腰右肩右肘右腕順下而已:
將【定】練熟至無感自然,則僅須上想至盤托曲緊【推】、【旋】(【旋】緊之過程,則為上下桿間稍有停頓遲延之緣由),由上而下旋緊;下思【腰】、則【收】、【星】以能漸次而就,由下往上釋放。
關於左腰臀橫斷面的回收退轉,有左肩可助可輔;縱切面為右肘右腕而已。從而上下桿皆僅意想相同三處,即左肩左腰推上桿【推】、右腕旋緊【旋】;接著左腰左肩還原回抽轉半圈【腰】、【收】右肘右腕星轉【星】即可。左腰左肩主動力九,君臣;右肘角度保持下,右肘主動力一,右腕主動力一,佐使。

總之,二橫一縱,二九,據以右半同橫抽收;一一,以右肘主動下落右腕主動留後環星縱切是。二左橫九右縱一,並駕齊驅,下桿時意想同步以啟動之,則為已足;或能做到先後俊敏漸次而至,自為更佳。
就本法言,為了初學者方便體感,筆者建議先採左肩腰二點同步意想:二左橫九沉平收半圓,和順【腰】【收】;緊隨之者,右肘下靠,右腕曲緊主動縱切環星之操作,後至【星】。熟稔自在、充分體感之後,則可以【腰】、【收】、【星】之次序下行。切勿輕忽右一,實因右一之功雖僅為軌跡之保持,然與其後之雙腕翻撇釋放間存在著關鍵性之牽連,而釋放又是力量的來源,故絕不可以無視。無右顧,右不能正,左愈害之!右腕雖後為釋放之主控,下桿時不過以佐使之姿環星左拖而已。二左九方為力之起始,亦為其後成就右腕釋放之遠因。故暫以左為帥右為臣也。左帥者,凡以促右帥;右帥者,釋放翻撇自成之也。
若然,橫二縱一,併稱三王 (詳第十三式),能令球飛萬里之遙,而以近無念無想,終臻最簡最輕、最強最遠之境,故名。

14.【全揮桿法】原理、心訣、與操作:
左敏右鈍、左使右君,據右振左、自右就左,移勢左虛;下上有倫、和穩順行、頭督櫛比,手后至,轉勢左實;四分有猛、遠樵能喧、帥王共濟、刀劍合一。

五、本式總結:
再次強調,以上諸理論或方法,有為解釋雙手於下桿時應有之相對位置與之後被甩動之體感者,可供練習與體會;當然亦有可作為操作方法者,而將其練就為自然毋須思考之下意識動作;蓋下桿之際雙臂乃以自然被動之甩動為前提,而將其甩至十字釋放點釋放。

熟稔上述細部基礎動作後,下桿一瞬之操作意想,因其動作過速,宜以一念為度。在此筆者建議拙創之【全揮桿法】法或 Harvey Penick 氏於其名著 「小紅書」中所謂之 「奇妙動作」 之操作,為下桿之入門想法,餘者皆應然至之,而達無念無想、一氣呵成之境矣。

桿頭中球時及收桿時:
第八式 頭始終位於球後
1. 固定的頭部與脊柱是穩定擊球的關鍵:
此時頭依然不動 (此亦為穩定軸心的關鍵因素) 【定】,凝視觸球點,直至右肩上轉觸碰下顎、將頭順勢帶起為止;此時頭是擋牆,勿急於抬頭看球,嘗云:「頭者,不動如山。上桿左肩尋,下桿右肩迎,下顎笑看兩肩騎。」 是謂。
如此於擊中球時可幫助重心保持置中或略偏右 (右腿內側),以免重心過快向左,並幫助左肩平轉、抑制左肩上抬,並成為右腕下桿慣性力矩之支點,為強猛揮桿力量關鍵之一。
擊球瞬間之後,桿頭快於雙腕許多,故應是桿頭在前帶動雙腕收桿;讓桿頭的慣性主導收桿,才是釋放貫徹的明證。此時之左臂仍三一夾貼胸前,並於胸前處貼緊翻轉 (務必練成至自然動作,否則右曲球右推球不斷)。
另有於上下桿過程中緊收小腹之說,亦可協助頭部之固定。因腹部收緊,不論往左往右,皆更能確實筒形旋轉,則頭部將不致有所牽動矣 (詳第七式)。
頭不動,可以幫助強化這個動作的力矩能量。
或可試想凝視球正後方之尾端,或如石川遼選手 「只用左眼看球」,此意想亦可於下桿過程中幫助頭部固定。有於下桿時 「等待右腳跟抬起」 之說等,均言之成理,可擇一適用。

