鯔魚 (鯔 音 資),又稱烏魚、青頭仔(幼魚)、奇目仔(成魚)、信魚、正烏、九棍、烏頭,為鯔屬的一種魚,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及溫帶的鹹淡水域中。

鯔魚廣泛分布於全球的溫、熱帶海域的沿岸。喜棲息在入海口,水深 0~120 公尺。幼魚常溯河入淡水河川。產卵期時會洄游至外海產卵。利用其鰓耙濾取有機物為食。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遭汙染的港灣、河川皆能生存。

屬於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魚苗多在每年 3、4 月間出現,很多漁民均在這段期間打開水閘,將幼苗放進基圍,並投餵飼料如麻枯、黃豆渣、花生枯等,以期他們快速成長,趕及冬天前出魚收成。已孕雌魚的卵巢及魚卵統稱「烏魚子」,是鹽漬水產加工食品。雄魚的精巢是一道名菜,即烏魚鰾,肉質美味,加酒紅燒,或是煮湯,甚至煮麻油烏魚皆適宜。

觀之烏魚,兩眼從額頭突出,看起來非常威嚴,全身都是深綠色斑點,喜歡身居海水清濁之間,在海中蛇行迴游環繞,好動刁鑽,圍入網中遇驚嚇會奮不顧身往上跳躍,至死不屈,不易捕獲,老一輩的人稱之為「鮡烏」。臺海采風圖考云:「鮡魚黑色如鰍,長不盈尺,二目突出於額,身多綠斑。志稱多在海邊泥塗中,善跳躍,土人以為美味。置於地上能跳 (花跳),亦能行數步。」如畜池中,有跳石上斃者。

『台灣府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海港所產甚盛。冬至前捕之,曰正頭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採捕。按隋大業六年,吳郡獻海膾四缶井,帝以示群臣曰:昔介象殿庭釣得鯔魚,此幻化耳。今日之膾,乃是真海魚所作,來至數千里,亦是一時奇味。即出數盤以賜近臣,載之《大業拾遺記》,蓋即烏魚也。吾杭素產鯔魚,有江鯔、河鯔二種,其大者不盈尺,與郡中六、七月間所食正同。至秋深,長一、二尺,味始肥美。杭所產,遠不及逮矣。」

~ wik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