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13:10~17

10 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
11 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
12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13 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
14 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15 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16 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
17 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

心得

1. 此處經文常常成為讀經者所不解的地方,耶穌為什麼會 '故意' 說比喻 '好讓別人聽不懂'、'恐怕' 別人聽懂了就得救了呢?說好的神愛世人呢?

其實答案剛好相反,沒錯,又是個語意與翻譯上的誤會,我們把經文次序稍微顛倒一下就明白了,耶穌可能是基於語氣上的強調,把話倒著說了,邏輯上,語序應該是這樣才對:

15 + 14 → 13 + 11 → 12

15 + 14 百姓大腦蒙上層油、耳聾眼瞎、心裏剛硬頑固、毫不聽勸,所以不管說什麼都不會接受、也不願意懂。這世上真有如此頑固的人嗎?很不幸的,以賽亞的預言說有,那這些人真的很令人遺憾啊,不過我們也管不著,只能管自己是不是了,總之不要讓自己是這種人才好。這裡有個字,翻成了 '恐怕',個人覺得也是誤會產生的所在,原文是 μήποτε,應解為 '機率很小的可能'、'有那麼一點點希望的也許',是個連接詞, 可意譯為 '... 因此他們的回轉、看見、聽懂、明白,好讓我可以給他們醫治的這個情形,是很渺茫的啊'。耶穌想拯救每一隻迷途的羔羊都來不及了 (太 18:12~14),怎可能會故意不讓人得救呢?!就算真的要解為 '恐怕'、'以免' 的話,那至少也要解為一種 '放任' 的語氣,表示神對人的失望、憤怒、無奈、與遺憾,從整本聖經上觀察,實在不宜解為神 '真的不想' 讓某些人得救。進而推導出 '揀選說',聲稱人的得救是命定的,神早已揀選好了。請問若真的早已揀選好,那耶穌還要我們去 '盲傳' 的意義在哪裡呢?這不是搞人嗎!所以個人認為 '以揀選說作為得救論的普世通解' 實在是一種謬誤。

13 + 11 接著在這些人幾乎都聽不懂的前提下,耶穌想要用 '另一種刺激' 方法,看看這樣會不會稍能 '點醒' 這些頑石 (耶穌才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啊 ㄏㄏ)。

12 於是這樣做,可能會導致一個必然但無奈的現象,那就是:聽得懂的,會更懂,靈命更成長、信心更大;聽不懂的,會更不懂,生命更狹隘、福分更少,最後連他所僅有的都會被拿去分給那已經有的。因為他將無法立足存活,於是他的資源,就會崩壞、歸給那些尚存活的人了。對這人而言,他的一生,形成了一個 '壞循環'。

今天的經文,同時也是相當知名社會學理論 '馬太效應' 的原出處。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係指社會中出現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或者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現象。該詞最早是由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K. Merton, 1910-2003)於 1968 年在 "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時所提出,該文提到,不知名的研究者與聲名顯赫的名科學家所做的研究成果類似,後者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與資源,因而有聲望的科學家將得到更多的獎項,形成一種 '累積優勢創造優勢' 的 '良性循環' 現象。莫頓這種論點,的確有幾分道理,因為科學資源就容易過度集中在少數人身上,造成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去問一下我國一位叫 '轟懶' 的學者就明白了ㄏㄏ。

馬太效應與馬太福音真正所指,雖有不同,但皆說明了一個意涵:良 / 惡性循環。兩者概念相當接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其實是一種沒辦法控制的無奈現象,這是一種沒有人想要的結果;從社會現象觀之,一個具有社會光環的名人或有成就者,未來可能得到更多的社會光環。這無論在科學界、政界、文學界、甚至娛樂界都有類似的現象。莫頓的馬太效應論證,對於均等和正義的概念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政府各學術研究獎勵措施應該慎防馬太效應,避免學術資源為少數學校或少數教育研究單位所獨占。當前行政院國科會的 '傑出研究獎'、教育部 '國家講座' 和 '學術著作獎' 都集中於一般所謂的頂尖大學教授,多少也受到一些批評,認為恐有馬太效應之嫌;甚至 '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實施結果,亦有明顯的馬太效應現象,因為這會演變成 '爛學校不但沒有補助,連以後開門都有問題',最後只有倒閉一途。所以無論是學術獎勵或教育政策,都應避免馬太效應現象。政府於 103 學年度起所實施的十二年基本國教,就是一種教育正義的實現,每一名學生都有相同的受教機會,較不會出現強者學生機會愈多、弱者愈少,甚至導致弱勢學生乾脆被放棄的馬太效應惡循環現象。

2. 耶穌引用先知以賽亞所說的話,出自 以賽亞書 6:9。

3. 這是耶穌個人的 '工商時間',這樣各位懂了嗎?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