2. 至於揮桿全程之呼吸,亦稍能幫助頭部穩定與釋放效度。共有三說:
(1) 上桿吐盡:
謂於瞄球一開始即先深吸後深呼,一則幫助全身肌肉的放鬆,二則不使胸腔內有多餘空氣,以免用力扭轉時岔氣內傷。
(2) 釋放吐盡:
或謂僅於桿頭中球瞬時將餘氣吐盡,然後順勢釋放送球,上桿及其餘過程間之呼吸皆保持自然即可。
(3) 二階吐盡:謂先本上桿吐盡之要領,於下桿用力之一瞬,再配合用力吐盡餘氣送收,頭部固定將因吐氣更形留後保持,下桿動作亦更形舒順,故本篇採之。

第九式 確實的收桿完成動作
1. 腰臀繼續帶著雙腕確實轉向左側【腰】,雙腕順勢前送、指向目標。意想雙腕勿高於腰臀【收】【星】;左膝且要依然保持如同上下桿時微彎的狀況。

2. 其後雙腕雙臂會因慣性自然上抬;待下桿力量完全釋放後,雙肩、腰仍因慣性持續轉動,右臂送球後仍盡量保持向下向前伸直至不能為止,亦有所謂 「向下擊球後,永遠再沿目標線多送一呎。【定】」 之說法,此亦能幫助左肩左臀平轉回收,防止左肩左臀之上揚。
胸口此時應能夠面對目標,左腿強韌穩固,勿使用力過度而轉開【踩】。

3. 再次強調,左肩腰臀的轉動自始至終務須確實貫徹【腰】【收】;也就是左臀左肩回拉,筒形旋轉,迫使雙臂雙腕於正確的位置釋放;若沒有確實後收、半途停止動作,會導致兩種後果:一為雙臂慣性向外偏移、並以左臀左側為圓心轉動,形成外側下桿;二為形成軀幹往左過度側移 (sway),雙腕相對過晚釋放,桿面開放,造成大右曲球。

4. 若能依照【推】、【旋】、【腰】、【收】、【星】全揮桿,擊中球後將與上桿時外觀相反,乃由右手帶左手,循上桿平面或軀幹筒形旋轉平面順上,彷如以右手欲與人握手般,而後曲左腕、左肘呈垂直夾角而幾與上桿時雙手雙臂的位置對稱而收停。收桿動作於完成之際的桿身位置,應與脊柱呈英文字母 T 型字樣,方為脊柱自始保持恆定不偏撓之證明,也同時是穩定擊球之關鍵。
最末,因雙肩、腰臀持續旋轉、重心持續轉移至左側,全身徐徐站起。

5. 正確的重心轉移,即是左臀確實後收的動作,亦是終能正確收桿的要素。

從而正確釋放後,雙臂反會被桿頭往前拉送。只有因著:
1. 正確的內側下桿、
2. 軀幹確實的筒形轉動、重心轉移、與右手正確的軌跡,方能完成十字釋放。收杆姿勢也將平衡且優雅。

平穩優美、充分釋放、舒適暢快的收桿停止姿勢,是正確全揮桿動作及正確力量釋放的最佳證明。

進階補充:
第十式 適度的重心轉移【踩】、【腰】
1. 總綱:
(1) 移轉基本原理
上桿時,頭頸不動,身或可先微微左移以營造重心右移,至右腿內側、右後腳跟為止,然後進行左移,產生側移衝量,增加下桿速度。先以敘明。
下桿時,由於以左後腳跟為移轉終點【踩】所製造之力矩、加上重心側移,可助產生桿頭速度。又因良好的重心側移與紮實的右腕送球,所以能延長桿頭於目標線停留的時間,加大後旋,以增進鐵桿停球能力,亦能消極阻卻大右曲球。
不論站寬如何,重心必須落於雙足內側;即 「上桿不過右足左、下桿不過左足右」。整理如下:
上桿至頂點時,重心自正中移至右腿內側及右後腳跟;接著啟動下桿時,重心因意想左腰平橫退收【腰】(先於【收】而近同步同質、同調同力!) 自右腿內側、右後腳跟或右半身起,持續漸移往左腿內側至完全於左後腳跟為止【踩】。但有趣的是,在意欲以左腰退收之同時,將不自覺先做到【踩】。
【踩】非意想,【腰】也;【腰】為意想,惟【踩】擅勝也。

