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日期】 101/01/17
【會議名稱】最高法院一○一年度第二次刑事庭會議紀錄(節本)
【會議次別】2
【決議全文】討論事項:
壹、一○一年刑議字第一號提案
院長提議: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但書:但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其中「公平正義之維護」所指為何,有甲、乙二說:
甲說:並非專指有利被告之事項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下稱本條)第二項但書所指
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事項,後者顯於被告有利,前者語意
並不明確,如何衡量及其具體範圍,立法理由揭明「委諸
司法實務運作及判例累積形成」。案件攸關國家、社會或
個人重大法益之保護,或牽涉整體法律目的之實現及國民
法律感情之維繫者,均屬所稱「公平正義之維護」之重大
事項。法院就「公平正義」之規範性概念予以價值補充時
,必須參酌法律精神、立法目的、依據社會之情形及實際
需要,予以具體化,以求實質之妥當。刑事訴訟所欲追求
的目的,不外乎公平正義之維護,亦即真實發見,其應兼
及被告利益及不利益之事項,原不待言,本條第二項但書
將兩者併列,對照以觀,所謂公平正義之維護,自非專指
有利被告之事項,否則,重複為之規定豈非蛇足。故「於
審理過程中,法院發現不利於被告之證據,足以影響判決
之結果而檢察官未聲請調查,且有調查可能者,依此項但
書之規定,基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法院應負職權調查
義務。」(註一)倘檢察官對不利於被告之證據,表示不
予調查,而法院竟不予調查,逕行判決者,如其係法院「
應」依職權調查之證據,而有補充介入調查之義務時,此
項義務,並不因檢察官依本條第三項規定陳述不予調查之
意見,而得豁免不予調查之違誤。(九十一年四月三十日
九十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
十一條、第一百六十三條修正後相關問題之決議第十點參
照)
註一:引自陳運財,<論「改良式」當事人進行原則>,但陳教授同時認為,此種情形,在程序上,法院宜先指出證明之方法,曉諭檢察官提出該項證據聲請調查,較為妥適。
乙說:應指對被告利益而攸關公平正義之事項
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經依法公開審判證實有罪前,應被推
定為無罪,此為被告於刑事訴訟上應有之基本權利,聯合
國大會於西元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通過之世界人權宣言
,即於第十一條第一項為明白宣示,其後於一九六六年十
二月十六日通過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四條第二
款規定:受刑事控告之人,未經依法確定有罪以前,應假
定其無罪。」再次揭櫫同旨。為彰顯此項人權保障之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於九十二年二月六日修 正時,即於第
一百五十四條第一項明定:「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
前,推定其為無罪。」並於九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制定公
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
法,將兩公約所揭示人權保障之規定,明定具有國內法律
之效力,更強化無罪推定在我國刑事訴訟上之地位,又司
法院大法官迭次於其解釋中,闡明無罪推定乃屬憲法原則
,已超越法律之上,為辦理刑事訴訟之公務員同該遵守之
理念。依此原則,證明被告有罪之責任,應由控訴之一方
承擔,被告不負證明自己無罪之義務。從而,檢察官向法
院提出對被告追究刑事責任之控訴和主張後,為證明被告
有罪,以推翻無罪之推定,應負實質舉證責任即屬其無可
迴避之義務。因此,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項乃
明定:「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
證明之方法。」故檢察官除應盡提出證據之形式舉證責任
外,尚應指出其證明之方法,用以說服法院,使法官確信
被告犯罪事實之存在。倘檢察官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
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方法,無法說服法院
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者,為貫徹無罪推定原則,即應為
被告無罪之判決。法官基於公平法院之原則,僅立於客觀
、公正、超然之地位而為審判,不負擔推翻被告無罪推定
之責任,自無接續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義務。故檢察官如未
盡舉證責任,雖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規定:「法院
為發現真實,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但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
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
然所稱「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係指法院於當事人主
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事實未臻明白,而有釐清之必要
,且有調查之可能時,得斟酌具體個案之情形,依職權為
補充性之證據調查而言,非謂法院因此即負有主動調查之
義務,關於證據之提出及說服之責任,始終仍應由檢察官
負擔;至但書中「公平正義之維護」雖與「對被告之利益
有重大關係事項」併列,或有依體系解釋方法誤解「公平
正義之維護」僅指對被告不利益之事項,然刑事訴訟規範
之目的,除在實現國家刑罰權以維護社會秩序外,尚有貫
徹法定程序以保障被告基本權利之機能,此乃公平法院為
維護公平正義之審判原則,就「公平正義之維護」之解釋
,本即含括不利益及利益被告之事項。且但書為原則之例
外,適用上必須嚴格界定,依證據裁判及無罪推定原則,
檢察官之舉證責任不因該項但書規定而得以減免,所指公
平正義之維護,既未明文排除利益被告之事項,基於法規
範目的,仍應以有利被告之立場加以考量,否則,於檢察
官未盡實質舉證責任時,竟要求法院接續依職權調查不利
被告之證據,豈非形同糾問,自與修法之目的有違。基此
