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的學名叫做『腎上腺皮質素』,正常人的腎上腺每天都會分泌一定量的類固醇來維持體內正常的生理運作,如調節血醣、蛋白質、脂肪、及電解質的代謝,它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荷爾蒙。臨床上類固醇是很好的藥物,它可被廣泛地應用於治療許多的疑難雜症,包括︰某些癌症治療或輔助治療、腦水腫、慢性肺病變、風濕病、氣喘、早產兒肺部不成熟、皮膚病、及腦膜炎治療輔助等等;人體的腎上腺皮質會製造多種類固醇荷爾蒙,其中包含:〈一〉葡萄糖皮質類固醇-皮質醇 (Cortisol),調節代謝、生長與免疫與發炎;〈二〉礦物皮質類固醇 -醛固酮 (Aldosterone),負責調節身體的水分與鹽份;〈三〉雄性素 (androgen),又叫同化類固醇,負責強化肌肉生長與調控第二性徵。其中在醫療上用途最廣,最為大家所熟知的類固醇就是葡萄糖皮質類固醇,後多以類固醇來簡稱。

常見的類固醇藥物有: cortisone 、 hydrocortisone 、 prednisone 、 prednisolone 、 triamcnolone 、 methylprednisolone 、 dexamethasone 、 betamethason e 等等。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會自然合成少量的皮質醇 (cortisol),來幫助維持血壓及心臟血管功能,減緩免疫發炎反應,與調節蛋白質、醣類及脂肪之新陳代謝。在身體遭遇壓力的情況下,中樞神經則調控增加皮質醇的分泌,讓身體可以應付一些緊急的需要,所以皮質醇也是一種壓力荷爾蒙。而且它確實會減輕許多的症狀,使症狀得到暫時的舒解,故人們稱之美國仙丹,顧名思義它的功效非常好,像仙丹一樣,雖然如此,使用上仍有些事應特別注意。

類固醇在風濕疾病的適應症:
全身紅斑性狼瘡、全身性皮肌炎、關節僵直性脊椎炎、急性或亞急性滑囊炎、腱鞘炎、乾癬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與肱上髁炎、嚴重過敏等。

類固醇使用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1、食欲可能會增加。
2、精神可能亢奮,可能會失眠。
3、皮膚可能長粉刺或青春痘。
4、毛髮可能變得比以前黑或濃。
5、血糖、血壓可能會稍微升高。
6、長期服用時,臉部、肩膀及四肢可能會稍微浮腫。
7、因類固醇藥物會減低免疫力,比較容易感染。
8、長期服用也有骨質疏鬆風險。

類固醇的注意事項
1、需按照醫師指示服藥,不要隨意調整劑量或停止服用,否則會影響治療效果。
2、停藥後第二天,可能會覺得全身無力,甚至全身不舒服,幾天後症狀會逐漸消失。
3、不要空腹時服藥,以免胃部不適。
4、如有高血壓或糖尿病時,要經常測血壓及血糖,調整用藥。
5、類固醇不影響腎臟,有些人使用後的月亮臉與腎臟無關,而與脂肪分布改變有關。如有身體浮腫的現象,與類固醇造成水份留置有關,此時需注意飲食中要減少鹽分的攝取。
6、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由於類固醇的廣泛使用,以及媒體的過度渲染,民眾普遍對類固醇的使用存在著許多誤解與不必要的恐懼。其實,每一種藥物都有其藥效與副作用,許多副作用也有可以預防或處理的方法,只要使用得宜,類固醇對很多疾病是很有效的藥物;若不當使用,類固醇也可能帶來許多傷害。

類固醇具有抗發炎、抗過敏、調節免疫等功能,所以使用範圍相當廣泛,除了可做為某些內分泌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藥物,其他用途包含急性或慢性發炎性疾病,如葡萄膜炎、關節炎、氣喘、潰瘍性結腸炎;自體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自體免疫性溶血;過敏性反應,如過敏性休克、藥物過敏反應;許多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天皰瘡、乾癬、異位性皮膚炎與嚴重藥物疹;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在癌症的治療方面,類固醇可以殺死淋巴癌、白血病和多發性骨髓癌的癌細胞,所以在這些血液性癌症的治療,類固醇就相當於化療藥的角色。類固醇也是很好的止吐藥,可以減輕化療過程中的噁心嘔吐。此外,類固醇可以用來減輕腦部腫瘤壓迫造成的腦水腫或脊髓神經壓迫造成的神經腫脹,或是預防/治療因使用歐洲紫杉醇而造成的周邊水腫。很難想像有什麼藥物可以像類固醇這樣有那麼多的臨床用途,難怪可以有治百病之仙丹的稱號。

