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 Irwin Rosenberg 首度提出肌少症 (Sarcopenia) 的概念,描述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然而在臨床上對於肌少症的定義仍莫衷一是,直到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 (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 EWGSOP) 於 2010 年在歷經三次國際專家會議之後,根據過去的經驗與證據形成了共識,提出對於肌少症的診斷標準,為肌肉質量減少 (low muscle mass) 加上肌力減弱 (low muscle strength) 或行動能力變差 (low physical performance) 兩者之一。
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將肌少症分為原發性 (primary) 及次發性 (secondary)。若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紀老化造成的肌少症稱為原發性肌少症,次發性肌少症的原因則包括:活動力下降 (例如:長期臥床、失能 deconditioning);疾病 (例如:嚴重器官衰竭、癌症、內分泌疾病);營養不良 (含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藥物造成的厭食)。大多數肌少症由多重疾病或風險因子所造成,並非單一病因或病理所能解釋。
依照目前肌少症的定義,可從以下三方面探討:
1. 肌肉質量
臨床上一般較常使用的測定方式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 DXA) 或生物電阻測量分析 (Bio-impedance analysis, BIA),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影像雖較準確,但考慮到
成本及輻射,目前仍以研究用途為主。一般以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 來評估身體肌肉量,算法為四肢骨骼肌肉質量除以身高的平方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squared height, ASM/ht2)。依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整合了台大、成大、中山、中國醫藥大學及國衛院本身的資料,最新研究的結果如下,若以 ASM/ht2 低於年輕族群平均兩個標準差或研究族群最低 20% 的分布定義肌少症肌肉量的切點,前者的切點為男性 6.76 kg/m2、女性5.28 kg/m2,後者的切點為男性 7.09 kg/m2、女性5.70 kg/m2。
2. 肌肉強度 (肌力)
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方式是利用握力器測量手部握力 (handgrip strength),另外亦可測量膝蓋的彎曲力量 ( knee flextion/extension) 或最大呼氣流速 (peak expiratory flow)。同上述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手部握力若以研究族群最低之 20% 值為切點。
3. 行動能力
依照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的建議,計算行走速度 (usual gait speed) 及使用簡式生理表現評估量表 (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均可應用於臨床實務或研究用途;若 65 歲以上長者
行走速度小於每秒 0.8 公尺,則需進一步檢查肌少症的可能性。其它的測量方法包括六分鐘行走測試 (6-min walk test) 及爬階梯測試 (stair climb power test)。
觀察五徵兆,在家自我檢測肌少症
若沒有早期發現,在老年人失能初期給予適當治療,輕則容易沒力增加跌倒機率,重則導致失能久臥在床,以下為肌少症徵兆:
● 走路遲緩:室內平地行走困難(6 公尺內行走,每秒速度少於 0.8 公尺)。
● 握力下降:取物困難,拿不動 5 公斤沙拉油罐、毛巾擰不乾。
● 行動吃力:從座椅起身變得困難,例如需要撐扶手才能起身;爬10階樓梯出現困難,例如爬三兩下就需要休息。
● 反覆跌倒:跌倒機率增加,過去 1 年來連續跌倒 2 次以上。
● 體重減輕:非刻意減重,6 個月內體重減輕 5%。例如,原本體重 60 公斤的長者,半年內無緣由地減少 3 公斤,就應小心。
強化肌力,運動、飲食雙管齊下
台灣對肌少症的定義、診斷雖然尚未達成共識,但老年醫學專家指出,透過適量的營養補充,還是有機會把肌肉吃回來。許多老人家認為年紀大應該少吃點,或者因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飲食禁忌,不知不覺愈吃愈少、愈沒胃口。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提醒,老人家應吃進足夠熱量,並且要均衡,增加蛋白質的比例,一般 70 歲老年人的熱量需求依照活動量的不同,約在 1500~2000 卡。吃夠熱量還要長肌肉,最重要的營養素就是蛋白質,特別是好的蛋白質,如牛奶、雞蛋、瘦肉、黃豆類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須胺基酸—白胺酸(Leucine),陳亮恭說。
詹鼎正醫師建議,蛋白質的量可從以前建議的每公斤 0.8 克,增加到 1.2 克,若體重 60 公斤,每天則可吃約 72 克的蛋白質(約10兩瘦肉,比半斤多一點)。如果擔心太多蛋白質造成腎臟負擔(台灣的老人37%有慢性腎臟病),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
要預防肌少症,唯一建議就是運動,搭配充足營養,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陳孟謙提醒,理想運動次數是每週 3 至 5 天,每次 20~30 分鐘,可依照各人肌耐力程度,選擇最適合老年人的三大類運動:
● 強化心肺功能以及肌耐受力 有氧舞蹈、快走、騎腳踏車、游泳。
● 增進身體彈性以及平衡感 太極拳、徒手操、瑜伽。
● 重量訓練 啞鈴、彈力帶。
~ 節錄自 社區醫學雜誌、康健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