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舊約

五祭七節

節日意義簡述

(一)逾越節豫表耶穌基督是神的羔羊,為了除去世人的罪孽(約一29),被釘十字架上,流血捨命,使信祂的人,在基督裏得以免去神的忿怒(羅五9)。
(二)無酵節豫表基督是那誠實真正的無酵餅(林前五8),信祂的人既然領受祂的生命,得成新團,就要對付罪,過無酵的生活。
(三)初熟節豫表基督從死裏復活,成為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20,23),信徒在祂裏面得以經歷基督復活的大能,而活在生命的新樣裏(羅六4~5)。
(四)五旬節豫表基督在聖靈裏臨及信徒,使他們不只有聖靈初結的果子(羅八23),並且也被聖靈浸成一個身體,就是教會(林前十二13)。這頭四個節期都在主第一次降臨時,得著了應驗。
(五)吹角節豫表當基督再來時,號筒要吹響,以招聚神四散的子民(賽十一12;廿七13;太廿四31)。
(六)贖罪日豫表當耶和華的日子來到時,以色列全家都必愁苦、悲哀,神也要洗除他們的罪惡與污穢(亞十二10~十三1)。
(七)住棚節豫表在世界的末了,基督要在地上建立千年國度(啟十一15;二十4),最終引進新耶路撒冷,神的帳幕在人間(啟廿一3)。這末三個節期,要應驗於主第二次降臨的時候。

二、新約

相關補充 (1)

相關補充 (2)

(一)主日(Lord's Day)
  ——亦稱“禮拜日”。基督教對星期日的别稱。《新約聖經》中:耶穌在安息日前一天(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複活,於安息日後一日“複活”,即為主日,“主的日子”
  
