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輝先生,民國前五年生,台北市人,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畢業,一直服務於農業界,32年赴蘇門答臘,民國36年返台後任教於台灣大學,再轉任省農林廳技正。民國32年,啟彰先被日軍徵召至新加坡服役,除負責會計及發餉工作外,並兼養帝水魚 (即吳郭魚)。而吳振輝當時人在蘇門答臘。
郭啟彰先生,民國元年10月出生,高雄市旗津區人,高雄商業補習學校畢業。曾任中和里長,民國39年至41年間擔任高雄市漁會理事、經濟課長、魚市場主任等職。曾於民國32年赴日本考察漁業,目睹日本養殖漁業非常發達,回國後致力於竹子蚵、蛤苗、血蚶之養殖推廣,為漁民帶來很大收益。

民國34年,日軍戰敗投降,翌年,振輝先生由蘇門答臘被送至新加坡,因而結識郭啟彰先生。民國35年 4月郭啟彰先生與吳振輝先生遠自新加坡千里迢迢乘船引進了十三尾的吳郭魚。啟彰先生當時引進引進吳郭魚進行繁殖曾遭遇種種困難。吳郭魚的俗名是「提那披亞」又叫做「南洋代」。它的祖籍原產於非洲的唐加尼加湖,由荷屬東印度政府帶了三十六尾至爪哇去飼養,後來又在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繁殖起來,再由日人移殖到新加坡。郭啟彰及吳振輝兩位是在民國三十五年遊歷新加坡時,對這種土名「伊坑母約魚」感到好奇。此魚生長快速,孵化三個月後便能產卵,一條母魚可產卵 250粒至 300粒。母魚產卵後將卵含在口中,在風和日麗時會將卵吐出來曬陽光,如有敵人接近,迅速將小魚和卵收進口中再逃逸。這種幼魚必須在口內孵出,因此又叫做「口孵魚」。由於這種魚深水及淺水都適宜放養,因此激起他們想引進本島養殖的念頭。加上該魚根本不需要過多的人工照顧,如果能引進本省放養,可能比本土魚種虱目魚利益更高。
吳、郭兩位引進的魚苗原為十六尾,後來因船行期間缺乏淡水,他們節省自己用水來調換,小心呵護之下,到台灣存活了十三尾。郭啟彰先生先在自家的空地闢一小池放養,第一次產卵成苗共有 1,526 尾其繁殖速度之快,給了他們不少激勵。而無巧不成書,在一次供水氾濫之後,這些流失的魚苗竟在不少河川溝渠之中發現已衍生的後代蹤跡,更催化了適合在台灣繁衍的生命力。
吳郭魚適應本省環境,而且因其有種種優點,應能成為本省最有價值的淡水魚類。由於試驗的成功,更堅定了他們的信心,為推廣養殖,以引起其他縣市的重視,吳郭兩人乃請求省農林廳和高雄市政府。能予協助推廣,但不僅未能引起重視,反而產生某些不必要的誤會。當然,這種意外的打擊,吏他們相當難過;可是仍然再接再厲,決不灰心。他們乃改變方針,提供魚苗給他人試養,或與虱目魚混養,有一比較的機會,不料在這方面,又遭受到一些無聊的中傷。原來出售虱目魚苗業者唯恐吳郭魚的繁殖,代替了虱目魚的地位,使虱目魚養殖者,轉而養殖吳新魚,因而影響他們的利益。於是造遙中傷,說是魚有毒,切不可食用。此一謠言廣泛傳佈,但事實終究勝於雄辯,吳郭魚不但無毒,而且以其味道鮮美,價錢便宜,反而獲得大眾的喜好。
民國37年高雄縣長毛振寰先生為了感念啟彰先生於縣境之大埤湖養殖該魚,欲命名為「郭吳魚」,但啟彰先生認為吳振輝先生比他年長,且學歷又高,為表敬老尊賢,故取名為「吳郭魚」。民國38年台灣省政府學林廳正式以此名稱命名。

(本文節錄自知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