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筆者多年從事健檢相關工作之經驗中得知,對於健檢位於預防醫學地位上之重要,不容忽視。

@ 高階健檢可以消弭台灣人民健康權的不平等

健康和福祉是基本人權
有助於國家穩定和社會經濟
發展。然而,現在世界各國都在
面對公共衛生問題和老齡化等挑戰
人口,較低的出生率和社會決定
健康不公平。因為“健康公平可以成為一個標誌
國家進步,“它已成為一個國際趨勢
促進健康和健康公平,這也是重點
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
發展目標。因此,保護公民的健康,
提高醫療質量,確保社會公平
正義,增加社會和諧與福利,
同時保持國家的經濟活力
競爭力,是21世紀台灣的重要任務
世紀。
多年來,台灣對健康產生了影響
在政策實施中考慮,並努力
提高健康結果,改善生活質量
為了所有人。關於國家的許多成就
公共衛生包括我們的國民健康保險,
肥胖控制,心理健康,減少酒後駕車和
國際援助方案。然而,與互鎖
健康差異的性質,醫療保健的差異,以及
社會決定因素的作用,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為社會所有人創造良好的健康。
盡我們的本分並參與全球建設的努力
從2014年到2015年,一個沒有人留下的更美好世界,
我部下屬的健康促進局
健康與福利部門與大學合作
倫敦大學醫學院(UCLIHE)就此而言
台灣的衛生不平等,涉及完成
健康不平等報告,起草國家計劃
減少健康不平等,建立長期
健康不平等的監測機制。
本報告中提出了具體建議
納入可持續發展政策
國家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起草的指導方針
按行政院的指示發展
(內閣)。
此外,理事會正在起草中長期措施
國家的量化可持續發展目標
以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為基礎
目標(SDG)和169個目標,同時也建立
一個部際衛生合作平台
公平制定和實施一體化的跨政府
逐步加強公共衛生的政策
糾正健康不平等。
追求健康平等是一個整體政府
和整個社會的挑戰。政府目標
所有部門都包括健康和福祉,這是最好的
作為政策制定的關鍵組成部分。我認真地
希望這份報告能夠提高公眾的認識
健康不平等,是國家的基礎
努力促進人類發展,可持續性和發展
公平,以及改善健康結果,爭取
世界衛生組織的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標
從而有助於健康和福祉
全球社區。

@ 健康檢查健康嗎?作者 : 黃惠鈴
健康檢查是健康的保證書,還是虛有其表的商業花招?付出時間、金錢做完檢查後,你得到的是……?

五十多歲的吳太太,每年都做健康檢查,身體狀況一向不錯。兩年前,她突然覺得胃有點不舒服,進一步檢查後,卻發現得了胃癌!躺在病床上,面對前來探視的親友,她不禁怨嘆:沒做檢查就認了,但是她每年都花錢做檢查,而且也包括胃鏡檢查,怎麼還會得胃癌?

44歲的莊先生則是個企管顧問,平常事業繁忙、南北奔波,除身材略顯發福外,倒不覺得身體有何異狀,4年前他參加公司安排的團體健康檢查,得到的結果也是一切正常。5個月之後,他突然因腹痛在公司昏倒,緊急送醫一檢查,才發現得了肝癌,兩個月後,正值壯年的他遽然去世。

突遭打擊的家人傷痛逾恆,忍不住頻頻埋怨:怎麼才半年不到,健康會有這麼大的變化?當初不也做了多項肝功能的檢查,為什麼沒有發現異狀?

不論是花一天或兩天的時間,當你願意掏出數千元或上萬元的鈔票,忍受一項又一項,不清楚「為何而做」的檢查時,心中圖的,無非是想從一大堆數字中,獲得「我到底健不健康」、「有沒有病」的保證。

健康檢查不保證健康

無奈的是,這樣的期待卻有落空的時候。

「健康檢查不能保證健康,只能促進經濟發展,」一位衛生署官員如此嘲諷。
 目前除健保給付,包括未滿4歲兒童的預防保健、40歲以上成人的預防保健、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產前檢查外,各醫院、診所也紛紛投入受檢者付費、檢查項目更龐雜的健檢業務,市場大餅有增無減。
「現在的健康檢查除商業行為外,沒有半點醫學成分在內,」台大家庭醫學科醫師王維典批評。
當你還對健康檢查懷抱過高的期望時,或許應了解健康檢查存有許多限制,學習用較平常的心看待健康檢查。
「健康檢查就像是保險一樣,只是在經濟與健康之間,找到最大的公因數,」台北榮總一般內科主任王聖賢舉例,即使保了房屋險,房子也可能因地震而倒塌,所以:「健康報告書不是健康保證書。」