(2) 固定的頭部,是重心轉移有效的關鍵
頭頸為消極的固定點,惟不宜作為下桿之支點。何故?為不使注意力上移也。力從地起,由右至左移【踩】是所必究。下桿時,頭頸仍舊不動【定】,或幾乎不動。擊中球後,右腕完全釋放伸直時,左右腳重量配置將再漸次將重心完全移至左腿或左腳外側,完成收桿。

(3) 適度適時的重心分配
但尚未紮實擊中球以前,右腳勿離地【踩】。此時右腳跟若撇離地面向左翻,表重心過度左移,恐造成薄擊或右推 (曲) 球,並使桿頭速度在尚未到達最大時提早擊中球。但重心轉移太慢或根本未轉移,則使雙腕過早釋放而導致左拉或厚擊 (此為造成厚擊之惡因之一,相反為薄擊)。若能切實遵守意想重心轉軸,則理論上擊球瞬間,重心應停留在正中。此際左右腳重量分配應為六四 (因重心已移至左腳右前側並賴以為下桿所有來自於腰部轉推力量最後支撐之故【踩】),近似起初瞄球之狀態。此為最理想之狀態。

2.【大禹移轉法】:
揮桿轉動身體,檢視下列數點,可助確實筒轉,並達成有效率之釋放:
上桿時,左肩過球、右臀確實後收至極、重心在右後腳跟,路徑恰似大於符號 「 > 」 之上半 (意想約二十度之仰角即可);右臀極緊之體感,亦可參考
下桿時,此時在右的重心,將漸次移往左、再轉往左 (先【踩】再【腰】),包括左肩、右臀,先移往左後腳跟軸、再轉,路徑恰似 「 > 」 之下半 (亦約二十度之仰角即可),而後至左臀之轉緊為止,膝蓋方挺直收桿。
或可想像整體之上下桿動作如同一英文字母A橫躺之勢 (倒A);其中之短橫,右臀轉盡也。若此則更能確保筒轉,揮桿更形穩定。

3. 移轉是一動態過程,是一個上下桿必然會做到的動作,重心轉移並不是指轉軸之所依憑。移動歸移動,轉動歸轉動,二者不可混為一談。本式雖言 「移轉」,所論者皆指移動耳。

第十一式 全程輕握壓【握】
握桿確實之後,上桿開始,便忘記左手。原則上,雙掌握桿的壓力自始至終,各自保持一致;即是左輕柔右穩固,此將助於左腕保持自然舒適、柔軟靈活,此為正確釋放及球路穩定之重要關鍵。
要訣有二:

1. 左臂打直,左腕放鬆放柔;意即放鬆讓右手帶,即曲、盤轉、上,但絕勿向身體側內拉,否則右肘將不能保持垂直放鬆【肘鬆】。如此,左臂自然可直。
用左肩為主、右腕為輔來進行上桿,上桿至頂點時以左手拇指延伸線以下手掌末端及左小指支撐桿身重量;

2. 以左肩與重心轉移【踩】啟動下桿,絕不是雙臂或雙掌。務要將此兩個動作之時間差反映出來。

左腕於上桿全程應保持放鬆,以免阻礙右腕順暢的自然縱切釋放 (此為造成厚擊之惡因之一;至此,厚擊之原因,至此已介紹完畢,其最大原因或病根,於初學者主要在右膝的外轉與下沉;因後收不夠,故起始轉動點偏前,所以往外轉得較多;因髖關節用力下坐而下沉,瞄球水平線降低,則自然厚擊。其他原因皆是因此而被動造成的,故欲療他病,先除此主因),影響桿頭速度,右腕被左肩拉扯下,順著目標線內側縱切下拉、翻轉、推送。
其實,在達到一定柔軟度的前提下,全程若能確實忘記左半身【三線曳】,以上的動作自可達到,毋須過度費心。
但下桿時,雙手之握壓因釋放之性質使然,下甩而稍大 (左尾三指、右姆食二指),自是當然。俗云:「左是零、瞄是零、上下皆是零點一。初學想必難體會,姑且上二下是一。」
所謂 「恆定」,實為三階段中各階段握壓的恆定,而非自始至終的絕對等同。

