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站姿的目的,除了尋找最大支撐筒形旋轉時對地所生之抗力,還有完整抵銷因不對稱握桿之於方正擊球所生之誤差。以我目前的體會,有兩種站姿可以滿足這兩個需求:

一、絕對站姿:

以方正鉛錘落下之桿面方正中球為基準點逆推計算,所有的位置,全都以此為主而配合設置,目標絕對、軌跡絕對、中球時點絕對,且因人體構差異而分別唯一。優點是測量方便、設定精準,在良好控制身體肌肉的前提下,可預測性近乎百分之百,極度準確;缺點是苦了身體,因為往往很不自然,難有最大之伸展,且正因為姿勢不太自然,所以要勤練才能記憶,否則將因動作瑕疵而造成過大的擊球誤差。對於身體不自然動作的適應與瞬間控制的能力,我先姑且稱之為 "球感"。選此類的球友,要是當天對自己身體控制不好的話,表現便會走樣了。精準型的選手,多為此類,他們對身體的控制能力,都在平均選手之上。以此為基礎下,肌力越大、柔軟度越大,越遠,這是當然;不過這應該不是他們的重點,節奏、律動、比例良好的控制,才是重點。個人認為,最難控制的肌群是後側上下背肌、後側比目魚肌、與後側三頭肌。

二、相對站姿:

剛好與之相反,以舒適握、伸、拉、轉為原則,並充分伸展,這時的身體位置,相對於方正於目標線的桿面,已經因不對稱而偏離了;所謂的 "球位",不過就是在這樣的自然揮桿下,球會被通過的桿頭擊中的位置而已。優點是姿勢最自然、最放鬆,當然擊球效能也最大。自然,就是他們揮桿唯一的 sop (我現在在做的,就是想將這個 "自然" 給量化固定);缺點是測量計算球位不易,因為要算出相對位置,尤其是在高低起伏的球道上時 (其實我好像沒碰過如練習場般平整的),掃擊通過點萬一不是方正的擊球點,將因測量瑕疵造成過大的擊球誤差。強力型的選手,多有充分伸展且暢快的揮擊,故選此類較宜。因為對身體有意的控制不太多,自然就好 (說實在的,高爾夫球的揮桿動作,基本上就是建構在一個不自然的架構下,名為自然,充其量只能說是比較 "沒那麼不自然" 罷了),所以身體較容易將動作記憶,比較不太需要 "球感",比起球感,他們應該渴望更大的 "肌力" 與 "柔軟" 吧,好讓球 "越打越遠"。

選一的人,要勤練動作,直至自然純熟為止,單就揮桿動作而言,那幾乎什麼問題都沒了;選二的人,除揮桿本身仍不是完全不用控制外,還要加上仔細觀察地形,以消長調整原本 "以平地為相對設定" 的球位,並且要信任自己的判斷、很敢打才行,因為若不是這樣,動作就不自然,那就誤上加誤啦!就像前球后索倫絲坦寫在帽子上提醒自己的一句話:"face the fear!"。如此,每一次揮擊,都將是無比的舒暢爽快。

你選哪一種站姿呢?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