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Vygotsky 社會文化認知學習理論所發展而來 (scaffolded instruction),強調社會文化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教育能促進兒童認知發展,要置學生於「接近全知、又不能全知」的情境,在教師的協助下學習新知識。其理論強調語言與思考兩者相輔相成促進學習的重要。在嬰幼兒時期,語言和思考兩者是獨立平行的發展,這是短期的。一旦兒童能夠支配語言,語言和思考兩者就合而為一,交互作用形成促進認知發展的主要內在動力。其更進一步提出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最近發展區是介於兒童實力所能達到水平,與經比兒童有能力之人協助後可達到水平,兩者水平間的差距,即為兒童最近發展區。而在此區間內有能力之人給予兒童的協助,即稱為「鷹架作用」。教師利用這樣的鷹架所施予兒童的教學作用,即是鷹架教學。
公告版位
- Apr 20 Sat 2019 04:00
鷹架作用
- Apr 20 Sat 2019 04:00
四效應
1. 霍桑效應 (Hawthorne effect) 就是當被受試者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效應,也就是當實驗組之受試者的行為是受到本身參與研究的知覺所影響,而非受到實驗處理所影響的現象,就被稱為霍桑效應。故在準實驗研究中,若結果非由研究者操弄所造成,而是受試者因為實驗的出現而產生的改變反應,即是霍桑效應。亦即研究進行時各種實驗處理對研究結果都有促進作用,受試者其實是對於新的實驗處理產生正向反應,即行為的改變是由於環境改變,由於實驗者的出現,非是由於實驗操弄所造成,這種假設性效果目前我們常稱之為「霍桑效應」。
2. 個體在某一方面表現良好,則被認為在其他方面必也表現良好,稱為「月暈效應」。
3. 畢馬龍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精於雕刻的國王。他塑造了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並深深地變上了他創作的這個少女。他將這座雕像視如真人,且立下誓言要與之長相廝守,終於感動了掌管愛與美的女神,使其心愛的雕像少女變成了真人。這一則神話借用到人類行為的研究上,則被賦予了稍有差異的意義。在行政管理方面,畢馬龍效應是指管理人員擬定原則、設立結構、發展體系,然後讓其下屬學習掌握這些抽象概念,以求最終轉變為實際工作中的操作行為,這樣一種過程即稱為畢馬龍效應。這一名詞用在教育領域上,通常是與「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互用,是指教師期望對學生學業成績和智商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早在一九五○年代末,西方教育界就已發展了對「自我應驗預言」的研究,探討教師期望對學生智力發展的影響;隨後不久,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森索與傑克布森 (R.Rosenthal & L. Jacobson) 於一九六八年引用畢馬龍效應一詞來說明他們在實驗中所發現的教師期望之作用,自此以後,此詞逐漸變成了這種影響效果的代名詞。
- Apr 20 Sat 2019 04:00
學習條件論
理論意義
蓋聶的學習條件論 (Learning conditions) 融合了行為學派和認知學派的觀點,認為學習乃是轉化環境刺激為習得之新能力的認知歷程(Bell-Gredler,1986)。蓋聶先分析人的表現和技能的多元性,然後再對不同學習種類加以解釋,將學習分成訊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反應連鎖(動作技能)、語文聯想、辨別學習、概念學習、原則學習、問習解決等八大類,並提倡「學習階層」(hierarchy of learning)的說法。認為任何學習都有一種合理的學習順序,亦即前面幾種學習是後面幾種學習的先備條件。
學習條件論的核心主張
- Apr 20 Sat 2019 04:00
認知精緻化理論
認知精緻化理論 (congnitive elaboration theory)
Greeno、Collins 和 Resnick 把過去發展的學習理論分為三類,分別為行為論、認知論與情境論。訊息處理理論是認知論中很重要的一支,認為人類的工作記憶庫可以將新知識編碼、儲存於長期記憶庫,或將舊知識解碼、從長期記憶庫提出來,工作記憶庫之中能同時把新舊知識拿來作各種運作,例如:比較、連結、整合、分析等。常其記憶庫所儲存的是語意、圖像或動作順序等之事表徵,這些知識結點彼此互連,由節點與通路形成一個巨大的網路。
工作記憶庫提取長期記憶庫中的訊息,亦即活化某一知識節點,活化會經由節點間的通路散播到位置鄰近的節點,活化的節點範圍即進入工作記憶庫,成為那一剎那那個人大腦運作的內容。有些知識節點之間的關聯非常緊密,使活化散播的通路非常順暢,所提取出來的概念範圍可以比較廣大,有些知識節點間的關聯比較鬆散,散播活化的通路就比較阻塞,提取概念的範圍會比較窄小。
- Apr 20 Sat 2019 03:50
十二年國教五堂課
【十二年國教五堂課】
為加強高中高職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及實施策略之瞭解,且強化教師有效教學策略知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以符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強調適性學習之精神。教育部規劃專屬於國中、高中職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等學校教師專業能力五堂課,以教學價值觀念為主、政策理念落實為輔,推出系列性及統整性之研習基礎課程。其課程包含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與實施策略、有教教學策略、差異化教學策略、多元評量理念與應用、適性輔導做法,共計5主題18小時之研習。以期將培育各校種子教師,作為五堂課之校內研習師資。以因應免試入學之學生差異化現象,加強教師差異化教學專業知能,落實教師教學專業及教學品質;以及提升教師多元評量的專業與技能,增益學生學習內涵,以培育學生多元能力。且能增進教師適性輔導知能,使每位學生得到最好的照顧,達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成就每一位孩子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