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民主化(又稱蘇東劇變、東歐革命、蘇東波,西方社會稱之為 1989 年系列革命)指在 1990 年前後東歐和中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發生反對派推翻共產黨政權的急劇政治變化。1989 年 2 月,波蘭團結工會取得合法地位後,劇變開始。

劇變其後擴展到匈牙利、東德、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出現大範圍反對當局執政的抗議活動。1989 年 6 月 4 日,波蘭團結工會在議會選舉中以壓倒性優勢擊敗執政黨波蘭統一工人黨。同月,匈牙利亦開始拆除其部分邊境設防,大量東德居民經由該國流入西德。這加劇了東德內部的不穩定情緒,萊比錫等地出現了大規模群眾示威,最終致使柏林圍牆倒塌,兩德合併。而蘇聯在八一九事件後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

東歐民主化最終以蘇共亡黨、蘇聯解體告終,一般被認為標誌著冷戰的結束。1990 到 1992 年間,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南斯拉夫各共和國相繼成為獨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在 1993 年分裂。

蘇聯域外的班寧人民共和國、剛果人民共和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莫三比克人民共和國、衣索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和索馬利亞民主共和國、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相繼宣布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路線。在東歐民主化後,西方許多左翼政黨指導意識形態轉變為社會民主主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聯盟亦向東歐擴張,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也因而大大加快。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結束後,雅爾達體系開始形成。早在 1944 年,蘇聯紅軍解放了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前納粹德國的東歐盟友或佔領地,在蘇聯扶植下於戰後成立了共產政權。1949 年,美國主導的北約成立,大力扶植反蘇政權(暫不論是民主或專制體系)。另一方面,蘇聯則加強其對東歐各國實行軍事佔領,推行共產主義並扶植親蘇的共產黨政權。1955 年,華沙公約組織成立,除了南斯拉夫外,所有東歐國家均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東歐正式結成軍事同盟。美蘇兩國之間的政治集團於歐洲展開全面對峙,歷史進入「冷戰時期」。

冷戰後期,東歐各國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內因上:在經濟方面,東歐襲用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人民生活水準仍然很低;在政治方面,東歐各國的執政黨和政府因為缺乏監督和選舉,貪污腐敗、踐踏法律和人權的行為層出不窮。在外因上:蘇聯在戈巴契夫上台後推行的建設「民主社會主義」綱領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同時戈巴契夫採取「辛納屈主義」減少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可以說,東歐民主化是東歐各國在冷戰期間長期積累各種矛盾的總爆發,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在這些地區推行和平演變政策並協助其民主化。

社會主義國家中的問題
由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的媒體僅為執政黨的宣傳工具,完全被政府用以控制資訊流通和人民思想,各種資訊的傳播遭到當局嚴厲地控制,因為知識的流通可能導致高壓政權的黨國體制瓦解。儘管共產黨當局的強勢管制,西方國家的媒體傳播工具還是靠著各種管道與媒介進入東歐的鐵幕中,而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反對者常藉由地下秘密出版的文宣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政治方面,東歐各國最高領導人大多為「終身制」,恩維爾·霍查、約瑟普·布羅茲·狄托掌權時間達到驚人的 40 餘年,托多爾·日夫科夫在位 35 年之久,卡達爾·亞諾什執政超過 31 年,尼古拉·西奧塞古統治他的國家近 25 年,瓦爾特·烏布利希和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擔任最高領袖有 20 年,古斯塔夫·胡薩克和埃里希·昂奈克的時代都達到 18 年,就連安東寧·諾沃提尼和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任職也都超過了 14 年,隨之帶來的則是嚴重的老人政治、個人崇拜、政治腐敗和各種親信政治、裙帶關係。直至二十一世紀,還有某位領導人將期任期改為 '無限連選連任',這似乎意謂著該國仍懷念著過往極權、試著走回頭路、與世界的民主思潮敵對。姑不論孰優孰劣,但此舉至少是相當不經濟的行為,因為大逆流啊。儘管我也贊同適當的極權、不是很認同高度的民主,但或許神不太同意這觀念,故有蝗災鼠豬瘟疫病毒等現象、是為之 '溫柔的小提醒'?亦屬未知