第一個類固醇藥物(cortisone,又叫susbtance E)誕生於1940年代,是從動物腎上腺皮質中萃取分離出來。1948年由美國風濕病專家Philip S. Hench醫師首次用在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走路的病人,在連續注射類固醇數天之後,這些病人除了疼痛消失之外,居然還可以起身走路。這神奇的治療效果被發表在醫學會與期刊上,Hench醫師和他的同事也因為這個創新的治療而獲頒諾貝爾醫學獎。隨後其他風濕免疫疾病也開始嘗試以類固醇治療,也觀察到不錯的療效。另外許多合成的類固醇陸續上市,類固醇就被冠上美國仙丹的稱號。但長期大量類固醇的使用之下,各種副作用也一一浮現。隨著更多新藥的上市,類固醇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地位則越來越侷限。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不同類固醇的種類與劑型,針對不同用途選擇的類固醇劑型與劑量也不同。一般來說,局部的類固醇製劑的藥效較直接,副作用也比口服或注射類固醇的全身性副作用來的小。所以,針對氣喘的控制選擇吸入性的類固醇,把口服或注射的類固醇保留到嚴重程度氣喘,無法正確吸藥的情境;針對輕中度的異位性皮膚炎選擇外用的類固醇藥膏,以減少口服類固醇帶來不必要的副作用。

一般來說,類固醇的使用會讓人精神、體力、食慾整體變好,甚至感覺有點high。類固醇的使用會抑制身體的免疫功能與發炎反應,可能增加感染的發生率,並且掩蓋發燒等發炎反應。癌症病人使用類固醇期間如果出現感染症狀如咳嗽、濃痰、解尿疼痛、發冷,即使沒有發燒,也應盡速就醫,不可掉以輕心。針對感染高風險族群病人,醫師也會給予某些預防性藥物來減少特定感染的發生率。
對於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人,千萬不可突然停藥或是快速調降劑量。因為身體長期處在有外來類固醇的狀態,身體會調控減少皮質醇的製造。所以當類固醇突然被停藥或驟降的時候,腎上腺鬆懈久了,無法立即製造出皮質醇,這時就會出現疲倦、低血壓、低血鈉、輕微發燒等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症狀,如果此時身體又處在嚴重感染或重大外傷時,就可能因為身體皮質醇不夠應付身體所需而發生休克。所以請依照醫生指示使用類固醇藥物,不可自己隨意調整藥物。

由於類固醇用途很廣泛,效果也很好,有些不肖業者利用地下電台賣藥或中藥混西藥違法販賣含類固醇成分的健康食品或藥物,讓病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長期曝露在類固醇之下,發生許多不必要的副作用。所以建議身體有不適時,應該至醫療院所就醫或諮詢藥師,不要購買來路不明或標示不清的地下電台藥或中藥藥粉。當我們對類固醇的藥效與副作用了解越多,透過合理使用、小心監測、遵照醫囑,就越能增加使用類固醇的安全性。類固醇的副作用和使用劑量及使用時間有關,用量愈大,使用時間愈久,則副作用出現的機會越高。較早發生的副作用包含亢奮、失眠、腸胃不適或胃或十二指腸潰瘍(通常是與其他非固醇類止痛消炎藥合併使用較容易發生),應與食物一起服用,並觀察糞便顏色,若有解黑色大便則需盡速就醫。另外,短期使用劑量較高的類固醇有可能發生高血糖或是讓原本就有糖尿病的人血糖控制不佳,所以在使用類固醇過程必須密切追蹤血糖變化,尤其是原本就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若發生三多症狀-多喝(不正常的口渴)、多吃、多尿及體重減輕、虛弱,應盡速就醫,以避免極高血糖的發生。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則包括:皮膚變薄、紫斑;因脂肪重新分布在身體中央軀幹,會出現月亮臉、水牛肩、軀幹肥胖但四肢偏瘦的外觀、體重增加、水腫;青光眼、白內障;抑制生長激素作用,讓兒童生長遲滯;肌肉病變/無力。此外長期使用類固醇會增加骨質的流失與抑制成骨作用,即使是低劑量,都可能會發生骨質疏鬆甚至引起骨折的機會。所以如果預期使用類固醇的時間會超過一個月,則應提早給予口服鈣片及維他命D來預防骨質疏鬆。

類固醇的副作用與其用量多寡和使用時間長短有關,用量愈大,使用時間愈久,則副作用出現的機會越高,包括:皮膚變薄、微血管擴張;骨質疏鬆;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多毛症;粉刺;性功能障礙;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鈉滯留、水腫);肌肉病變;青光眼;白內障;生長遲滯;次發性無月經;高血糖;高血脂;因脂肪組織溶解,重新分佈在中心軀幹,故產生庫欣氏症狀,如月亮臉(moon face)、水牛肩、青蛙肚。

服用皮質類固醇應注意那些事項?
為了減少副作用的產生,特別是HPA軸的抑制,使用時應注意:
1.勿自行停藥、調藥
2.可能引起腸胃不適,應與食物一起服用
3.按時服藥,服用類固醇應配合體內腎上腺皮質高峰,儘可能於晨間服用,因為腎上腺皮質活性於清晨2點至8點最高,下午4點至午夜最低
4.一旦臨床療效顯現,應即刻考慮停藥
5.隔日給藥法適合須長期服用類固醇患者
類固醇正確的使用可以救人無數,當病情的需要,在醫生的處方下,可以安心的服用,並定期追蹤治療,不要因害怕而誤解了類固醇這顆仙丹。

關鍵字: 類固醇 corticosteroid steroid glucoticosteroid potency

本文節錄改作自 和信醫院、亞東綜合醫院文獻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