理論上,檢查的項目愈多、愈完備,檢查結果的可信度愈高。但受限於成本效益,一般的健康檢查不可能幫你從頭檢查到腳,也無法找出所有可能致病的危險因子,或所有可能發生的疾病。

健檢過程充滿變數

尤其在健康檢查的過程中,不論是檢查的工具、檢查方法、醫護人員的素質等,都充滿變數,健檢的品質很難維持。

檢查設備的優劣

 一位先生連續兩年在台北某大型公立醫療單位做健檢,結果都顯示他有B型肝炎,第3年時卻說他沒有B型肝炎,醫生在吃驚之餘,告訴他因為該單位用的試劑較差,正確測出有病的比率較低(敏感度低),建議他最好到別家醫院再檢查一次。

醫師的專業能力

 而一家企業負責人在台北近郊一知名的教學醫院做完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已得了「骨質疏鬆症第二階段」。由於不知道骨質疏鬆症分幾階段,第二階段有多嚴重,她的心情一直七上八下,也開始覺得全身的骨頭真的有些酸痛不對勁。
 但是,當她拿著檢驗報告再去請教其他的專科醫師時,得到的答案竟然是:「你根本沒有骨質疏鬆,而是長了骨刺。」因為前一位醫師的誤判,害她白白生了一場「心病」。
 「健康檢查中,醫師的判讀最重要,」王維典強調。做健康檢查時,醫師如果沒有解讀檢查數據的能力,或輕忽解讀的重要,也可能會遺漏病端。

檢查技術的限制

 另外,檢查方法的敏感度不佳,找不出真正罹病的人;或正確測出沒病的比率較低(特異度不佳),無法排除真正沒病的人,也讓一些有病的人得不到警告,沒病的人反受折磨。
 例如,檢測有無罹患肝癌的大便潛血反應,敏感度僅約20%、30%左右,也就是在罹患肝癌的100人中,能藉此檢查得知罹病的只有二、三十人。
 而檢測有無心冠動脈疾病的踏車心電圖,敏感度只有62%,換句話說,有38%有心臟病的人不能被正確診斷出來,反被誤解為沒病。相反的,它的特異度僅89%,有11%沒病的人反被誤診為有心冠動脈疾病。
 台大家醫科醫師梁繼權也指出,抽血檢查是當病人罹患癌症後,用來追蹤治療效果的指標,但現在卻被用在健檢中,不管受檢者是否有癌症,都藉抽血來找病人,敏感度或特異度也會受限。
 而用超音波來檢查有無腫瘤,也必須要腫瘤超過0.5公分,超音波才檢測得出。如果小於0.5公分,就算存在,也檢測不出來,因為機器的敏感度不足。

疾病的限制

 除了檢查技術受限外,某些疾病可能很難查出,或是發病時間很快,也令健康檢查束手無策。
 一位住在新竹的70歲老先生,到台北某醫院做住院健檢時,身體並無不適,檢查結果也沒有特別異常。3個月後他因黃疸住院,醫生用電腦斷層檢查,也不確定病因,開刀後才發現原來老先生已得了胰臟癌。而胰臟位於消化道深處,是較難檢測的器官。
 而肺因有部份被心臟遮蔽,X光很難發現癌症,等X光發現時,也可能不是早期癌症了。所以肺癌漏失的情形,對醫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醫生不是上帝

