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已過,節氣由夏走秋,秋氣與肺氣相通,秋季是氣血往裡走的季節,氣血開始由外向內收,以適應自然的變化。氣血往裡走,就會出現秋燥,所以覺得鼻燥、皮膚癢、乾咳、甚者易流鼻血等現象。在飲食起居都應有所調適,多吃些滋潤的食物,不應再從事激烈、大出汗的運動,以調養肺氣。五行金克木,所以對肝膽之氣不利,應多按摩膽經、肝經的穴位。

現在將從經絡循行介紹 足少陽膽經,《內經》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也。”膽經循行的時辰:23 時~1 時。五行屬木。

《內經》:“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此說明了肘膝以下的穴位對於頭面、軀幹及內臟的重要治療作用。《內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藏六府“井滎 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 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足少陽膽經五輸穴:“井、滎、俞、經、合”五穴,這五個穴位在五行分屬金(竅陰穴)井主治心下滿,水(俠溪穴)滎主治身熱,木(足臨泣穴)俞主治體重節痛,火(陽輔穴)經主喘咳寒熱,土(陽陵泉穴)合主治逆氣而泄。手足陽經有原穴,足少陽膽經之原穴為丘墟穴。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通肝,夏通心,秋通肺,冬通腎。春、夏、秋、冬和人體相關。春氣與肝氣相通,夏氣與心氣相通,秋氣與肺氣相通,冬氣與腎 氣相通。因人體氣血的運行跟著季節轉換而有變化,春天、夏天氣血由內向外走,外面的氣血越來越旺盛,而裡面的陽氣就相對不足了,所以春夏養陽。秋通肺,冬 通腎,秋天、冬天這個季節是氣血往裡走的季節,樹葉變黃,氣血就開始由外向內收,以適應自然的變化,所以秋冬養陰。人的飲食、起居、運動方式,也必須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以調養身體。中醫強調養生要順四時,有句話叫“順四時則生,逆四時則亡”。一年有四季,其實一天何嘗沒有四季呢?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的網路聯結,聯繫形體組織(皮、肉、筋、骨、脈)、五官九竅(目、舌、口、鼻、耳、前後陰),構成一個即各有其生理活動特性,又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複雜的生命體。五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五行有相生相剋。膽經五行屬木,五行相生,木生火;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知此相生相剋之制約,則知秋天金氣旺,金克木,所以宜加強膽經、肝經的按摩;而春天肝氣旺,木克土,應加強脾經、胃經的按摩。

足少陽膽經循行:從頭至足,循行於頭側、耳目、頸項、繞肩胛、入胸中、出氣街、橫入髀樞、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就是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根據經絡的“標本根結”的理論來了解,“標”是指頭身 部,是經脈擴散的區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經氣匯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結”是指軀幹部的有關部位,是經氣循行流注的歸結。

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里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足少陽膽經的五輸穴“井、滎、 俞、經、合”及原穴,除了各有其主治外,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對身體的保健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輸穴及原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可用於自我保健;每天實施,可做好防病防疫,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 節錄改作自法輪功 '正見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