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風凜凜進行曲》又譯作《威儀堂堂進行曲》(英語: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作品第39號,是英國作曲家愛德華·艾爾加在1901年至1934年間創作的一組管弦樂進行曲。這部作品包括以下六支進行曲:《D大調第一進行曲》、《a小調第二進行曲》、《c小調第三進行曲》、《G大調第四進行曲》、《C大調第五進行曲》和《g小調第六進行曲》,其中前五曲是埃德加作為作品第39號發表的,第六曲則是未完成的遺作。每支進行曲的演奏時間大約是五分鐘。
《威風凜凜進行曲》中最著名的是《D大調第一進行曲》,常作為美國高中的《畢業進行曲》,經修改填詞而成的《希望與榮耀的土地》則是英國愛國歌曲,也是為英王《加冕頌歌》的終章。而《第四號進行曲》經填詞成為二戰時的英國愛國歌,同時也是是宗教儀式上常用的退場曲目。此曲也在流行文化中廣為使用。
該進行曲的標題「威風堂堂」來自於莎士比亞的劇作《奧賽羅》第三幕第三場的台詞:「……永別了,長嘶的駿馬、銳厲的號角、驚魂的鼙鼓、刺耳的橫笛、莊嚴的大旗和一切戰陣上的威儀(pomp, and circumstance of glorious war)!」在《第一號進行曲》的總譜上,埃德加引用了詩歌《榮耀的進軍》(The March of Glory)中的一段詩句作為主題句。他想藉此表達的意思是,戰爭場面看似雄壯華美(pomp),但真實的戰爭環境(circumstance)則是則是枯燥而恐怖的。
最有名的《D大調第一進行曲》,創作於1901年,題獻辭是「致我的朋友阿爾弗雷德·E·羅德瓦爾德以及利物浦管弦樂團的成員們」。1901年10月19日,阿爾弗雷德·羅德瓦爾德指揮的利物浦管弦樂團在利物浦舉行了《第一號進行曲》的首演。兩天後,亨利·伍德(Henry Wood)指揮的《第一號進行曲》在倫敦逍遙音樂會上進行了演出,觀眾反響熱烈,使得樂團兩次返場演奏了這支曲目,伍德形容「這是逍遙音樂會有史以來的首次」。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在聽完該曲後建議應該給這首曲子填上歌詞使之成為一首偉大的歌。1902年,艾爾加在為愛德華七世譜寫《加冕頌歌》(Coronation Ode)時,對《第一號進行曲》的中段(trio)部分進行了修改,並由阿瑟·本森(Arthur Benson)填詞,使之成為加冕頌歌的末樂章《希望與榮耀的土地》。希望與榮耀的土地隨後成為了一首廣為傳唱的英國愛國歌,並成為了英格蘭隊在體育運動中常用的一首國歌。在一年一度的逍遙音樂會上,這首歌曲也是保留曲目,並會按首演時的慣例演奏兩次。1905年6月28日,艾爾加應邀前往美國耶魯大學接受音樂學博士榮譽學位,並指揮演奏了《第一號進行曲》。此曲在教員和學生中廣受好評,因而耶魯大學採用其為畢業典禮配樂,並逐漸傳播至其他學校,通常在畢業典禮入場和開幕時進行演奏。目前,而幾乎所有高中和部分大學會在畢業典禮上使用《第一號進行曲》的中段部分,因而它又稱作《畢業進行曲》。這一樂段在美國則直接稱作《威風堂堂》。在義大利,此曲則作為禮拜音樂使用,名為《上帝的榮耀教堂》(Santa Chiesa di Dio)。~ 改作自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