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5:1】「他們來到海那邊格拉森人的地方」、【可 5:2】「耶穌一下船,就有一個被汙鬼附著的人從墳塋裡出來迎著他」

甲說:

「格拉森」這個地名在符類福音的古卷中,共有三個不同的寫法。馬可和路加都以格拉森為准。馬太卻選擇了“加大拉”。無論如何,這地方幾乎肯定是在加利利湖的東岸。路加特別指定格拉森是在“加利利的對面”(八26)。有學者認為昔日的格拉森極可能是現今的克撒(Kersa)。豬群以及墳塋的出現已經清楚地說明了這是外邦人的地方。因為對猶太人來說,這兩者都是不潔淨的。其次,在猶太人的境內,墳墓常是在山洞裡的。

馬可五及路加八(格拉森被鬼附者),與馬太八28~34(加大拉被鬼附者),如何能和諧一致?上述兩段記載(馬可及路加的記述,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有兩項重要差異。首先是事件發生的地點:究竟是加大拉、格拉森,抑或是Gergesa(參sinaiticus,Coridethian,the Bohairic Coptic.Family l of the minuscules)?參看巴勒斯坦加利利海以東的地圖,便可知格拉森(現稱為Jerash)遠在加利利海東南方,在約但河谷以東二十英哩之處。聖經記載這段事蹟在革尼撒勒湖東岸發生,那麼,實難以將格拉森與此事連在一起。

至於加大拉(多數抄本的馬太八28都作這樣寫法,但Wa-shingtonensis,Family,l,Family 13 Of the Minuscules.BohairicCoptic均寫為“Gergesenes”),則位於革尼撒勒湖東南面,與此湖的最南端相距不過八哩。因此,加利利海東南岸地區的政治中心,極可能設於加大拉,而成為地區的首府。因此,經文稱耶穌等人來到「加大拉人的地方」,縱使加大拉遠在雅姆克(Yarmuk)河的南岸。由此看來,雖然馬可及路加都記載是格拉森,但加大拉似乎更為可取,因後者比較接近革尼撒勒湖。

除上文提及的幾份抄本外,三卷符類福音都不大支持此事發生於 Gergesa,縱使這城就在革尼撒勒湖的東岸,大約是由湖的最北端向南走三分一路程之處。單從位置來看,Gergesa 當然最為可取,但考慮抄本上的證據時,加大拉更像三卷符類福音原來錄下的地名。只不過當後來格拉森較為人所熟悉,文士抄傳聖經時,就把加大拉誤以為格拉森。在此可能值得一提,希伯來字母的D(daleth)與R(resh)非常相似,因此,由希伯來或亞蘭文翻譯成希臘文時,GaDaRa’可能被誤讀為GaRaRa [Da]。Gergesa亦以G-R-開始,於是可能亦被誤讀以為是G-D-。無論如何,加大拉具最有力的證據,是三卷符類福音原本錄下來,真實無訛的地名。

馬太的描述,還有一點與路加、馬可不同。根據馬太的記載,當耶穌到了加利利海東岸,離船上岸時,就有兩個被鬼附的人來見耶穌。然而,馬可及路加都記載只有一個被鬼附的人。這個問題嚴重嗎?假如有兩個被汙鬼附的人來見耶穌,那麼,最低限度不是有其中一個嗎?馬可與路加都將注意力集中在較為多言的那一個,就是附上這人身上的汙鬼,自稱為「群」。我是神學院的教授,偶然會教一些選修課程,當中只有兩個學生。有些時候,我只能記起兩者之一;原因很簡單,他比較精明,肯主動發問。假如我要寫一套回憶錄,只提及其中一個學生(他是選修某科的兩個學生其中之一);我這樣做,不能說是與歷史事實相違背。符類福音的另一段記載,也與這情況相似,就是治癒瞎子巴底買那段事蹟。根據馬太二十30,當時巴底買有一個同伴,也是瞎眼的。路加(十八35)沒有提及任何名字,亦只記載一個瞎子。馬可(十46)則將巴底買此名的亞蘭文(Bar-Tim'ay)與希臘文(huios Timaiou)都寫出來。注重巴底買,忽略他的同伴,只因為巴底買較多發言。