經濟方面,東歐襲用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人民生活水準仍然很低,日用品等產品嚴重短缺,在商店門前排隊購物是很常見的場景。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是社會主義國家非常普遍和嚴重的問題,而空氣污染、地下水污染、性能極差的托拉邦小車和車諾比事件已變成代表社會主義的標誌。

從東方到西方
如欲改善與西方世界的政治及經濟關係,要面對最大的障礙仍然為東歐的鐵幕,只要蘇聯軍隊會從中干涉的陰影還存在,便很難從西方吸引經濟支持和資助國家重建。戈巴契夫力求東歐各國模仿他的改革開放。當匈牙利和波蘭的改革派在自由化的激勵之下變得更活躍,但其它東歐集團的國家仍然公開對改革表示疑慮而規避,過去經驗已表示雖然蘇聯的改革是可受到控制的,但東歐國家內部求變的壓力可能會劇烈到讓改革失控。這些政權從產生到生存都完全依賴於蘇聯的軍力和援助以支撐,而產生類似蘇聯的集權統治。部分東歐的共產黨統治者們認定戈巴契夫的改革將不長命,如波蘭的沃伊切赫·賈魯塞斯基、匈牙利的卡達爾·亞諾什、東德的埃里希·昂奈克、保加利亞的 托多爾 日夫科夫、捷克斯洛伐克的 古斯塔夫 胡薩克,特別是羅馬尼亞的 尼古拉 西奧塞古 都頑固的忽略了要求變革的呼聲。前東德政治局的一位成員宣稱道:「你的鄰居換新牆紙,並不意味著你也要換。」。

影響
葉門統一
80 年代末,由於蘇聯從南葉門撤軍以及東歐共產政權的相繼垮台,實行多年社會主義的南葉門迫於經濟形勢和外交孤立局面,最終尋求和親美的北葉門統一。90 年 4 月南北葉門元首在阿拉伯葉門的塔茲簽署《統一協定(草案)》。1990 年 5 月 22 日葉門共和國宣告成立,由北葉門總統薩利赫擔任總統。

1990 年蒙古民主革命
1990 年 1 月 12 日發生在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的一起政治事件。這起事件最終使得蒙古修訂憲法,實行政治民主化。

對國際共運的影響
法、意、西等國的共產黨自蘇東劇變至今,黨員人數逐步減少,在議會選舉中的選票不斷下降,黨報發行量也大幅下降。[15]不少原共產黨支持者轉而支持社會民主黨。

冷戰的結束
1989 年 12 月 3 日,美蘇兩國領袖在馬爾他的高峰會上宣布結束冷戰。1990 年 7 月,西德總理 赫爾穆特 科爾 說服戈巴契夫不反對德國在北約組織下實現統一,以作為德國持續經濟援助蘇聯的回報,清除了兩德統一的最後障礙。

1991 年 7 月 1 日,華沙條約組織在布拉格的會議中宣布正式解散。在同月的高峰會上,戈巴契夫與美國總統老布希建立美蘇戰略夥伴關係,使冷戰走向終結。布希總統稱在波斯灣戰爭中,實現美蘇合作,從而在處理雙方及世界問題上打好基礎。

蘇聯的解體
1991 年 8 月 19 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軟禁了當時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三天便宣告失敗。雖然戈巴契夫在政變結束後恢復了職務,但聯盟中央已經無法控制在平息政變的過程中大大加強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勢力。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下令宣布蘇共和俄羅斯共產黨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

1991 年 12 月 25 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布辭職,並「建議」蘇共中央委員會自行解散,讓下屬各黨組織自尋出路。很多加盟共和國的共產黨或自行解散,或更改黨名為「社會黨」,「社會民主黨」等,這就標誌著立國六十九年的蘇聯解體。

~ 改作自 wiki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民主化現象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