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
【品種來源】本品為茜草科常綠木質藤本植物鉤藤 (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Jacks.) 大葉鉤藤 (U. macrophylla Wall.) 毛鉤藤 (U.hirsuta Havil.) 華鉤藤 (U.sinensis (Oliv.) Havil.) 或無柄果鉤藤 (U. sessilifructus Roxb.) 的帶鉤莖枝。產於長江以南至福建、廣東、廣西等省。春、秋兩季採收帶鉤的嫩枝,剪去無鉤的藤莖,曬乾。或先置鍋內蒸片刻,或于沸水中略燙後再取出曬乾。切段入藥。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肝、心包經。
【功效】息風止痙,清熱平肝。
【主治】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鉤藤甘而微寒,入肝,有和緩的息風止痙作用,為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之常用藥,亦多用於小兒。如用治小兒驚風壯熱神昏、牙關緊閉、手足抽搐等症,常與天麻、全蠍等同用,即鉤藤飲;用治溫熱病熱極生風,痙攣抽搐,多與羚羊角、白芍藥、菊花等配伍,如羚角鉤藤湯;用治諸癇啼叫,痙攣抽搐,可與天竺黃、蟬蛻、黃連等同用,如鉤藤飲子。
用於頭痛、眩暈。本品既清肝熱,又平肝陽,故可用治肝火上攻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屬肝火者,常與夏枯草、梔子、黃芩等配伍:屬肝陽者,常與天麻、石決明、菊花等配伍。
近年有用20%鉤藤煎劑,治療高血壓病,其有溫和的降壓作用,除三期高血壓病人外,多數患者血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隨著血壓的下降,病人頭痛、頭暈、失眠、心慌、氣促等自覺症狀亦相應減輕或消失。
此外,本品與蟬蛻、薄荷同用,可治療小兒夜啼,有涼肝止驚之效。
【文獻別錄】《別錄》:「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藥性論》:「主小兒驚啼,瘈瘲或熱壅。」《本草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其有效成分鉤藤鹼加熱後易破壞,故不宜久煎,一般不超過20分鐘。
威靈仙
【品種來源】
本品為毛茛科攀援性灌木植物威靈仙 (Clematis chinensis) 、棉團鐵線蓮 (C. hexapetala pall.) 或東北鐵線蓮 (C. manshurica Rupr.) 的根及根莖。前一種主產於江蘇、安徽、浙江等地,應用較廣。後兩種部分地區應用。秋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生用。
【性味歸經】辛、鹹,溫。歸膀胱經。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消骨哽。
【主治】用於風濕痹縮,以其辛散濕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經脈,既能祛風濕,又能通經止痹痛。凡風濕痹痛,麻木不仁,無論上下皆可用,為風濕痹痛要藥。常可單用威靈仙,為末,溫酒調服;也可配當歸、桂心為丸服,如神應丸。現多與羌活、防風、川芎、薑黃等同用。用於諸骨哽咽。本品味鹹,有軟堅消骨哽作用,可單用或加砂糖、醋煎湯,慢慢嚥下,一般可使骨哽消失。
【文獻別錄】《開寶本草》「主諸風,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氣,心膈痰水久積,癥瘕痃癖氣塊,膀胱蓄膿惡水,腰膝冷痛又療折傷。」《藥品化義》:「靈仙,性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滯經絡中,致成痛風走經,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
【用法用量】煎服,5~15g。治骨哽可用80~50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