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新人事讓台灣人民對「政委」突然有了興趣,許多年輕人開始到處打探「到底什麼是政務委員啊?」

把政務委員簡稱為「政委」其實有點不妥,因為容易跟解放軍的「政治委員」搞混,政治委員的由來是蘇聯紅軍為了「黨指揮槍」所以在軍中安插政治委員,這政治委員是何方神聖?其實每個當過兵的人都知道。黃埔軍校受蘇聯援助設立,抄襲蘇聯政治委員的制度,連級以上單位設置「國民黨代表」,職稱經幾次改名,最後成為「政戰輔導長」,就是每個當兵的人都得敬畏三分的「破ㄟ」(「輔仔」台語發音)。而中共的人民解放軍,則一直沿用政治委員的稱呼,所以,要是看中國的解放軍片,看到雜兵在喊政委,就知道那其實是「破ㄟ」。

回到政務委員,在我國的行政組織之中,政務委員其實比只相當於輔導長的解放軍政委大上太多了,原名為「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之後,在行政組織法修改時,或許嫌名稱太長,就只稱為政務委員,事實上,原名更能看出政務委員的性質。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行政任務,常常是跨部會工作,譬如,以防災救災來說,內政部消防署主管颱風、地震、火災、爆炸、防溺等等業務;經濟部水利署則主管水旱災;經濟部工業局主管諸如高雄氣爆這類的工業管線災害;環保署主管氣候變遷相關事宜,也負責毒性化學物質災害;墜機、隧道事故、連環車禍等交通相關意外災難是交通部管轄;疾病如登革熱則由衛福部統籌。防災工作還包括應該在國民教育內好好教導國民災害常識,又加上教育部;每逢天災總會出動國軍救災,加上國防部;許多災難是人禍釀成,要依法嚴懲,加上法務部;而救災知識與救災專業訓練要與國外交流,在國際災難中前往外國協助救災,增加經驗並進行國民外交,拉上外交部;要預算當然少不了財政部;海巡署、公共工程委員會也不能置身事外;原子能委員會則負責核災,需要指揮這麼多部會,唯一有這個權力的人是......行政院長本人。但是行政院長一天只有24小時,跨部會業務相當多,不可能都由行政院長統籌指揮,於是,設置了政務委員,不屬於任何部會,專門用來推動跨部會的任務。政務委員改名之後,名稱聽起來好像不怎麼起眼,但從原名可知,實際上相當於英國的「不管部會部長」或是日本「無任所大臣」,是與部會首長平起平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極重要角色。可是,許多網路資料上卻說,政務委員雖為部會級官職,但沒有自己的部會,所以重要性不如部會首長。到底政務委員跟部長哪個大?事在人為,政務委員到底大不大,是個大哉問,也跟政府行政效率息息相關。就政務委員的任務性質來說,若要發揮其真正效用,政務委員相當於行政院長的分身,就算職位上只是等同部長級,實際上卻要是比部長還大,才可能叫得動各部底下的官員。這個道理,也是每個當過兵的就知道。指揮官的連絡官,雖然同樣是個上尉,但是實質上絕對比單位裡的上尉連長權威大上太多,往往連官階更大的營長都還得敬他三分。不過,如果指揮官不喜歡那個連絡官,那一個光桿軍官當然就不如連長可指揮一整個連士兵的威風了。政務委員也一樣,可大可小,運用存乎一心。

威權時代的國民黨政權對政務委員的運用方式有兩手辦法,翻開過去的政務委員名單就能明白,首先,為了能順利推動跨部會任務,必定會有超強力、權力極大,或是能力、名望高的政務委員。俞鴻鈞內閣中政務委員有嚴家淦,這可是日後的閣揆、總統,第二次陳誠內閣以及嚴家淦內閣中的政務委員更驚人,赫然見到欽定接班人蔣經國。看到政務委員有蔣經國,就知道政務委員有多大,甚至可說比行政院長還大。輪到蔣經國自己擔任行政院長時,政務委員擺出來,有俞國華、李國鼎,有當時準備大為重用的邱創煥,當然,一樣有未來的接班人,李登輝。李登輝時代的政務委員,則有未來行政院長、副總統蕭萬長,未來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未來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卸任後賴以組織台聯的黃昆輝,以及現在大家遺忘但當時李登輝全力栽培的黃大洲。

由上述例子,可知政務委員之位高權重,但在此同時,威權時代以來的國民黨,卻也同時使用完全無作用的政務委員,政務委員是一個名望高的職位,但卻又可大可小,於是成為國民黨政權拿來擺放妝點政權的裝飾品,或是將人明升暗降的最佳冷凍庫。國民黨對以無黨身分選上台北市長的高玉樹忌憚萬分,屢次作票想排除他都失敗,最後竟然只好把台北市長從民選改為官派,一勞永逸解決怎樣作票都選不贏高玉樹的問題,國民黨先讓他當第一任官派市長,接著趕緊把他升入中央當了政務委員,國民黨當然不可能讓這個黨外政務委員真的去推動什麼政務,這只是明升暗降,把政務委員這個名位當成冰箱,把他冷凍起來,自此高玉樹逐漸失去民間影響力。這個大冰箱也不只用來冷凍黨外人士,國民黨自己人也用得上,國民黨的外交長才葉公超,因為與蔣介石在外蒙古入聯問題意見不同,竟被召回免職,之後就扔進行政院當政務委員,葉公超此後畢生受到長期監視,更禁止出國長達16年,想也知道不可能讓葉公超真的去推動什麼政務。李登輝時代的連戰內閣,也有一個未來總統當了政務委員,那就是馬英九,可是當上政務委員的原因與權力的大小卻跟先前幾位完全相反,想當然耳,當時連戰打壓馬英九不遺餘力,怎可能讓馬英九當個有實質作用的政務委員,而是把名位當冰箱用,把馬英九冰起來還擺出來展示,因為當時馬英九的聲望如日中天(不像現在遭人人喊打)可作為妝點政權的裝飾品。