(二)降臨節(Advent)
  ——亦稱“將臨節”。自聖誕節前的四個星期的星期日起,至聖誕節止,為迎接耶穌的誕生和他將來的複臨這段時期。西方教會年曆以降臨節開始。
  其中第一個周日被稱為“降臨節主日”(advent sunday),而最後那個周日被稱為“降臨節第四主日”。在這四個周日期間内,人們通常可以看到所制作的“降臨節花冠”,由木制或金屬制架上的四根蠟燭組成。在降臨節的每一個周日會點燃其中的一根蠟燭。某些教會的教牧人員在這段時間内會穿象征懺悔的紫色服裝。5世紀末始於法國的一些教區,7世紀傳到西方各地教會。12世紀末規定該節期為四個星期,沿襲至今,惟有原定節期的大小齋已免。
(三)聖誕節(Christmas)
  ——亦稱“耶穌聖誕瞻禮”、“主降生節”。為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多數教會皆擧行。《聖經》中無耶穌當生日起的記載。公元4世紀,西方教會規定於每年12月25日守此節。東正教和其它東方教會由於曆法不同,其節日相當於公曆1月6日或7日。基督徒在此節日擧行盛大慶祝活動。古羅馬人用青枝綠葉和燈火裝飾房屋,並向兒童和窮人贈送禮物。條頓人各部落又融入日耳曼人和克爾特人宗教禮儀,於是有張掛樹枝、團聚歡宴、燃燒柴木、品嚐糕餅、走親訪友等慶祝活動。英美國家在家中放聖誕樹,唱聖誕歌。火和彩燈的裝飾象征溫暖和長壽;常青樹象征不斷進取、奮鬥生存。
(四)顯現節(Epiphany)
  ——亦譯“主顯節”。源於希臘文Epiphania,意指“耶穌曾三次向世人顯示其神性”。第一次誕生時,大星引領東方三博士前來朝拜,顯示出他是基督;第二次為開始傳道受洗時,“聖靈”如鴿子降臨在他頭上,顯示出他是上帝的兒子;第三次在參加迦拿城的婚宴時,將水變為酒,顯示出他的榮耀。教會規定1月6日為此節日。天主教中是第一次顯現,故又稱“三王來朝節”;東正教和其他東方教會重視第二次顯現,故又稱“主領洗節”,因曆法不同,其節日相當於公曆1月18或19日。
(五)懺悔節(Shrove Tuesday)
  ——基督徒思罪懺悔的節日。大齋節首日(聖灰節)之前的星期二擧行,以表示謝肉節的結束,人們應准備封齋。也稱“懺悔火曜日”(Mardi Gras)。在英國習慣稱為“煎餅星期二”(Pancake Tuesday),人們在這一天要將齋戒節期間禁止食用的肉、油用完。
(六)大齋節(Lent)
  ——亦稱“封齋節”。基督教的齋戒節期。《新約聖經》載,耶穌於開始傳教前在曠野守齋祈禱40晝夜。始於聖灰節,終於複活節前一天(共46天)。教徒在此期間守40天齋戒,一般於星期五守大齋和小齋,周日不守(所謂齋戒是少量攝食,以魚代肉)。節期内教堂祭臺上不供花,教徒也不擧行婚配,停止娛樂。新教多數宗派不守此節日。大齋節最後一周被稱作“神聖周”,始於棕枝主日,終於複活節前一天。
(七)聖灰節(Ash Wednesday)
  複活節前七周(即前第40個周日)。在聖灰節,人們會灑灰於頭頂或衣服上,以表明悔改或懊悔。
  主顯聖容節(Transfiguration)
  ——亦譯“耶穌顯聖容日”或“儀容顯光日”。《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帶領彼得、雅各和約翰到高山祈禱時變了相貌,“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教會規定8月6日為此節。東正教和其它東方教會因曆法不同,8月6日相當於公曆的8月18或19日。
(八)棕枝主日(Palm Sunday)
  ——亦譯“聖枝主日”或“主進聖城節”。《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受難”前不久,騎驢最後一次進耶路撒冷城。據稱,當時群眾手執棕枝踴躍歡迎耶穌。為表紀念,此日教堂多以棕枝為裝飾,有時教徒也手持棕枝繞教堂一周。教會規定在複活節前一周的星期日擧行。
(九)濯足節(Maundy Thursday)
  ——基督教紀念耶穌建立聖體聖血之聖餐禮的節日。因禮儀中有濯足禮而命名。源出於拉丁文mandatum,原意指授權、委托。因在複活節前的星期四擧行,又稱“聖周四”(Holy Thursday)。根據耶穌在受難前夕最後的晚餐上為十二門徒洗腳所做出的榜樣而定為節日。教會規定在該日擧行濯足節,一追隨耶穌謙卑、仁愛之擧來完成其授權的事業,實現其新約。天主教紀念儀式包括在上午的彌撒中祝聖聖油,以供全年之用;下午4時至9時擧行彌撒和濯足禮,然後列隊恭奉聖體在教堂内遊行到一特别祭臺,教徒可在此朝拜聖體直至受難節紀念禮儀的開始。
(十)受難節(Good friday)
  ——亦稱“耶穌受難瞻禮”。基督教紀念“耶穌受難”節日。教會稱該日在猶太教安息日的前一日,而規定於複活節前的星期五守此節。教徒在這一天要閱讀福音書中受難的章節。神聖周六(Holy Saturday)即複活節前夜,教徒們會在這一夜守夜。
(十一)復活節(Easter)
  ——亦稱“耶穌復活瞻禮”、“主復活節”。重要節日之一,多數教派都擧行。尼西亞公會議規定,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3月21至4月25之間)為“復活節”。16世紀西歐各國改用格列曆後,東正教仍沿用儒略曆,故東正教以及某些其他東方教會的復活節在具體日期上常比天主教和新教遲兩個星期。
(十二)耶穌升天節(Ascension)
  ——亦譯“耶穌升天瞻禮”或“主升天節”。《新約聖經》記載,耶穌於複活後第四十天升天。教會規定複活節後第四十日(5月1日到4月6日)為此節。傳說起源於耶路撒冷教會,約4世紀時開始擧行。由於曆法不同,東正教和其他東方教會仍沿用舊曆,節期遲於公曆13、14天。
(十三)聖靈降臨節(pentecost)
  ——一譯“聖靈降臨瞻禮”。新約聖經》記載:耶穌複活後第40天升天,第50天差遣聖靈降臨,門徒領受聖靈後開始傳教。教會規定每年複活節後第50天為聖靈降臨節,又稱“五旬節”。約在三世紀末開始擧行,4世紀在基督教文獻中有耶路撒冷教會歡慶此節日的記述。由於曆法不同,東方教會在具體日期上比天主教、新教遲13、14天。
(十四)三一節(Trinity Sunday)
  五旬節後的那個周日。是為慶祝上帝三位一體。
(十五)基督聖體節(Corpus Christi)
  ——又稱“基督聖體瞻禮”。天主教規定恭敬“耶穌聖體”的節日。彌撒時,供“耶穌聖體”於祭臺上稱為聖體發光的器皿中。教徒手持燭火或彩旗花束,唱贊美詩或者朗誦經文,在教堂附近巡遊一周。始於13世紀比利時的一些教區,後漸漸推行至各地的天主教會。1311年教皇克雷芒五世定於三一主日後的星期四擧行。
(十六)聖家節(Feast of the Holy Family)
  ——又稱“聖家族節”。天主教紀念耶穌、瑪麗亞以及約瑟所組成的神聖家族的節日。視之為家庭的楷模和聖潔及美德之所在。17世紀開始有此節日,1921年教皇本篤十五世定為正式節日。原在顯現節後第一個星期日,1969年起改為聖誕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本文由文聖團契授權刊登,謹此致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