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25:32~46

32 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
33 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
34 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
35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
36 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37 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
38 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
39 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
40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41 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
42 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
43 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
44 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裡,不伺候你呢?
45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46 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

心得

好了,有了昨天的基礎,現在再來看這段就不難了;這段所談論的審判,屬於昨天說的 '第二階段';專門 for '未能信主的外邦人',所謂的 '綿羊'、'山羊' 只是用以區別 '善' 與 '惡' 的二分,耶穌要用他們的行為來審判他們的 '義'。而這樣的區分也很簡單明確:'心中有沒有愛'?'自己的愛心能不能無私的行出來'?能做到的,恭喜,這人也將承受神為他預備的國;不能做到的,抱歉,這人將成為 '火的究極專門家'。

接著,你會問我一個問題:'那這樣為何說一定要信耶穌呢?你看,綿羊不是一樣得救了嗎'?沒錯,這不過就是 '風險管理' 的問題罷了。接下來是我個人對此的見解,不必談神愛世人、不必談真善美聖、更不用管他X的明天其他人會不會更好,現在只談邏輯與經濟學。各位先參考一下,再決定看看要不要信耶穌:

A 信耶穌的人:有神的依靠、有神的幫助、有神的赦免、有挑戰、有忍耐、有盼望、有安慰、有成長、有成就、有應許的歸宿、所以有平安與喜樂。若這一切是個騙局呢?你仍有此生滿滿的豐富,儘管這只是幻想而已。

B 不信耶穌、但信別神的人:有神的依靠、有神的幫助、有神的赦免、有挑戰、有忍耐、有盼望、有安慰、有成長、有成就、有應許的歸宿、所以有平安與喜樂;但是,到了審判的時候,如果上帝和耶穌被丟進永火裏,信耶穌的人會在哪裡?萬一是反過來;當你發現你的神被耶穌審判後、丟入永火時,你豈有把握成為神口裏所說的義人而通過審判嗎?

C 不信耶穌、自己就是自己的神:靠自己、靠朋友、靠計畫、靠道德規範、靠自己的正義、靠運氣、靠冥冥之中的無常、也許有一時的盼望?也許有短暫的安慰?但若論及那心中永遠的平安與穩妥?去問一下沙特吧,他會跟你說這是個屁。到最後,要是整個宇宙人生一切歸於無有,這樣的人沒賺也沒賠;但萬一這一切不是空的呢?萬一死後,發現人竟還會醒來、後面接著而來的,還有可怕的審判;此時這樣的人,心中在想什麼呢?

D 什麼都不想、或什麼都懷疑、什麼都不靠,就這樣過日子的人:由於效果絕不屬於 A,所以等同或類同 B、C 任一皆可,我稱之為 '沒差主義'。不過,凡事真的沒差嗎

E 反耶穌、嫌自己、仇視一切、怨恨整個人生的人:由於效果絕不屬於 A,也不屬於 B、C、D,所以會產生一個截然不同的現象,我暫時稱之為 '苦毒' 好了;並不是很清楚 '不斷的苦毒、終生的苦毒' 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與心境,但我猜這感覺應該不是很舒服吧。那為什麼一直要讓自己處在如此不舒服的環境裏呢?我不明白。

F 立刻了結自己生命的人:首先,這種人錯過了寶貴的人生。我知道,對他而言這是坨屎,故談不上 '錯過';也是啦,到最後要是整個宇宙人生一切歸於無有,他最多只賠掉 '一個機會' 而已;但是,萬一整個宇宙人生一切有一個 '最終的目的',那他賠得可就大了;無疑的,他將失去 '他的命運'。然後最慘的是,最後的標準答案萬一是 A,那就靠杯惹...

看來人生只有以上的六選一,試問走哪條路風險最小?改編了一首小詩,或許可以幫助你作出明智的選擇:

six roads diverged in a sapphire grace,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abyss darker; from none i could get a quench'in answer.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maybe wits judged out of a many slang.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yack.
sometimes i wonder hence: six roads diverged in careened trace,
and i took the one He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