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及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與作曲家韋瓦第、韓德爾並稱巴洛克三巨匠,在音樂史上和莫札特、貝多芬齊名,又漢斯·馮·彪羅將其與貝多芬、布拉姆斯排列在一起稱為「三B」。巴哈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巴哈一生多產,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式,包含清唱劇(教會用和世俗用,也包含受難曲與神劇)、經文歌、彌撒、聖詠、各式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及協奏曲等等。巴哈將對樂器的體會與各種曲式結合,在超過40年的創作生涯寫出許多豐富多彩的樂曲;他的作品編號(BWV)也隨近代的不斷發掘而擴充,目前已增至BWV 1163。
巴哈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今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埃森納赫(Eisenach)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又到奧德洛夫和呂內堡修習學業。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和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1708年),往後巴哈的職涯歷經威瑪(1708~1717年)、柯騰(1717~1723年)與萊比錫(1723~1750年)。
儘管他的音樂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音樂風格和嫻熟的複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但由於音樂的風尚迅速轉向為洛可可和古典主義風格,巴哈的複調音樂在其死後被視為陳腐之物,其成就長時間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而聞名。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震驚了音樂界。此後孟德爾頌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整理和推廣,經過幾代音樂家的共同努力,巴哈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第五名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