第十二式 右腕的延遲釋放與確實送球
1. 總說
從開始下桿至擊球瞬間,若能體會到:
意識右腕保持曲緊 (左腕切勿主動、僵硬)、縱切釋放【星】、用手肘緊緊貼靠軀幹連動扭轉、左手背面與目標線垂直、雙臂自然下落或右腕以ㄏ字法下擊至原瞄球時位置 (勿與胸部脫離)、直至擊球瞬間前雙腕方自然翻撇釋放 (此為十字釋放理論 「直丨」 之要意,前已言明【翻】),則有助於桿頭於擊球瞬間時達到最大速度、確保內側下桿、並提升飛球強度。

除第八式外,亦可參考以下之體感練習:於上桿頂點、右腳趾與腳跟同步側向啟動、雙腕右肘被自然拉動甩落、左手背落於腰際且近乎垂直於目標線時,右腕 (此時仍應是彎曲的狀態) 方自然釋放。其實只要能確實遵守【縱橫萬里】,自然可以做到右腕延遲釋放。
正確的延遲釋放感覺,仿如 「右曲腕貼帶著右腰一起前進」,宜切實體會之。此時力量於十字交點處得以完全釋放,送球確實、收桿紮實。此時頭頸亦要保持不動,迎勢逆撐,感覺肩膀與其漸行漸遠,方能營造強大力矩,使桿頭速度更大,故頭頸亦是附帶關鍵。

又,所謂右腕的用力,指的是先右肘後右腕按次伸直的一瞬動作前,彎曲右腕不使伸直的保持力而已 (詳第七式 【十字釋放理論】以下),這股力量可使桿頭於擊球瞬間時達到最大速度,也是最大力量,而後以剩餘慣性收桿。
因轉動慣性使然,右肘將會在擊球後約一呎處伸直,左右腕會 「自然」 釋放回正,雙腕順著目標線稍送後隨轉上收,雙掌不要主動翻弄球桿【翻】
實言之,下桿過程中,僅能體會雙臂雙腕被左肩回抽而往下甩拉、並漸漸遠離固定的頭之感覺而已,其瞬間根本無法精準拿捏 「用力時機」,除了撐住右腕並伸直右肘於十字交點外,實無法再多有其他細膩控制。

伸直右肘所需的時間與桿頭速度呈反變。所謂:「下桿無左手,右腕曲則彰【縱橫萬里】,靠甩至十字,方悟真釋放【翻】!」,應為本式之終極奧義。其軌跡必遵守十字釋放原則。
確實送球,指確實貫徹擊球後約於左足左側區域將右肘伸直後,再依轉肩之慣性、盡量沿目標線往下再往前送桿、擊球後雙腕盡量保持在腰臀以下之謂,並非往上撈擊、或往前推擊;一般所謂之 「雙腕往前送」【定】,實乃因慣性導致,雙腕應 「被」 桿頭帶往前。再次強調,擊球瞬間之後,桿頭快於雙腕許多,故應是桿頭在前帶動雙腕收桿;讓桿頭的慣性主導收桿,才是收桿送球的真義。曲緊且延遲釋放的右腕,是造就強勁桿頭力量之重要關鍵!以下的操作型定義,可幫助體會下桿瞬間右腕被動甩伸釋放的感覺:

2.【極端保持法】:
又稱【卡保持法】,係右腕右掌自上桿一開始即持續以向桿頭方向施拉抬之力;上桿右腕輕微平拖,向上之力即已開始;上桿至頂點時,右腕曲緊右掌平托,施力亦是向後向上;最妙在下桿時,雖是下盤啟動,雙手被動下拉、左手稍有柔韌下落之拉勁,但右掌右腕竟仍逆勢持續原上桿頂點向上向後之力。
其尤者,向後之力也,持續向後方可確保雙手於下桿時自然下落至正確軌跡而不致造成厚擊,展右肩可助此推撐之勢較易達成;徐後卻從腰、持續莫勝擅,彷欲與左手相悖脫離之勢,只讓桿頭因甩動慣性自然下擊,迫使左臂下落、右腕於擊球最低點 (即十字釋放點) 自然伸直翻轉而已。此法好處有二:一為防止右手擅下、造成厚擊;二為左手之下拉肘轉與右手輕微但持續後收力之抗衡,不卑不亢,不勝不餒,有如太極中和之勢,於是可助雙手下桿軌跡永保內側而不過度外偏,因右手無法再有下貫力、其上拉力亦使左臂只能下落,不能向筒外偏甩,則桿頭自然不致唐突外翻之故也。
若將此法套以全揮桿二念頭,似又更簡矣:
上桿時:左肩過球、右臀後收;腕旋上宜緊筒。
下桿時:左肩回收、大禹蹬轉;腕筒切宜卡分。