 另外,有些病在正常與得病間很難劃分,也減弱檢查的準確度。例如用來檢測肝癌的胎兒蛋白檢查,大部份病人的蛋白都會高,少部份病人的蛋白就是不高。而一些肝炎患者的蛋白也會高,所以即使蛋白高,有可能是罹患肝炎而非肝癌。
 「灰色地帶這麼多,醫生怎麼替上帝講話?!」一位醫生道出健康檢查的無奈。
 即使檢查結果沒有異常,有時也並不一定真的就是正常,也可能是因檢查過程的侷限,所造成的假安全。
 但在相信數字、高度迷信健康檢查下,不少人服下檢查報告中無異常的定心丸後,就算身體有什麼不舒服,似乎都會不以為意,或者不想去面對。
 「醫學不是是與非,是機率問題,檢查不能百分之百準確,還是會漏掉,」梁繼泉提醒。
 許多人總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楣。就像張先生常覺得脖子有點緊繃,他太太擔心他可能有高血壓,一直催促他去看醫生,但他總拿每年健康檢查中,血壓都在正常範圍為由,自認是「完美的男人」,不須緊張,就是不想去看醫生。
 一位電視台的編譯人員做完健檢後,看到出來的結果都正常,不禁得意地向同事炫耀,但其實他常因坐骨神經痛,痛到無法上班。
 仁愛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建志也曾碰過,有位民眾體重雖不斷減少,但他自恃3年前做的健檢結果正常,毫不在意,結果拖了半年,直到體重已減少了20公斤,他才發覺事態嚴重趕緊就醫,結果證實得了癌症。
 「民眾的自覺很重要,」陳建志強調,如果身體有任何異狀,應趕緊就醫,不要以為不久前才做過檢查,一切就萬無一失。
 尤其做完健康檢查後,某些項目如須進一步追蹤,更應切實遵守,千萬不要拿到報告本後,就丟在一旁,不當一回事。
 台北的吳先生在同事的父親突然中風後,想起祖父也有糖尿病、心肌梗塞的病史,趕緊硬逼著父親去做健檢。可是吳老先生覺得沒病去看醫生很奇怪,心不甘、情不願地做完檢查後,就不肯再去做心臟的追蹤檢查。
 兩年後某天夜裡,吳老先生突然喘不過氣來,送醫急救後,醫師診斷正是心肌梗塞害他差點送命。
 「健康檢查的結果是很表淺的,需要再進一步檢查,才知道問題所在,」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仁德強調。

健康促進最重要

 儘管有不少侷限,健康檢查還是可以篩檢出許多疾病,尤其是定期做檢查,不僅可建立個人的身體資料庫,提供未來保健的方向,將來如不幸罹病,也較有跡可循。
 以仁愛醫院為例,從去年七月到今年七月,約有1800人去做健康檢查,他們自覺的症狀多是下背痛、頭痛,但不少人卻不知道疼痛的原因,也不曉得自己的健康那裡出問題,更不用提要如何促進健康。
 「健康檢查是關於每個人的預防醫學,」前三軍總醫院院長宋丕錕指出,健康檢查是在受檢者還沒生病前,就先找出危險因子,杜絕疾病,是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進步。
 尤其,現代疾病的趨勢以慢性病為主,而慢性病的成因多與危險因子有關,透過健康檢查還是可以先一步揪出慢性病的隱形殺手。
 例如,美國明尼蘇達州在1993年曾對4萬6千名50歲以上的居民做調查,結果顯示,每年做結腸癌預防檢查的人,死於結腸癌的機率比完全不做檢查的人低33%。
 「做好預防保健,可減少未來的醫療支出,」台大家醫科醫師李世代說。
 不過,該如何找到適合你的健康檢查?
 多位醫師建議,最好的檢查應配合你的健康情形,量身訂製,但因目前的檢查項目都已固定,所以檢查時,可針對個人的病史、家族病史等,與醫生溝通再加做某些檢查。更積極的做法是,不妨透過家庭醫師的制度,由長期了解你身體狀況的醫師,建議你何時該做檢查、該做什麼檢查。
 「健康檢查是沒有速成的,」王維典強調。而且,即使健康檢查做得再完備,後續的健康促進活動才是重點。「健康檢查完畢,才是健康促進的開始,」宋丕錕說。
 因此,當你花了時間、花了錢終於做完檢查,知道自己的身體那裡有問題後,你也得改變生活習慣,而不是做完檢查就算了。「生活如果一團亂,卻想靠健康檢查來保命,這是錯誤的觀念,」梁繼權指出。
 沒有任何的檢查能百分之百保證你的健康,要健康,就要有促進健康的實際行動,單靠檢查是絕對不夠的。

日本人怎麼做健康檢查?

