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審判之無合理懷疑
法律快易通:檢仔聊天室·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刑事有罪判決,需以無合理懷疑(beyond reasonable doubt)之心證確信為前提[1],但究竟什麼是「無合理懷疑」,對於未接觸過法律的素人來說是「有看沒有懂」,因此在陪審制之下,言詞辯論結束後、陪審員退庭進行評議前,法官在法庭上對陪審員進行的說明就非常重要。
美國聯邦司法中心的標準版說明為:「合理懷疑是讓你堅定地相信被告有罪。世界上很少有事情是我們可以絕對確定的,而在刑事程序中,法律並不要求控方必須克服每一個可能的懷疑。如果根據你們對證據的考量,你堅定地相信被告被控訴之罪名成立,即應判決有罪。另一方面,如果你認為存在被告無罪的真正可能性,你必須將此利益歸於被告,判決無罪[3]。」
另外,加拿大最高法院在R. v. Lifchus案亦詳細列舉法官說明時應該提及與不應提及的事項,法官應強調的事項包含:合理懷疑不可以基於同情或偏見所生,懷疑必須基於理性與常識,必須在邏輯上與證據相關。不要求絕對的證明,並非無任何懷疑,亦非出於想像上或輕浮的懷疑[4]。法官亦不應將「懷疑」冠上其他形容詞,例如「重大懷疑」、「實質懷疑」等字眼均足以誤導陪審員[5]。
在陪審制國家,法官若未能正確說明「無合理懷疑」之意義,不但判決可能遭撤銷,更重要的是陪審員將無所適從、無法評議。例如英國的R. v. Majid案,因法官的說明太過簡略,陪審員無法理解,所以只好先中斷評議,返回法庭詢問法官「無合理懷疑是指要排除所有的懷疑嗎?」法官再進一步說明無合理懷疑的意義後,陪審員才順利做出判決(以10比2判決有罪)[6]。因此,唯有法官正確地說明法律概念,素人陪審員方得以正確地進行評議。(同理,也適用在其他素人參與刑事審判的模式)
究竟是幾趴?
對於實務工作者而言,最關心的可能是「無合理懷疑」在數學上之機率究竟是多少?是否為100%有罪確信?美國實務判決向來罕以數字方式直接表達各種證明程度[7],但無庸置疑的是,美國實務及學說均肯定並無任何法律程序要求100%證明程度,因此「無合理懷疑」之心證門檻並非100%[8]。從而,我國有實務見解認為無合理懷疑之有罪證明程度為100%[9],即非無斟酌餘地。而美國學者於1982年曾對171位聯邦法官進行問卷調查,得到的「無合理懷疑」證明程度平均數值為90.28%[10],可供參酌。
美國大法官在1972年連續以Johnson v. Louisiana、Apodaca v. Oregon[11]兩案宣示美國憲法並未要求刑事判決需出於陪審員一致決,在其他普通法國家,一致決之要求也逐漸被揚棄,例如英格蘭和威爾斯自1967年起即改採10比2之多數決(Criminal Justice Act 1967,若僅有10人則9比1亦可)[12],而蘇格蘭更是採簡單多數決,15人中只要8票即可判有罪,少於8票直接宣判無罪,無hung jury制度。美國學者Amar亦認為一致決之規定有許多缺點,應改為多數決為妥[13]。至於在大陸法系國家,由於職業法官原本就沒有一致決的要求,所以更沒有此問題。
結語
總之,無合理懷疑旨在排除「合理的懷疑」(reasonable doubt),而非要求控方舉證至無任何懷疑(beyond any doubt),因此當舉證完畢後若審判者(the fact-finder)仍存有懷疑,該懷疑亦必須「合理」,方可將此利益歸於被告。從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及美國聯邦司法中心範本均強調,「單純基於機率上的懷疑、基於想像上的懷疑、或出於幻想猜測的懷疑,都不是合理懷疑」、「刑事程序中並不要求控方克服每一個可能的懷疑」。在我國實踐上的意義,除了在參審案件中有助於國民法官正確理解有罪判決之證明程度,另外對於一般案件當被告提出「幽靈抗辯」時,上開美國、加拿大最高法院見解亦可作為職業法官判斷之參考標準。
[1] 無合理懷疑其實是普通法國家使用之概念,大陸法系之概念為in dubio pro reo,然而在我國無合理懷疑已廣為學者及實務所採納,故不再贅述。
[3] “Proof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is proof that leaves you firmly convinced of the defendant's guilt. There are very few things in this world that we know with absolute certainty, and in criminal cases the law does not require proof that overcomes every possible doubt. If, based on your consideration of the evidence, you are firmly convinced that the defendant is guilty of the crime charged, you must find him guilty. If on the other hand, you think there is a real possibility that he is not guilty, you must give him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and find him not guilty.”
[4] R. v. Lifchus, [1997] 3 SCR 320.( a reasonable doubt is not a doubt based upon sympathy or prejudice; rather, it is based upon reason and common sense; it is logically connected to the evidence or absence of evidence; it does not involve proof to an absolute certainty; it is not proof beyond any doubt nor is it an imaginary or frivolous doubt.)
[5] Id.( certain references to the required standard of proof should be avoided. For example: qualifying the word “doubt” with adjectives other than “reasonable”, such as “serious”, “substantial” or “haunting”, which may mislead the jury.)
[6] R. v. Majid, [2009] EWCA Crim 2563.(二審亦不甚滿意一審法官的說明內容,但認為尚不致於誤導陪審員,故駁回被告上訴)
[7] 例如聯邦最高法院在討論「相當理由(probable cause)」心證門檻時表示:「試圖為相當理由確立一種普遍、精確數字量化的標準可能是無益的,顯而易見的是,犯罪活動的機率才是相當理由的標準,而非犯罪活動的初步證明。」See Illinois v. Gates, 462 U.S. 213, 235 (1983).
[8] Rolando V. del Carmen著,章光明等譯,美國刑事偵查法制與實務,2006年8月,頁101。(該書認為無合理懷疑為95%心證。)
[9] 例如最高法院 101年度台上字第2966號判決。(「以量化為喻,偵查檢察官之起訴門檻,不應祇有「多半是如此」(百分之五、六十),而應為「八、九不離十」(百分之八十,甚至更高);至於公訴檢察官在公判庭上,則應接棒,負責說服法院達致「毫無合理懷疑」之程度(百分之百),使形成被告確實有罪之心證。」)
[10] C.M.A. McCauliff, Burdens of Proof: Degrees of Belief, Quanta of Evidence, or Constitutional Guarantees?, 35 Vand. L. Rev. 1293, 1332 (1982).(一併提供其他刑事程序證明程度供讀者參考:相當理由為44.52%,合理懷疑為29.59%)
[11] Apodaca v. Oregon, 406 U.S. 404 (1972).
[12] 多數決的前提是陪審員需評議至少2小時仍無法達成一致決。
[13] 例如,少數意見變成關鍵決定者,以及多數者強迫少數者遵從,均不利於民主或溝通審議,況且上訴審職業法官也是採多數決制度,See Akhil R. Amar, Reinventing Juries: Ten Suggested Reforms, 28 U.C. Davis L. Rev. 1169, 1189 (199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