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測一下桿頭速度,P 桿平均 67 mph、6 鐵 73、3 鐵 78,平均每大一號球桿,揮速僅快 1.5 mph。

這樣的數據在昨天公園同仁間,我排最後;固然有筋骨體適能上的影響,但我認為這表現對我而言有更多的心得,分析如下:

1. 美巡賽前 125 名選手 7 鐵平均揮速約在 90 mph,如果連公園的人 P 都能在 85 上下,代表單就揮桿的體能需求上,一般人已經足夠了,那麼這些選手每天花大量時間練體能,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打足四輪?步行很累?揮桿很累?還不至於;我認為應該是 '肌肉協調恆定性' 與 '專注力' 的保持,這點在 3. 會有更清楚的說明。

2. 若說甩打比手打速度快是真的,那麼這一年間一號木我用手打屢屢可輕易超過三百,用甩打卻連 250 也算勉強,今測揮速也知果然較慢,這代表我在核心肌群的能量發揮效度極差,是今後加強的重點。

3. 若論平均開球距離,我的表現在公園同仁間,應仍可名列前端,可是就實測空揮速度成績觀之,卻又敬陪末座,這樣的結果並不合理,所以我認為今後測量 (當然,假設測量工具沒有錯誤的話) 應改為以下操作,方不致評估錯誤,對大家的改正才有幫助:須至練習場實際打球時測量,而且須測任一枝球桿在方正擊中球、且達到合理的距離、彈道、與方向之後 (聽聲音、看彈道距離方向、和手感等可以判斷) 的桿頭速度,才是真正有效的數據;舉例而言,男性強打型職業選手P 桿 '打中球' 的平均距離約 140 碼,左右位移不超過 5 碼;普通球友少說也可以有個 120 吧?好,那麼就應以 120、中高彈道、左右偏差 10 碼的擊球之揮速為取樣標準,這樣算打中球,這揮速才算 '有效';否則就算 P 桿揮速 90,但以這樣的速度十球只打得到五六球、或單純空揮,不用考慮中球,可能會因此錯誤用力,那這個數字反而有害了,更別說用這種速度揮木桿會有多麼的不穩定了;所以我們應測量 '打中球' 的揮速,然後慢慢拉長或加快才是。
因此,先測出 '良率'。暫定 '十中八' 應是基本,有了十中八的成績 (前面提到的合理飛距離、彈道、方向等) 後,我們來測:以自身球具操作 '能達到這樣表現所需的桿頭速度最小是多少?',所謂肌力與專注力的強化目的,應該就是為了提升良率吧。這個數據才有參考意義喔。

4. 這也可以玩比賽,比的是距離與效度。與自己比,以 P 為例,應該追求全揮桿 '同樣打出 120 碼所需最小揮速為何'。與同伴比的話則有兩種比法:一是 '釋放模式',只比一號木,在良率相同的前提下,誰的距離最遠?遠的是王;一樣遠的兩個人,誰的效度最高?(效度 = 碼數值 / mph揮速值),高效者勝。二是 '相對模式',可比十三枝 (不是賭博謝謝) 的任一枝,在良率相同下同一號球桿誰的距離最遠?遠的勝 (說真的距離就是一切啊);哪一枝誰的效度最高,高的贏。於是各人之間便有 '公園單枝球王' 的封號了;例如說有人是 '三號木之王',但他也可能是七鐵六十碼的廢材,還會從斜坡滾下來。像這樣測,才能讓他意識到 '為什麼相同良率下三號木的碼數會和七鐵差那麼多',也才有機會能檢討出其中揮桿差異或其他面相上的可能錯誤。等到他十三枝都是王了 (不是賭博謝謝),球應該也練成了 (但他那隻也用不太到了,因為老惹ㄏㄏ)。我認為應先追求 '良率'、其次追求 '距離'、最後是 '效度'。揮速的意義,不在於其值的大小,而在於效度。至於球具的適用性也會一定影響上述三者的表現,自是當然之理,不過那是另一門學問,這裡先不討論。

5. 我真切相信我的揮桿操作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但體適能卻有很嚴重的障礙。看了這成績,真的有點想去曼哈頓了...

 

#桿頭速度 #良率 #擊球距離 #效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