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太福音 21:21 中,有兩個地方值得注意:一個是耶穌讓無花果樹枯萎,只是因為餓了沒有吃到果子?二是 '信心' 的範圍何在?只要有信心,甚麼事都可以成就嗎?

先來談無花果這件事,經文說耶穌看到一棵無花果樹,因為看見有葉子,便期待在樹上可以找到果子。 然而竟找不著任何果子,只有葉子,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裡多了一句「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如此問題就更大了,既然不是無花果收成的時候,耶穌硬要吃無花果,這不是強人所難、故意找麻煩嗎?主耶穌沒有道理吧?這段經文可能會引起相當大的困惑與誤會。
去以色列觀光過的朋友或許有聽說過,以色列地的無花果樹一年結果子兩次;頭一次是在春天,當無花果樹發芽長葉子的時候,就結出 '第一期初熟' 的無花果。它們跟著頭一批發芽的的葉子一同長。這第一期結的果子非常甜,直接摘下來就可以吃。它們不叫 fig(我們平常吃的無花果叫 fig),而叫 pa-ge (發音)。這一期的初熟無花果,是供摘下來直接吃的,它們的味道和在秋天時全面長出來的第二期果子味道不一樣。第二期結的果才叫做 fig,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無花果,它們常常被用來作成乾果。到以色列地的時候會看見很多無花果作成的餅,壓得扁扁的,一袋袋,一串串,可供冬天食用。第一世紀的聖經古抄本裡,有一個版本是直接翻譯過來的話。 其中《馬可福音》第十一章第十三節的直譯英文是:“Jesus looked to seek if the tree had any preseason pa-ge because it was not yet the season for figs.” 這樣才清楚,原來意思是:主耶穌到這個樹上去找看有沒有第一期的 pa-ge 果子,因為這時還不到無花果收成的時候,就是還不到收第二期 '那種無花果' 的時候。 這樣讀便能夠了解這句話了;僅從字面上讀,容易讓人產生誤會。再者,無花果樹主要的目的就是長果子來滿足人。《士師記》第九章記載一個寓言:樹林中的眾樹木要選一棵樹作王。無花果樹說它不肯作王,因為它要專心去生長甘甜的果子,叫人得到滿足,「樹木對無花果樹說:請你來作我們的王。無花果樹回答說:我豈肯止住所結甜美的果子,飄颻在眾樹之上呢?」(士 9:10-11) 所以,無花果樹主要的責任及功用就是結出甜美的果子。人可以來享用它的果子,更何況是創造它的主呢!那一天,主餓了,主有需要了,祂來到樹下,而且祂是在它該結 pa-ge 的時候來到樹下,而這棵樹竟然沒有果子,它不能夠滿足主的需要,那麼主對這棵樹的責備,比較更可以理解了。
但是,主耶穌真的是那麼玻璃心或容易爆氣的性格嗎?那倒也未必,從閱讀整本聖經可知,主往往以對動植物的處分來彰顯許多其他的意涵;例如,我們從約拿記中可以知道,主也是用一棵樹來曉諭約拿主對人的愛;創世記中,主用野獸的毛皮給亞當跟夏娃當衣裳,竟犧牲了無辜的野獸,去為了犯罪背叛神的人類的保暖;這還不包含其他不可勝數宰殺牲畜用來祭祀的儀節範例喔,故從主對動植物的利用態度,可知人類在主心中的高度與優先性,顯然是超過其他眾生的。由此可知,耶穌這麼做,或許有藉此曉諭或比喻的用意;所以有解經家認為無花果樹是個表徵,表明以色列國 '到了差不多的時候卻沒有該有的表現',因為用無花果來象徵以色列國,聖經中比比皆是 (列王記上下、耶利米、何西阿、箴言、詩篇... 等等,請原諒我不一一列出了);這同時也是表明主耶穌的救贖來到以色列中間,祂有需要以色列人支持並相信 (餓了),可是以色列人卻不能滿足主,不但不接受主,反把主給殺了,這便是以色列人不能結出 '果子' 來,他們是一棵只有葉子的無花果樹,有葉無果,虛有其表,這或許是主耶穌在噹當時的 '法利賽人' 吧,說他們是 '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就是金絮其外的意思了,與 '活的死人' 無異,於是似乎更是表明了主耶穌透過這些舉動,宣告對當時猶太教信仰的審判與唾棄。很遺憾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所以我猜可能是主耶穌想藉著這行為引起以色列人包括法利賽人的注意與警醒吧。畢竟這行為滿 '奇特' 的,應該可以達到某種讓大家驚訝好奇的效果,犧牲一顆無花果樹,換來以色列人對自身信仰執拗與信心的再省思,主認為是值得的。

再談到信心的範圍,'信心' 這個字在此處用的是 πίστις,指對任何真理的堅信, 相信;在新約裡, 此字尤其是針對人與神的關係, 以及屬神的事的堅信和相信;一般都包含著 '信靠' 的觀念, 以及由相信而生的神聖火熱, 並加入 '與神有關' 或 '堅信神的存在' 以及 '神是萬有創造者和統治者' 的確信謂之 ( 來11:1 中對 πίστις 信的定義是 ἐλπιζομένων ὑπόστασις, πραγμάτων ἔλεγχος οὐ βλεπομένων 所望之事的把握,是未見之事的確據(確信)。保羅將行事為人 διὰ ἔιδους [εἶδος-SG1491三] 憑著眼見,與 διὰ πίστεως περιπατεῖν 憑信心行事對襯之下,視前者較為低級, 林後5:7 。另一方面,對基督而言,πίστις 信心遠比單單聽道更高超, 來4:2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 '信心',應是具備 '對神有一定的認知與信靠後,在平安的心境下產生未必與神意見相同的確信'。基於這樣的前提下,憑著信心,是不是真能成事呢?答案是肯定的,憑著這樣的確信,往往可以改變神原本的計畫,也就是會使神在考量裁量上,加入考慮該個人的確信;聖經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可參考創世記第 18 章、出埃及記第 33 章、列王記下第 2 章、路加福音第 18 章等等,限於篇幅與時間,就不一一詳解囉。所以我們要善用我們的確信與信心,透過與神 '討價還價',或許可以達到神為此不同的處斷與安排,這也是禱告的用處之一,信心禱告的力量之大,於此可見一斑;都足以使神改變心意了,更何況是移山呢?
順帶一提的是:耶穌為什麼要用 '移山' 之類的說法來講信心呢?查猶太教思想史料,發現此說法是當時常用的修辭用語,強調力量之大,耶穌應該沒有真要他們用這種念力去移山或填海的意思才對。

 

整理改作自以下出處,感謝諸解經先進的文獻:

1. http://bible.fhl.net/new/com.php?book=3&engs=Matt&chap=21&sec=21&m=

2. http://www.svca.cc/sermon/Matthew-Prestudy-chap21-part1.pdf

3. http://www.ccbiblestudy.org/New%20Testament/40Matt/40CT2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