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成功、能幹的人認為自己其實所知不足,因此常害怕自曝其短而被他人認為是個假貨,此謂「冒牌貨症候群」。這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心理:絕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有時覺得自己不夠好。

自從心理學家首度辨識出冒牌貨症候群後,研究已經指出,超過70%的人曾經有過這種感覺。冒牌貨症候群也是突破性思考的一個障礙。假如你認為自己其實不懂正在做的事,害怕別人會發現你的短處與不足,又怎麼可能會相信自己將能洞察到以往沒有人看出的東西呢?你能想像愛迪生認為自己「不是發明家」,或賈伯斯擔心自己「哪有才能去設計電腦」嗎?

但是,儘管看似反直覺,冒牌貨症候群其實最常發生於優秀能幹者身上。當我們在哈佛、耶魯、史丹佛或MIT談到這種心理時,全場安靜到連一根針掉落,都能聽到聲音。當學生得知這種感覺被稱為「冒牌貨症候群」,並非只有他們才有這種感受時,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鬆了一口氣。喜愛漫畫書,後來成為現代「蝙蝠俠」系列電影製片人的烏斯蘭說,他現在在製片場還偶爾會有這種感覺,他告訴我們:「我仍然會有這種感覺,覺得可能會有某個保全人員以為我是閒雜人等,走進來把我趕出去。」

冒牌貨症候群可能會是不錯的激勵工具,激發我們比別人更努力。但代價呢?首先,你某部分的大腦一直被這種想法占據,你試圖爭辯,想推開或躲開。其次,如果沒有「足夠」的成功,就會啟動交感神經系統,靜止你的創造力。再來,是最糟糕的,就是抑制你做出突破創新所需要的冒險。

現在,我們終於有能應付冒牌貨症候群的工具,不過,光是知道這種感覺的普遍性,就足以幫助我們減輕作用,降低影響。

讀到這裡,你已經踏出第一步了。

冒牌貨症候群的主要成分,是自認為對工作、活動或職務的勝任能力不足,就主題而言,則是自認為沒有能力產生突破。

這種對自己的印象稱為自我印象,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於自己性格、能力等等的看法。人一旦形成自我印象,就有維持自我印象的強烈傾向,這種傾向的表現是:在注意什麼、記得什麼、接受有關於自己的哪些評價與觀點為真等方面,有明顯的偏向。換言之,自我印象受到自我鞏固。應付冒牌貨症候群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改變你的自我印象,在進一步探討前,先提供兩條捷徑,讓你能試著改變場域,使冒牌貨症候群不再能有所作用。

捷徑一:改變標籤

試著改變你渴望達到境界的名稱或形容詞,看看是否有其他名稱或形容詞更能符合你當前的自我印象。舉例來說,奧麗薇亞從不認為自己是個有創意的人,那麼,足智多謀呢?是的。心靈手巧呢?是的。這兩個形容詞都讓她感到自在,但「富有創意」就讓她感到不自在,因為這不是她的自我印象,在她看來,這個形容詞應該套用於那些有設計鑑賞力的藝術家、從事創作(例如音樂、繪畫、戲劇)工作的人。創造力對她來說,是無形、難以捉摸的東西,她無法看到輪廓。但是在「心靈手巧且足智多謀」這樣的自我印象下,她仍然達到相同的創造力。

捷徑二:翻轉情境

想想看,冒牌貨症候群對於你有無經驗、性格或背景的哪些部分,讓你感覺自己像個假貨?每次只針對一個部分,把這些都翻轉過來:

例如,把「我太年輕,無法勝任這工作」翻轉成「我的年輕是一大優勢,因為⋯⋯」因為什麼呢?因為年輕,所以對新科技有較多的認識?因為年輕,所以對這個客層有較佳的了解?因為年輕,所以對冒險或嘗試新東西的意願較高?