 日本近年來開始推動提升健檢品質標準的自律行動。日本的健康檢查大致可分為兩種,分別是兩天到一週的過夜型,以及一日型健康檢查,現在一日型成為主流。
 一日型的健檢醫院成立了「日本綜合健檢醫學會」,訂定自律的健檢基準。只要通過審查的健檢醫院,就發給優良健檢的認定。他們訂定的標準為:
1.獨立的健檢空間,並有健檢專任醫師和護理人員,採健檢專用的檢查機器做檢查。
2.實施日本綜合健檢學會所認定,優良綜合健檢的全部基準項目。
3.以自動分析機進行血液生化檢查,檢查的資料全部用電腦管理。
4.一年4次非常精確的檢驗器材調查(精密管理測試),維持一定的檢驗基準。
5.檢查當天為受檢者做個人面談,說明健檢結果和專人指導如何改善生活方式。
6.健檢後能有效追蹤受檢者的身體狀況,針對須再接受精確檢查或治療的人,健檢機構能給予適當的指導,根據需要介紹專科醫生,並有良好的結果回饋。
 另外,因每個醫院的機器不同,檢查方法和檢驗標準值都不一,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機構可能得到不同的健檢結果。因此,目前日本醫界正設法增進臨床檢查的精確度,把各健檢機構檢查結果的差距控制在平均3%以下,如此一來,就有全國統一基準的可能。未來日本民眾只要拿著IC卡,就等於掌握了自己全部健檢的數據。

健康檢查後,行動更重要

 做完健康檢查後,就沒事了嗎?建議你接到報告後,別忘了以下幾項後續的工作:
1.報告中建議要追蹤檢查的項目,務必切實遵守,別不當一回事。
2.身體某部份如有異常,可找專科醫生針對疑點進一步確定,別再去做一遍健康檢查。
3.即使檢查結果正常,身體如有任何異狀或不舒服,也要馬上求醫。
4.改變不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健康。
5.將每次的健檢報告保留下來,建立自己的身體資料庫。

@ 健檢與醫療行為的相關性

@ 癌症年報

前 言
自民國71 年起,癌症高居10 大死因之首,每年奪走4 萬多人的生命,不
但影響病患和家人之生活品質,也造成龐大的工作人年損失和醫療費用支出。如
何有效防治癌症,是台灣當前重要的醫療照護與公共衛生課題之一。癌症的持續
監測,是制定癌症防治措施、醫療資源配置,以及評價防治策略的重要依據。癌
症登記是族群癌症監測的基礎,許多國家以立法來確立其強制性。民國92 年5
月公布之癌症防治法規定,癌症防治醫療機構應提報新發生之癌症個案與期別等
相關診斷及治療資料。
為了使我國的癌症監測工作更有系統,衛生福利部自民國68 年起建立以50
床以上的醫院為申報單位之新發癌症登記申報系統,並設立癌症登記委員會訂定
新發癌症個案登記作業標準;台灣癌症登記系統之資料蒐集與處理作業可分2
個階段:第1 階段由申報醫院對其院內診斷或治療之新發癌症個案,進行個案確
定與資料蒐集,申報醫院依據癌症登記委員會設計之標準化格式與代碼進行資料
登錄或轉錄,以書面、媒體或線上登錄方式申報至癌症登記中心;第2 階段由癌
症登記中心進行新發癌症資料之整理、分析、檔案製作與年報之編撰。本年報資
料係以截至民國106 年6 月底止,201 家50 床以上申報醫院所申報之民國104
年間新發診斷為侵襲癌與原位癌的個案進行分析。茲說明申報個案條件、新發個
案資料蒐集與處理、發生率計算、申報資料品質指標,及癌症登記年報圖表之製
作與編排於后:

@ 2018 台灣健康論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及外交部於107年(2018年)10月28至29日假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文教會館共同舉辦「2018臺灣全球健康論壇(2018 Global Health Forum in Taiwan)」,會中邀請國際知名公共衛生、健康與政策相關學者、專家及官員等與會,針對各種影響人們健康與福祉之挑戰進行經驗分享與知識傳承。

     本次論壇主題訂為「韌力、復原力:全球健康的挑戰與契機(Resilience: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Global Health)」,檢視與探討健康照護及公共衛生體系如何自天然災害、人道救援及重大傷亡等挑戰中進行反彈,發揮應變措施,恢復自身功能,以及對未來類似事件進行預防,以期將這些挑戰對於達成永續發展目標和全民健康的影響降到最低。 

    為期兩天的論壇討論單元包括非傳染病的威脅、健康體系的危機、災害應變、人道救援及環境健康等,並細分為場域專門議題如緊急應變措施、健康識能、全球疾病負擔、非傳染病健康促進、心理韌力、高齡化社會等各種新興與迫切的重大健康議題。

參考 : 2018臺灣全球健康論壇

 

