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7
薄伽梵歌 (Bhagavadgita) 第一至第六章
一、體系簡介
1. 吠陀(梵文:वेद;Veda) 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意思是「知識」、「啟示」。廣義的「吠陀」文獻包括很多種性質不同的經典,即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
2. 摩訶婆羅多(梵文:महाभारतम्,Mahbhrata)一般梵譯作「摩訶婆羅多」,乃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成書於西元3世紀至5世紀之間,與另一經典《羅摩衍那》齊名,並稱二大印度史詩。
3. 薄伽梵歌 對印度教徒的宗教信念、思想與道德生活等影響極深,它提供印度教徒修身處世的行為準則,而為人生哲學的經典。它應算是聖傳典籍,卻一般被視為是天啟聖典,與《奧義書》和《梵經》並列為吠檀多學派三大聖典。此書出現於《摩訶婆羅多》第六毗濕摩書第23-40章,總計十八章,約七百個詩頌,可譯為《尊主之歌》。
二、特色
1. 薄伽梵歌 (以下簡稱《梵歌》) 和《聖經》、《古蘭經》、《法句經》、《四書》等相似,有其倫理意涵以及人生指導作用,可作為案頭書。聖雄甘地對梵歌推崇備至,以之為無我行動的福音書:「當失望迎面襲來,週遭不見一絲光芒,我便回到薄伽梵歌,在書中隨處讀到一些詩頌,我即刻在全然的悲劇中露出微笑。我這一生充滿了外在的悲劇,但如果它們並沒有在我身上留下任何可見的疤痕,我全要歸功於薄伽梵歌」。
其原初形式可能早自西元前三、四世紀,但可能完書於西元後二、三世紀。受到大乘佛教思想的影響,或影響大乘。早於1785年譯為英文。
有以為梵歌是最早論述單一人格神以及人神關係的印度教著作。《梵歌》時期,婆羅門教勢力沒落,梵歌》推動了印度教由多神論走向一神論,由祭祀宗教走向虔信宗教的過渡,或許影響了印度教的復興。書中有批評婆羅門人以及貶抑《吠陀》之處(2.42-46)。也就是只出《吠陀》的多神論而至《梵歌》的一神論 (有神論以及一神多面向的教義)。
2. 薄伽梵歌可能起源於信奉黑天的教派,作者結合當時的各種思想,薈萃為此書,目的或許在改革衰微中的印度教。
三、場景簡介
1. 阿周那 (Arjuna) 與黑天(Krsna、克裏希那) 的對話。於正法之野,俱盧之地,俱盧族與般度族兩方的大戰即將展開,黑天應阿周那請求,將馬車駛至對峙的兩軍中間。有修在敵軍中見到自己祖父、父執輩、老師、伯叔、表兄弟、姪兒及朋友等,感到極度的悲憫與憂傷。
2. 黑天與毗濕奴一般以黑天為毗濕奴 (Visnu) 十個化身中的第八個,佛陀為第九個化身。《梵歌》中明顯有化身觀念。於11.24、11.30,有修稱黑天為「毗濕奴」,11.46的描述也顯示黑天為毗濕奴神的化身。毗濕奴神與濕婆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神祇,彼二與梵神被說形成印度教的「三位一體」,梵神職司宇宙的創造,毗師孥神維繫及保護宇宙,濕婆神則是終結宇宙的毀滅神。實則,《梵歌》中的上神兼俱創生、維持與毀滅三種職能。
四、章節簡介
薄伽梵歌總共由18章組成:
第一章
阿周那要求黑天將戰車停在兩軍之間。當阿周那看到親友在敵軍中,便失去了勇氣而決定不再戰鬥。
第二章
黑天告訴阿周那,唯有肉體才會死亡,永恆的自身則是不朽;身為一個戰士,應依法擔起戰爭應負的責任。
第三章
阿周那問,既然知識比行動來的重要,那為何他要參與戰鬥。黑天強調依法執行責任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執著於其結果,才是正確的行動準則。
第四章
黑天向阿周那揭示,祂已經活了好幾世,一直教授著瑜伽*,保護虔誠的人,懲罰為惡之人;提示行動或不行動的準則,並告訴阿周那追隨靈性導師教導的必要性。
第五章
阿周那問,到底是行動好還是不行動好。黑天回答,棄絕行動和以奉獻精神行動一樣能得到解脫,但後者會更容易達到解脫的目的。所謂以奉獻精神行動,即是不執著於行動的結果,不為感官與外物接觸的快樂或悲傷所惑,譬如蓮花之出污泥而不染,只為求自身的清淨而行動。
第六章
黑天描述冥想的正確姿勢以及達到三摩地(禪定)的過程。
五、補充
瑜伽*(Yoga)這個詞在梵文的意思是合一、相應,源自梵文的YUJ,意思就是一種稱為「軛」的工具,用於駕馭牛馬。這個詞的最初原型是原始印歐語的字根 yeug- ,意思就是「連結、結合、統一」。具體來說,「瑜伽」這個詞在梵語可以譯為「內在真我的統一」。嚴格來說,瑜伽是一種身心鍛鍊的統稱,好比中國講返本歸源、導引等等,瑜伽在印度也是一個身心修練的通泛名詞。有一段時期進行各種身心修練的人不管任何派別,都被尊稱為瑜伽士(Yogi,女性為Yogini)。
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派別林立,不過有三本著作被大多數印度人尊為經典,一是「奧義書」,二為「薄伽梵歌」,三「瑜伽經」,古印度婆羅門教提倡「梵我合一」理論,由於印度教的普及,加上另一位有名的瑜伽祖師同時也是印度教祖師商羯羅的影響,這三本書也被往後大多數的瑜伽士奉為經典。瑜伽術本是一種身心修持術,表面上看似與宗教無關,也可以說古印度任何宗教都採用。它的最高目的是實現人的一切可能,從精神(小我)與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識)的合一(即「梵我合一」),一直到成佛成仙,或者其他教派所說的最高目的,瑜伽術都是被認可的途徑之一。
六、小問題
1. 印度經典文學共有多少學派?依何標準而分?其代表著作為何?
2. 何謂 "吠檀多學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