所以看到這邊,我們理解政務委員本質上應該是極大,才能發揮推動跨部會任務的設計作用,也常常作為未來重要職位如部長、院長,甚至領袖接班人的培育苗床;但政治運用上,卻又常常變得極小,用來冷凍對政權造成危險的人物,或是擺放裝飾品。

馬英九或許因為在政務委員期間,親身體驗了當政務委員慘遭冷凍成裝飾品,對他日後執政時的用人產生相當不良的影響。把政務委員拿來酬庸,例如用來安置叛離民進黨後落選的楊秋興,但是楊秋興在國民黨內毫無勢力,又如何能推動任何政務呢?或只是以政務委員名位填充社會上名望高的人來妝點門面,譬如整天對黨內放砲得到不少聲望的羅瑩雪,但又有哪個國民黨部會官員會理會不斷放砲的羅瑩雪來推動政務?

的確,馬政府歷任政務委員中,還是有後來的院長,那就是在毛治國辭職後,以副院長代理當上馬政府最後一任行政院長的張善政。不過,看毛治國最後拍拍屁股走人,連馬英九「三顧茅廬」竟然都還讓他吃閉門羹,爛攤子就扔給張善政,顯然張善政是被當成收垃圾的,並不是刻意培養他當院長人選。政務委員淪為裝飾用,是馬政府一事無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在國民黨的的本位主義壞習慣下,連行政院長跟內政部長都鬧翻互鬥,如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投書媒體爆料當時與內政部長江宜樺的恩怨,當院長跟部長都在互鬥,部長連對院長都心防重重,就別說政務委員了。

馬英九對於政事一事無成,先是怪罪在野黨,不過當時民進黨處於絕對少數的劣勢,於是,馬英九懷疑是王金平從中作梗,暗助民進黨杯葛,長期的不信任,終於釀成馬王政爭。但是,許多政務其實無關立法院,而是行政單位自己就可推動的,也一樣全都停擺,這跟在野黨或王金平一點關係都沒有,實在是因為行政院長與政務委員推動跨部會業務能力消失的關係。時代進入二十一世紀,越來越多重要任務是跨部會業務,甚至可說,幾乎所有對國家發展最重要的政務,通通都是跨部會業務,在這樣的情勢下,政務委員強,則國強民富,政務委員弱,則執政停擺政權垮台。馬英九從媒體寵兒淪為過街老鼠,國民黨從重拾絕對多數做到垮台,其原因之一,是亡於把政務委員當成酬庸與養望的裝飾品。

新政府要能振衰起敝,帶領台灣走出新方向,關鍵也一樣在於政務委員,政務委員必須強而有力,能指揮得動各部會下所有官員,其辦法不脫三種:一是受行政院長甚至總統賦予極大權力,一如威權時代的蔣經國;二是政務委員本身在官僚體系中人脈廣,政治手腕強,能靠著個人關係,操作各級官員配合;三是政務委員有極大個人魅力,讓各級官員心悅誠服,願意追隨。政務委員本身還要勤奮。正常狀況下,任何公務員都只會最重視直屬長官交付的任務,其他業務範圍內的任務都先擺一旁,更別說非關自己部會的任務了。政務委員就算手腕超群或是魅力過人,能讓公務員願意優先處理跨部會業務,那也要親自出馬,若成天躲在辦公室,老是動一張嘴叫機要去跑腿,結果可憐的小機要只會在各部會吃閉門羹。

更重要的是,政務委員自己要先了解「跨部會」,一個政務委員上台,第一件工作,是了解所接下的相關任務,到底跟哪些部會有關,哪些項目在哪個單位、有哪些資源,該如何統合,這些公務員的能力限制在哪裡,有哪些資源與法規限制,如何突破障礙,然後才能領導跨部會業務前進。政務委員就算很了解相關任務本身,卻對跨部會的意義不了解,那一切理想仍是無法落實。新政府不論要推動任何施政藍圖,強大的政務委員都是不可或缺的後盾,不能再把政務委員當成妝點門面用途,而政務委員也要了解自己任重道遠,了解何謂跨部會業務的基本性質,更因此要深入了解公務員的心態與官僚體系的本質。期望新政府對政務委員能知人善任,政務委員也願不顧艱難、不擺優雅形象,而是雙手染滿汙泥的披荊斬棘,為國家開創新路,方是國家之福。

~ 節錄自 '民報' 作者 藍弋丰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從事產業分析、專欄寫作、圖文創作及翻譯等,關心歷史、國際財經與產業,著有電影小說《海角七號電影小說》、歷史小說《明騎西行記》等,歷史著作《橡皮推翻了滿清》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譯有《箭雨風暴:阿金庫爾之戰》、《紙牌屋》、《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官方電影小說》等;撰寫小英教育基金會 「想想論壇」《美國的誕生》系列專欄、《能源思考題》系列專欄、及東方報業集團東網「台灣評論」《弋論》專欄等;現任《科技新報》數位內容行銷總監。

[編按]
不管部會 具有行政院部會同等地位,但並沒有實際專屬機構和職權,而由其政務委員參與行政院會議,協助推動政務。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就是這個 '部會' 的首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