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啟動的,不代表先用力或最用力;後尾隨的,不代表是次要。前面先行的一切動作,都是準備、鋪設、架構、迎接,為了造就那最後一個動作,使其完美、最力化。

論勢,上下;論力,左右。難的是如何能以上下之勢營造左右之力。

若出力最大的一瞬,恰好是方正擊中球的一瞬,則是完美擊球。

慢動作與真實揮桿,差在慣性的抵銷。所以力量要用在三處:一是蓄力所需的準備、二是增大揮桿速度,即身體與手的推轉力與甩拋力、三是抵銷慣性的支撐力,使姿勢保持在正軌上。

以先後而言,主動發力的順序是:手、腕、肩、臂、腕、肘、腿、臀、腰、肘、腕、指、頸。

以力量而言,屬主動蓄力的是:手、腕、肩、臂、腕、肘;屬被動蓄力的是:腰、臀、腿;屬主動推轉力的是:腿、臀、腰、肩、肘;屬被動推轉力的是:腿;屬主動甩拋力的是:腕、指;屬被動甩拋力的是:腿。屬支撐力的是:腿、臀、腰。在這論述裡,有趣的是腿臀與腰,同時為主動力與與被動力,何故?被動後轉為主動、主動後轉為被動也,身兼數職,故極為重要。

以比例而言,以我為例,出力之最小是零、最大是十,被動力不論 (機制簡單,施予多少、回饋就多少;再者,也根本無暇去思考了),則各身體部位的用力比例上桿時:手0.5、腕0.5、肩5、臂0.5、腕0.5、肘0.5;下桿時:腿1、臀1、腰5、肘5、腕5、指5;收桿時:頸1。

以意想而言,有意者:手、臂、腕、肘、腿、腰、肘、腕、指、頸;手沿、臂天、腕肘曲、腿坐、腰轉、肘刺直、腕固、指捏、頸守。

將上述這幾個面向,反覆穿插咀嚼,應稍可以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