或者把「我從未任職過這個產業,我不是這個產業的專家」翻轉成「我不是這個產業的專家,這反而是一大優勢,因為他們已經有夠多的產業專家了,不需要再多一個,我擁有大量新觀點與不同的經驗,我可以把在這個產業以外學到的東西,帶到我們正在面對的問題上」。

微軟黑帶團隊工程師紹爾說:「在微軟,冒牌貨症候群已經普遍到有自我生命的地步了。我們最著名的技術專家撰寫了一個有關冒牌貨的部落格,經常在公司內部被引用。當個冒牌貨,簡直比不是冒牌貨更潮呢!」

改變自我印象的3個限制

在試圖改變扯你後腿的自我印象時,以下3個限制可以派上用場。大腦在這三方面不是太有概念:

● 程度:一連串的小事,處理難度可能不亞於一件大事,我們的大腦天生並不善於排序,你可以利用這點。這是一種「小贏」的科學,哈佛商學院教授艾默伯(Teresa Amabile)在個人與團隊創造力和生產力、組織創新、日常生活心理學等領域有許多重要的研究發現,其中一項發現是:即便是小贏,也能對人們內心狀態產生極大影響。她在研究論述中寫道:「研究參與者報告的許多進展事件,其實只是向前推進了一小步,但這些小進展往往引發很大的正面反應。」

● 時間:30年前發生的一樁強烈事件,可能讓你感覺彷彿發生於昨日。也就是說,重點是事件強烈與易於回想的程度,而非事件發生時間的遠近。

● 想像與事實的差別:如前所述,我們的大腦並不善於區別想像與事實。

接下來,我們要教你如何使用前述每一種限制,一步步幫助你改變自我印象。

步驟1:定義目標

你想要怎樣的新自我印象?靜坐冥想教師,《全然接受這樣的我》作者布萊克(Tara Brach)說,你可以如此自問:「怎樣的你會讓你認為自己沒有什麼重要缺點?」你需要什麼樣的自我印象,才能達到你的目標?也許,你想要自認為是冒險者,或者,你希望自認為是個有創意的人。

步驟2:蒐集證據

回顧你的過去,找出至少5件創意行動,5種你展現創造力的方式,並寫下來。這些可能是重大的創意行動(例如,那次,我為整個計畫找出一個解決方案);也可能是小創意(例如,我今天早上找到避開交通阻塞的一條途徑)。這一步的重點是量,不是質。也可以把「創意」改成「足智多謀」或「心靈手巧」。

步驟3:展示證據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蘭格(Ellen Langer)與同事在1981 年,徵得兩組年長男士參與協助他們進行的一項研究實驗。這群7、80歲的男士分為兩組,分別被帶往新罕布夏州一處隱蔽的修道院。抵達修道院後,他們彷彿回到了1950年代的世界:黑白電視機、舊時代的收音機、舊年代的《週六晚間郵報》。他們聽的是1959年的電台節目「比利時賽馬」,觀看的是1959年的影片「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討論的是那個年代的政治事件,例如美蘇太空競賽,或赫魯雪夫。

兩組分別在不同時間於修道院停留一星期,只有一個差別:

第一組被研究人員告知假裝他們再度回到年輕時代,第二組則被告知只是在追憶他們的年輕時代。

實驗進行前後,兩組人接受詳細的認知與身體檢查。一星期的修道院生活後,兩組人的檢查結果顯示,他們在體力、聽力、視力、姿態等方面都有所改善,甚至,連手指也變得更靈活了,因關節炎而彎曲的程度減輕,智力測驗的得分也進步了。然而,假裝再度回到年輕時代的第一組,改進程度大於只是追憶年輕時代的第二組,第一組的身體狀態實際上似乎變得更年輕。

蘭格結論:「你的身體隨著你的心境變化。」在修道院實驗結束時,這些年長男士跟她玩起了躲避球,而他們平時用來輔助行走的枴杖被放在場邊。她解釋:「限制我們的,主要並非我們的體能,而是我們對於自我體能限制所抱持的心態。

為了讓這個方法產生成效,你必須實際讓自己環繞、沉浸於新自我印象的證據裡,除了把你以前的創意行動列出,你也可以把你做創意或瘋狂事時的照片張貼在房間裡,任何展示你不受到社會性抑制的照片皆可。

步驟4:擁抱新自我

很多人以為,我們的行為源於信念與心態,但是社會心理學認為,很多時候,其實是我們的行為形成並改變我們的心態。這種認知失調理論指出,行為對心態的影響程度,大於心態對行為的影響程度。

《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作者,著名心理學家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告訴我們:「人們改變自我印象的方法是透過行為,有一種方法是,有系統實行與人們渴望的自我印象相符的行動。」

如果你開始以有創意的方式來行為,就算新行為讓你一開始感覺不自然,你的心態與信念也會漸漸改變而成形,降低內在的認知失調。到後來,你可能會想:「啊,原來我是個有創意的人啊!」比起自我鼓勵性對話,例如:「我是個有創意的人,我能做有創意的事。」這個方法更有效於改變我們的自我印象。

~ 節錄自天下雜誌 201712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