3.【旋下法】【旋】
再精簡之,濃縮為下桿前之一念,可為左肩收、腰移轉後緊隨之右腕往上旋切之勁;先抬而後被動切下,則雙手必循正確軌跡,必為內側下桿,球質並釋放自佳也。然右腕提拉之勁似可意想於下桿全程保持之,此為箇中之更妙也。

4. 【右肘意想法】(請與第三式合併參閱)
為求更確實且輕易做到右腕之延遲釋放,除右腕之外,右肘亦須有所作為;上桿時,右肘尖必指地;若欲達此,則必放鬆右肘、或意想上桿時右腕上抬至右肘後方,並保持右肘角度於垂直,則能輕易做到 「肘尖指地前伸」 的效果。此時右腕便能曲緊,右肘亦能沒有壓力,不易在未達十字釋放點時過早伸直而致厚擊,並能延遲釋放,一舉兩得。

5. 【星轉法】(詳第七式)

第十三式 頭、手、臀、腿的協調
1. 協調的力量
當下桿順序正確,也就是在頭部位置恆定穩固的前提下,左肩回收啟動腰臀及軀幹轉動協調、雙肩繞右正確持續轉動、雙臂被動甩落、雙腕軌跡正確保持等要件皆完成時,自然釋放之力量【翻】方能展現,一同成為揮桿猛勁的因素,並稱 「三王」,為遠距之鑰,分析如下:
嘗謂:「三王者,腰腿、左肩、右腕也;
腰腿者,眾王之基,順移轉退,力從而啟【腰】;
左肩者,為續力之王,橫收強力甩翻之介,力從而強【收】;
右腕,釋放之王,曲緊環切內下,將勁左移;又必循該徑,力方能正貫,力從而導【星】;
無啟則無介,力萎不強;啟而後能強,強而後能導,導而後能貫,貫則釋放。」
先左臀,啟動瞬甩之能源,後右肩隨之,將力傳予右肘右腕,導以正確之釋放路徑,將三股力量漸次加疊,故皆為充要,不可偏廢任一。腰臀者,下盤也,並輒右蹬發力促之,能助桿頭受下甩之力後平持續貫於球,延長作用力之時間。故謂三王及踵,分度有序,共濟十字,力之泉源也。
另有一說法,為 Ben Hogan 氏所倡,乃腰腿並右手擊球理論;謂 「下桿一瞬腰腿的軸轉」、「穩定的軸」、「全轉的腰、同步的右肘靠推 (被動)」、「雙腕正確釋放路徑的掌握與柔軟的雙肩臂與持曲的右腕」 為力量釋放之關鍵者,於此亦收錄之,以供參考。

2. 有助於體會本式協調之練習,實務界似有兩法可採。但皆不建議用於全揮桿之操作,宜注意之:
(1)【小揮桿技】:日本稱【腹切りの原理】
此為右手用力時機之體認。先決條件為領悟第七式,在能充分習得 「跟、貼」 之後,與 「定」 相隨之右腕施力原理:即往一點鐘方向翻刺瞄球時之原位置。多數球友無法實踐此原理,實因未先做到第七式之故。必先悟而能腹切之;故云:「怒濤送遠流」,善斯言矣。此動作可因確實貫徹右腕伸刺而得。
本法中,左手之工作為何?為輔導帶領右手用力之方向,既是帶領,亦須某一程度之用力,並未完全放鬆放任右腕去向。帶領者,順下腕平也,方能規制右腕。左臂、手、肘鬆者,柔韌也,而能以不失其規制右腕之責為前提。
如此雙腕各盡其責、各司其事,桿頭方不致為左腕所阻,釋放將更形完全,方向益更能有效控制。此概念僅為幫助體會右手用力與左手下桿正確路徑之體會練習,不建議作為下桿之操作型定義。