,為避免牴觸無罪推定之憲法原則及違反檢察官實質舉證
責任之規定,「公平正義之維護」依目的性限縮之解釋方
法,自當以利益被告之事項為限。至本法第二條第一項對
於被告有利及不利之情形,應一律注意,僅屬訓示規定,
就證據層面而言,乃提示法院於證據取捨判斷時應注意之
作用,於舉證責任之歸屬不生影響。檢察官如未於起訴時
或審判中提出不利於被告之證據,以證明其起訴事實存在
,或未指出調查之途徑,與待證事實之關聯及證據之證明
力等事項,自不得以法院違背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
之規定,未依職權調查證據,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
未予調查之違法,執為提起第三審上訴之理由。
決議:
無罪推定係世界人權宣言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宣示具有普世價值,並經司法院解釋為憲法所保障之基本人權。民國九十一年修正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但書,法院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之規定,當與第一百六十一條關於檢察官負實質舉證責任之規定,及嗣後修正之第一百五十四條第一項,暨新制定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刑事妥速審判法第六、八、九條所揭示無罪推定之整體法律秩序理念相配合。盱衡實務運作及上開公約施行法第八條明示各級政府機關應於二年內依公約內容檢討、改進相關法令,再參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之立法理由已載明:如何衡量公平正義之維護及其具體範圍則委諸司法實務運作和判例累積形成,暨刑事妥速審判法為刑事訴訟法之特別法,證明被告有罪既屬檢察官應負之責任,基於公平法院原則,法院自無接續檢察官應盡之責任而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義務。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但書所指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公平正義之維護」事項,依目的性限縮之解釋,應以利益被告之事項為限,否則即與檢察官應負實質舉證責任之規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相牴觸,無異回復糾問制度,而悖離整體法律秩序理念。(採乙說)
貳、修正「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百六十三條修正後相關問題之決議」內容。
一、最高法院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內容
七、檢察官未盡舉證責任,除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但
書規定,為維護公平正義之重大事項,法院應依職權調
查證據外,法院無庸依同條項前段規定,裁量主動依職
權調查證據。是該項前段所稱「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
」,係指法院於當事人主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為事
實未臻明白仍有待澄清,尤其在被告未獲實質辯護時(
如無辯護人或辯護人未盡職責),得斟酌具體個案之情
形,無待聲請,主動依職權調查之謂。
決議:
修正如下: 七、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前段所稱「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係指法院於當事人主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為事實未臻明白仍有待澄清,尤其在被告未獲實質辯護時(如無辯護人或辯護人未盡職責),得斟酌具體個案之情形,無待聲請,主動依職權調查之謂。但書所指 「公平正義之維護」,專指利益被告而攸關公平正義者而言。至案內存在形式上不利於被告之證據,檢察官未聲請調查,然如不調查顯有影響判決結果之虞,且有調查之可能者,法院得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三條第一項第五款之規定,曉諭檢察官為證據調查之聲請,並藉由告訴人、被害人等之委任律師閱卷權、在場權、陳述意見權等各保障規定,強化檢察官之控訴功能,法院並須確實依據卷內查得之各項直接、間接證據資料,本於經驗法則、論理法則而為正確判斷。因此,非但未減損被害人權益,亦顧及被告利益,於訴訟照料及澄清義務,兼容並具。
二、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內容
十、法院於依職權調查證據前,經依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
三項之規定,踐行令當事人陳述意見之結果,倘遇檢察
官、自訴人對有利或不利於被告之證據,表示不予調查
,或被告對其有利之證據,陳述放棄調查,而法院竟不
予調查,逕行判決者,如其係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
證據,而有補充介入調查之義務時,此項義務,並不因
檢察官、自訴人、被告或其他訴訟關係人陳述不予調查
之意見,而得豁免不予調查之違誤。惟於法院「得」依
職權調查證據之情形,法院既得參酌個案,而有決定是
否補充介入調查之裁量空間,自不得徒以法院參照檢察
官、自訴人、被告或其他訴訟關係人之查證意見後,不
予調查,遽指即有應調查而不予調查之違法。
決議:
修正如下:
十、法院於依職權調查證據前,經依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三項之規定,踐行令當事人陳述意見之結果,倘遇檢察官或被告對有利之證據,陳述放棄調查,而法院竟不予調查,逕行判決者,如其係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證據,而有補充介入調查之義務時,此項義務,並不因檢察官、被告或其他訴訟關係人陳述不予調查之意見,而得豁免不予調查之違誤。惟於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之情形,法院既得參酌個案,而有決定是否補充介入調查之裁量空間,自不得徒以法院參照檢察官、被告或其他訴訟關係人之查證意見後,不予調查,遽指即有應調查而不予調查之違法。
散會
主席 楊仁壽
公告版位
這裡是我的日記本、剪貼簿、心情感想、專題探討;其中屬權管電資管理人之著作權者,皆為讀者全體所共有,歡迎複製、轉載、改作、編輯等分享與利用。
- Feb 01 Fri 2013 12:31
公平法院原則與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