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老子第十五章

老子第十五章云: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我以為原文有多處似為後人附會蛇足,簡論如下:

一、'古之' 宜刪:道者,常無常有、難觀妙竅、為天地之始、為萬物之宗、至淵至湛、嘆為眾妙,始終為一,何來古今之分?

二、所謂為之容者七,宜以二、二、三仗列,以求文工、亦不害義。

三、第四章有謂道者謙沖 '而用之或不盈'。盈者,盡也,謂道無窮、用之不盡。此謂得道者 '不欲' 盈,應解為 '不想滿'、'不應滿'、'不可能滿',而非 '不以此自滿',而似有上進之心意,如此,便是 '欲盈' 了;既知不能盡、又何苦繩繩欲盈之?實躁進也,故與 '道沖不盈'、'大盈若沖' 之理相矛盾。由此觀之,下文原作 '敝而不新成',意指 '因敝則新,故無為而守敝、則其自能新成也',似反更符老旨;今觀諸賢多改 '不' 為 '而',以附和前文 '不欲盈' 為 '不以此為自滿' 之錯解、而有儒士之精神,適恐害老無為守虛之真義邪?且若依管見,則下接第十六、二十二等章之文義則更通。

綜上,擬將道德經第十五章改動如下:

善為第十五 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若客,渙若冰釋,敦若樸,曠若谷,渾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不欲盈、致虛極、守靜篤,故能處敝、而不擅妄新成。後萬物並作,則敝自能新也。明此天地復命之理稱 '知常',知常則 '明容'、乃至於公全、順天承道。其理當如是。故 致虛第十六 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又 曲則第二十二 曰:曲則全,枉則直, 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此方可謂道體一貫、德行可據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道德經 古之善為道者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