(2)【異軸擒縱理論】:十字釋放操作型定義之腰手協調部分
上桿至頂點、欲為下桿時,雙手依第七式操作後,仍須注意與腰部之時間配合,即腰手分離 (腰下時,右腕盡可能不受其牽動而仍保向上向後之勢為最佳)、腰先慢而縱右腕,右腕後快而擒腰,腰之軸為脊,右腕之軸為右前臂 (手的位移較腰大許多,故理應較快,方能適時調諧於擊球之一瞬),調諧會球是謂。此概念僅為幫助體會腰手下桿正確相對位置之練習,不建議作為下桿之操作型定義。

第十四式 核心肌群的整體作動
右足啟動下桿之後,感覺上雖僅足部腰臀用力,實乃整個軀幹旋轉加上極少許的右腕力所共同成就的。
所謂核心,乃指 「內側、中軸」 之謂。

1. 上桿啟動至轉緊時,核心肌群正確用力順序應為:
左肩胛肌右推伸展 - 左腿內側肌群 - 左腹肌、左肋間肌、左大背肌群伸展 - 左臀大肌、左肩伸展、右大背肌、右臀大肌收縮 (右臀後收)【肘鬆】【看柔】– (交予右腕往上往後轉拉) 左臂肌群、左腕 (側內旋關夾並曲腕) 伸展 - 雙肩肌群伸展收縮 (轉擠緊)【遇顎】- 右臂肌群收縮、右腕 (左臂保持伸直、雙肩臂被右腕向上抬旋轉緊並被左肩推後、至右腕平曲斜托 (與肩同平面【旋】) 並背部完全面對目標為止【後中】【三線曳】。注意!雙肩臂此時為與左臀左膝同步主動的伸展收縮【左右】【三線曳】,而不是被右腕拉扯之被動伸展力;上半身稍有用力之處,只剩右腕的保持力而已。【左右】)。

2. 轉緊時:
卡!【旋】於上,撐久一點,意為前述動作之稍再保持;下甩,可稍快一點。意即頸大肌 (保持頭部固定) – 左腳跟骨底肌腱 (重心因左肩右移而被動移至左後腳跟)【踩定】

4. 下桿甩動軀幹時,核心肌群正確用力順序應為:
頸大肌【定】- 左臀大肌收縮【腰】、左肩胛肌回抽收縮【收】、左膝肌腱退收支撐 - 右腳跟趾肌腱 - 右腿內側肌群、右臀大肌伸展 (啟動) - 右腹肌、右肋間肌、右大背肌群伸展 (軀幹轉動) - 雙肩肌群持續伸展收縮 (轉甩、右肘同步被動靠推) - 雙臂肌群伸展 (注意!雙臂為被動的甩拖伸展,而不是主動用力!) - 右腕切右肘關肌群縱環切【星】、右三角肌 (靠刺下落、內側下桿、伸直;注意!切轉而已,不要主動下拉,全程切勿用力過度!) - 頸大肌【定】 (以下為自動不可控制者) 右腕伸直【翻】 (擊球瞬間頭部定軸俯瞰腕部於瞄球時之原位置釋放回正)。
嘗謂:「筒身是軸承,雙臂是桿管。軸轉迫桿揚,倏迴則桿甩。若欲甩得快,腰臀下是瞻。」,此極義也。

由於這些肌群作動並不明顯,故揮桿時看不出明顯用力的徵兆,這亦是職業選手揮桿時雖見輕鬆優雅,但球距仍然強遠的原因。

結語:
最後並最重要的叮嚀:本講義所提及之一切觀念、動作、與意想,在真正擊球時,能在有意識的情形下注意並執行的操作,恐怕僅有一二而已;多想則無法專注凝一,分心則敗。
故將一切基礎動作先練至純熟而能無心,如同呼吸般自在與兩忘,必然是首要且迫切的工作了。
而這一切的基礎準備與努力,皆是為了能以最大的腰、臀、腿、肩、肘、腕的力量、配合最適切的姿勢與順序,將柔韌的雙手,控制在一定的軌跡下,以最快的甩速,使回到原先初始瞄球的位置。

【高芙戀歌】
左肩推伸右臀退、背暘旋腰移定甩。
此時莫忽手路徑、左右虛實十字貫!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