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螢幕快照 2025-03-20 下午3.07.03

 

盛夏養脾胃,遠離濕邪困擾

盛夏時節,常見不思飲食或腹瀉等消化不良的症狀,這多由於脾不健運所致。脾主運化水濕,而長夏濕熱傷脾,濕為陰邪,易損陽氣、阻滯經絡。若過食生冷寒涼及肥甘厚味之物,或長時間吹冷氣貪涼,則水穀精微運化易失調,導致脾虛濕盛、聚濕成痰,形成痰濕證,須使用健脾祛濕藥燥濕化痰。

濕氣與人體健康

中醫認為,濕氣過重且淤積於體內,若未能及時排出,便會形成濕邪,影響全身健康。例如口臭、口苦、小腹凸、便秘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韓國中醫師朴美京指出,口水過多也是體內水分不平衡的警訊。在中醫理論中,脾胃負責人體水分代謝,無論脾胃虛寒脾胃濕熱,皆可能導致口水分泌過量。

此外,脾屬濕、胃屬燥,當脾運化水濕功能失常,胃燥氣橫逆時,即形成脾約證,導致腸道乾燥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引發便祕。

養脾胃勝於吃藥,日常調理為要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負責消化飲食,供應人體營養與氣力,被譽為「生化之源」。若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或攝取高糖高熱量、重口味的食物,易使脾胃過度負擔,消化失常,導致濕熱內蘊。

濕熱體質者建議飲食清淡,食量適中,定時進餐,戒菸酒及避免二手菸,以防濕熱加重。此外,適量飲用四神湯(茯苓、薏仁、芡實、蓮子)可健脾利濕,促進消化。

 

按摩穴位調理脾胃

中醫推薦兩大穴位,可幫助調理脾胃:

  • 曲池穴(手肘)— 祛熱解毒
  • 豐隆穴(小腿)— 化濕去濁

每日適度按摩,有助於舒緩不適,但應避免過度用力,以免受傷。按摩前後適量補充水分,幫助維持肌肉與筋膜彈性。中醫強調「未病先防」與「既病防變」,建議濕熱體質者可諮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調理,以平衡體質,避免慢性發炎。

 

脾胃濕氣二大類型

1. 濕 + 寒: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肚子有水聲、口水分泌增加

脾胃虛寒者常伴隨腹部冰冷、怕冷、消化不良,甚至經常嘔吐。其消化時間較長,進食後胃部突出,早晨易有宿食感,無食慾。此類體質因水氣無法蒸散,導致肚子內有水流動聲,並可能伴隨鼻炎症狀,如流透明鼻涕。長期下來,易形成慢性胃炎。

改善方式

  • 保持腹部溫暖,避免攝取冰冷食物,如啤酒、咖啡、生魚片。
  • 多喝熱水或薑茶
  • 規律飲食,避免過量進食。
  • 飯後適度散步,促進消化。

2. 濕 + 熱:脾胃濕熱,厚黃舌苔、嘴巴有苦味或酸味

脾胃濕熱多因壓力、飲食刺激、暴飲暴食、飲酒吸菸等因素所致。熱氣累積於脾胃,向上蔓延,導致舌尖發紅、舌苔厚膩,並伴隨多氣泡的黏稠唾液。此外,還可能引發口臭、慢性便秘、腹脹肥胖,甚至增加脂肪肝、肝炎等疾病風險。

改善方式

  • 選擇清淡飲食,如豆腐、蔬菜、五穀類。
  • 攝取綠茶、綠豆等有助解熱的綠色食材。
  • 避免速食、醃漬食品、麵粉類、糖分
  • 完全戒除菸酒。

 

中藥調理脾胃濕熱

常用燥濕健脾中藥:茯苓、半夏、白朮、厚朴、蒼朮、砂仁。

清熱燥濕中藥:黃芩、黃連、黃柏、苦參、龍膽草、椿皮、秦皮。

代表方劑

  1. 參苓白朮散(健脾、和胃、滲濕)
  2. 藿香正氣散(解表化濕)
  3. 平胃散(行氣和胃、燥濕健脾)
  4. 二妙散(清熱燥濕)
  5. 三仁湯(清熱利濕濁)
  6. 五苓散(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7. 香砂六君子湯(理氣和胃化痰)

藥材解析:厚朴與蒼朮

 

厚朴

  • 性味歸經: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 功效:行氣、燥濕、消積、平喘。
  • 主治:濕阻中焦、脘悶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蒼朮

  •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胃經。
  •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濕。
  • 主治:濕滯中焦、風濕痹證、外感風寒挾濕。

 

結語

脾胃健康影響全身機能,透過飲食調理、穴位按摩與中藥調理,可有效改善脾胃濕熱與虛寒問題。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傷脾濕氣的飲食習慣,適量運動,維持健康脾胃,才能真正遠離濕邪困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自強街87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