@ 提升高階健檢滿意度可有效降低衛生所健康檢查與公費健檢之負擔

壹、 概論
一、 前言
「衛生所」為臺灣社區保健醫療網絡中最基層的據點,行政院於民國 29 年
制定公布「縣各級衛生組織大綱」,即明定在各鄉鎮市區設置衛生所,於民國
35 年先行創設 30 所,至 97 年底衛生所已達 372 所;70 多年來始終站在照顧
國人健康的最前線,推動基層醫療保健業務,提供民眾醫療保健服務。
為瞭解衛生所整體的概況,並提供各縣市政府參考,國民健康署自 95
年度開始編輯「2005 臺灣各縣市衛生所統計年報」,今(107)年度續編「2017
臺灣各縣市衛生所統計年報」,以瞭解各縣市衛生所整體現況,並配合衛
生所於長照服務角色日趨重要,增列有關長照 2.0 服務人力統計。
本年報以不增加各縣市衛生局、所額外行政作業原則下,匯集現有與衛生
所相關資料,感謝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等各中央機
關,不吝提供衛生所相關數據資料。由國民健康署同仁共同討論、分析、執筆;
以圖、表、數據,呈現各縣市衛生所編制人力、硬體建築、部份保健醫療服務
內容,以及衛生指標現況等分析資料,惟囿於時間與學養有限,如有未盡周詳
之處,尚祈各界不吝賜教,未來仍請各界繼續支持,充實衛生所相關資料,以
提升衛生所服務品質,提供民眾更優質的服務。
4
二、 材料與方法
(一)統計數據資料來源:
1. 衛生福利部醫事管理系統,106 年 12 月 31 日現況資料-代碼(1)。
2. 縣市衛生局,106 年各縣市衛生局(所)人員現況表-代碼(2)。
3. 縣市衛生局,106 年各縣市衛生所辦理長照業務社區型服務人力。
4.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資料庫,106 年 12 月底資料-代碼(3)。
5. 歷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代碼(4)。
6. 疾病管制署,全國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代碼(5)。
7. 內政部戶政司-代碼(6)。
8. 國民健康署,門診戒菸治療管理中心,106 年門診戒菸調查資料-代碼(7)。
9. 國民健康署,106 年各縣市衛生所硬體概況調查資料-代碼(8)。
10. 國民健康署,105 年各縣市衛生所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概況資料-代碼(9)。
11. 疾病管制署與國民健康署,106 年駐外人員概況調查資料-代碼(10)。
12. 同一表格內,如有多項資料來源,則以上開代碼表示。
(二)統計範圍:全國 370 所衛生所,含臺北市 12 家健康服務中心。
(三)引用資料時間點:
1.動態資料以民國 106 年全年資料為主(部分資料為 105 年,已於資料項目名
稱中註記)。
5
2.靜態資料則以單一時間點,即民國 106 年 12 月 31 日(部分資料以 105 年 12
月 31 日為主,已於資料項目名稱中註記)之資料為主。
(四)資料使用限制:
1.因採用資料來源不一,各資料間之分類的定義或有不同,且部份資料來源,
並無個案識別資料,故各資料之數據,容有部分未完全一致之情形。
2.部分資料因尾數四捨五入關係,致總數與細項之間,有些許差距。
3.資料來源區分為「原始資料來源」與「資料來源」,前者為經資料提供單
位之數據,經本署統計分析後呈現之數值,後者則直接採用資料提供單位
之統計數值。
4.各機關自 105 年 1 月至 106 年 12 月,陸續提供衛生所相關資料。

