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談到 twet 的打法,還有一個問題:在 e 之後,儘管麥可羅伊說 '剩下的部分,身體自己會照管',我還是想知道到底該是個甚麼樣的作動。目前有兩說,分析如下:

1. 張大主義:手稍主動,與 e 同步,故會較快抵達觸球點而形成 '正曲腕'。優點:強力、打感明顯;缺點:手腕參與擊球時機的因素,過則形成外側下桿,不及則右打者易造成右推或右曲。由於期間僅一瞬,頗難適時掌握。

2. 藤井主義:手近被動,被 e 拉動,故會較慢抵達觸球點而形成 '側曲腕'。優點:手腕不參與決定擊球時機,只要想著 e 就好,剩下部分可由重力協助完成。單純、變因少、操作較易,故穩定許多。缺點:較柔和、打感稍不明顯。

結論:採藤井主義;e 後由重力協助完成該動作,即轉變為內化動作之一,毋須意守,以簡化操作、增加穩定、但犧牲直接打感,以追求更佳成績。又,會比較不遠嗎?應該不會,甩打與落力腕打誰比較遠,我不敢說,但我敢說的是:第一、兩個加起來肯定最遠,不信去問 joe miller;第二、如果一次要幹個四輪,後者需要更大更多的體力與穩定性,不信去問 joe miller,看他能不能拿到美巡賽全卡便知了。

所以,twet 是這樣操作的:t (近乎內化) we (主要意想、剩下內化) t (勢必形成,或說是近乎內化)。

我有個感覺,快得到七年以來渴望的安息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