走筆至此,要返回我們要探究的問題那裡。在驅逐汙鬼的這段記載裡,細節上縱使有所不同,但三卷符類福音都記載加大拉汙鬼的結局:他們被趕到附近山崖上的豬群那裡,使豬群(在禮儀上是不潔的)沖下山崖死了;這些汙鬼本來想這樣的結局發生在被它們所附的人身上。那群不幸的豬沖下山崖,在革尼撒勒湖裡淹死了(參太30-34;可五11-14;路八32-37)。

「被汙鬼附著的人」這一個被汙鬼附著者的反常性,可以明顯地從他的生活習慣和行動中看出來。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人在耶穌一下船以後便立即出來迎著他。這一個行動很可能是汙鬼主動採取的。因為從整段的經文看來,被汙鬼附著的那個人似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權。有不少資料顯示這是鬼附了人身以後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中文聖經注釋》

附錄:加利利海 (Sea of Galilee)

1. 基本資料:Sea of Galilee

A. 長 -- 約21公里
B. 寬 -- 約13公里
C. 面積 -- 166平方公里
D. 最深處 -- 48公尺
E. 海平面 -- 負213公尺

2. 加利利海的別名:

A. 基尼烈湖 (Sea of Kinnereth民34:11)
B. 革尼撒勒湖 (Lake of Gennesaret路5:1)
C. 提比哩亞海 (Sea of Tiberias約6:1;21:1)

3. 加利利之意為:to roll轉滾,周圍、環形。加利利海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魚產以鯉魚、烏魚、沙丁、鯰魚為主,還盛產現代的吳郭魚等。

4. 加利利海的暴風:加利利海東邊的高原比西邊的山地高,高原地表空氣寒冷,有時因高地散熱快速而使其上空的空氣變冷、變重。而高原的邊緣並無任何可以攔阻的障礙,於是冷空氣從邊緣向西邊的加利利湖下瀉,引起湖面風浪。這種因冷空氣本身重量比較高,加上地形引力而從高原邊緣下瀉的風,叫做「強勁下瀉風」(Katabatic Wind)。

作者:呂榮輝教授、2015年聖地旅習手冊,p.36-37

乙說:

事情發生的地點不同的福音書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抄本說法也不一致。馬太、馬可、路加分別以「格拉森」、「加大拉」、「Gergesa」三種不同的說法呈現;●「格拉森」:大概是今日加利利海東岸,名叫「卡爾沙」之地、●「加大拉」鄰近東岸的峭巖邊,有一個地點就叫「格拉森」、●「Gergesa」:現難以考證,確切地點不明。

~ 信望愛聖經資源中心

丙說:(我較認同此說)

格拉森的名字載於新約聖經馬可福音第五章一節及路加福音第八章二十六節中。那兩處經文使許多往格拉森的遊客錯覺地以為自己到了耶穌為被鬼附的人趕出污鬼的地方。其實不然!因為格拉森在加利利海東南方,離開加利利海最南端至少35哩。馬可福音記載耶穌一下船,就有一個被污鬼附着的人,從墳墓裏出來迎着祂(可五:2),路加福音的記載也相若,“耶穌上了岸,就有城裏一個被鬼附着的人,迎面而來(路八:27)由於地理上的距離遙遠,格拉森斷不會是耶穌趕逐污鬼的地方。然而福音書兩處明明寫着耶穌到了“格拉森人的地方”。可是答案正是在“格拉森人”和“地方”兩個名詞上。“地方”原來的意思是地區REGION或國家COUNTRY。在耶穌時代仍盛行舊約時代類似邑國CITY-STATE的觀念。一個強大的城市便可算為一個國家,領袖可自封為王。格拉森既是低加波利其中一個最強大的城市,故此其勢力範圍亦伸展至數十哩外的加利利海東岸,所以那被稱為“格拉森人的地方”不辯自明。不過,在低加波利仍有一個城市是可以和格拉森分庭抗禮的,那個便是“加大拉”,它雖沒有格拉森那樣強大,但優勢在離加利利海最南端只有六哩,所謂近廚得食,因此馬太福音作者稱耶穌上岸的地方為“加大拉人的地方”(太八:28)也是沒有錯的。因為邑國勢力範圍重疊是可以想像和接受的。

~ 李志光、金燈檯

我說:

請參考 得勝者 170。

arrow
arrow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