@ 高階健檢有助促進高齡健康照護社區

2016 年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以「永續發展中的健康促進」為主題,發布《上海宣
言》,強調城市和社區是實現健康的關鍵場所,並指出健康和福祉是聯合國2030 發展議程和
永續發展目標的核心,呼籲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不論大小、貧富,積極參與健康城市建設,
為健康做出積極的政治決策,並承諾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在臺灣,人口結構正快速老化,預估2025 年時,65 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成
為「超高齡社會」。在全國老年人口中,處於健康及亞健康狀態約占70%,亞健康至衰弱前
期約占20%,衰弱狀態則占10%,再加上少子女化、資源有限等重大威脅,營造高齡友善環
境越顯重要。為減輕長期照護的負擔,國民健康署除規劃提供老年人口有實證基礎健康促進
介入外,為達到營造健康支持環境,也結合產、官、學、民、媒等各領域力量,強化中央與
地方的縱向合作,以及橫向串連非政府組織、民間志願機構、地方人士及媒體等社區資源,
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把高齡友善城市落實至社區,以善的循環帶動健康老化,進而實現活
躍老化2.0 及達到聯合國之永續發展目標,促進各年齡層福祉,從政策、人、增能、服務及
環境,全面營造高齡友善城市及社區。
我們亦持續推動全生命週期的健康促進服務,透過確保健康出生、健康成長、健康老
化、提升慢性病防治、加強菸害防制、推動國民營養等,多管齊下,建構整體環境,打造一
個「生得多、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好」的夢想藍圖。
回顧2016 年,我們推動完成許多政策,具體成果包括:
在婦幼健康方面,完成「產檢超音波品質提升計畫」,訂定產檢超音波檢查指南,納入
各專業醫學會會員之教育訓練課程,並置於學會網站供會員及醫事人員參考;與教育部國民
及學前教育署展開跨部會合作,將國小兒童課後照顧班之室外活動納入服務內容,落實推動
兒童視力保健工作。
署長序
推動活躍老化
建構友善環境
國民健康署署長
中華民國106 年12 月
5
在國民營養方面,輔導學校及連鎖業者注重健康飲食,推出活力早餐及響應新減糖運
動;依聯合國大會認可之「營養問題羅馬宣言」及「行動框架」架構檢視「國民營養及健康
飲食促進法」草案內容,促進立法。
在高齡友善方面,2014 ∼ 2018 年推動5 年500 家健康照護機構完成認證目標,至2016
年底累計有310 家機構通過認證,涵蓋醫院、衛生所、診所及長期照護機構,並積極進行各
類訪查及認證之改革,將健康促進醫院、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及無菸醫院等認證整併為健
康醫院認證。未來更預計逐步將健康識能推廣至醫療院所,使就醫者易於獲得、理解、應用
資訊及服務,以照護及增進健康;發動醫療院所及衛生所資源,支援社區關懷據點,辦理社
區長者8 大健康促進議題,2016 年已結合2,379 個,結合率約97%。
在菸害防制方面,成人吸菸率2016 年降至15.3%,8 年減少91 萬吸菸人口;禁菸公共
場所的二手菸暴露率降到僅6.5%;辦理年輕族群參與菸害防制活動計畫,透過校園推廣活動
及活動官網、Facebook、YouTube 等網路社群進行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及電子煙危害宣
導。
在癌症防治上,持續推動「第3 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焦點從過去的治療、早期發
現,向上力溯至源頭預防;持續辦理四癌篩檢,2016 年找出癌前病變近5 萬例,提早治療,
避免發展為癌症;推動病情告知、宣導及推廣安寧療護服務。
在慢性病防治上,為有效防治肺阻塞(COPD),除強化提升民眾戒菸及遠離二手菸之重
要識能外,我們根據國內臨床照護經驗及參考國內外文獻與國際照護指引,完成具本土化且
一致性的『臺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藉此提供醫療專業人員防治時重要參考,以達到最佳
照護品質。
配合罕病法修法,落實新增法定服務項目,規範得申請獎勵及補助者之資格條件、獎勵
與補助範圍及方式等,並提供心理支持、生育關懷與照護諮詢;修正「油症患者健康照護服
務條例」,放寬油症患者認定標準,強化對弱勢族群的健康支持。
現今大眾取得健康資訊的管道多元且快速,然而這些資訊的正確性往往有待商榷,因此
如何有效傳遞正確的訊息顯得特別重要,這也是我們積極推動健康識能的原因之一,透過健
康素材及衛教資訊評估審查標準作業之建立,以及健康素材的徵集、應用與推廣,致力於將
正確的健康資訊,以民眾能接受的方式傳遞,並建立資源共享管道,從衛生所推廣至醫院及
公、學會,提升健康資訊可近性,以達健康識能友善及最大傳播效用之目的。另外,加強推
廣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強調知識、溝通和尊重,多管齊下,強
化民眾增能與賦權(Empowerment),及持續發展更健康的生活環境,進而提升全民健康,
共創活躍老化及高齡友善新社會!

@ 預防醫學的重要

預防醫學是指以預防疾病的發生,來代替對疾病的治療,這與華人「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相符,又與中醫「上醫治未病」的境界相呼應,《黃帝內經》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是一種預防醫學概念。預防醫學著重在保持、促進與維護普羅大眾、特定群體或一般個人的健康,並包括預防傳染病、疾病、殘疾、癌症、其他身體組織變異、與過早死亡的發生,因此涉及多個科學、醫學與公共衛生領域,包括有:
各科醫學
流行病學
醫學遺傳學
病理學
昆蟲學
微生物學
營養醫學
營養學
疫苗接種
健康檢查
健康教育
食品監管
藥品監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