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後秦鳩摩羅什譯,略稱法華經、妙法華經,今收於大正藏第九冊,共有二十八品。妙法,意為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經,比喻經典之潔白完美。據推測,其原典之成立可溯自紀元前後。
該經之主旨,認為小乘佛教各派過分重視形式,遠離教義真意,故為把握佛陀之真精神,乃採用詩、譬喻、象徵等文學手法,以讚歎永恆之佛陀(久遠實成之佛)。稱釋迦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重點在弘揚「三乘歸一」,即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歸於一佛乘,調和大小乘之各種說法,以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妙法蓮華經的表現雖為文學性,然主旨則契入佛陀教說之真思想。各品成立之年代雖互異,然自整體觀之,仍不失渾然統一,在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學史上具有不朽之價值。
佛教東傳二千年,譯出經典數以千計,所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其實,真正引起中國人關注並產生巨大影響的經典不過十來部,《妙法蓮華經》就是其中之一。南北朝至盛唐,它的影響更是如日中天。天台宗以此立宗開派,三階教模仿其中的常不輕菩薩行。敦煌遺書中保存的唐高宗時期宮廷寫經雖有四、五十號,實際只包括兩部經︰《妙法蓮華經》與《金剛經》。其中僅《妙法蓮華經》卷三就存有十號,也就是說,當時唐王朝頒賜到敦煌的《妙法蓮華經》至少應有十部。這也說明該經在當時影響之大。
法華經》固然有其深刻的思想,但它更主要地反映為一種信仰形態。所以,所謂《法華經》影響巨大,首先體現在群眾性的功德活動中。敦煌遺書中的大量《法華經》寫卷及其功德題記的存在,就是這種功德活動興盛的明證。群眾性功德活動的興盛自然也會促進對《法華》義理的研究,這也可以從現存的種種關於《法華》的注疏得到證實。不過,正因為《法華》具有的上述群眾性、普及性特徵,反而使對它的研究不易形成相對固定學術集團,即學派。所以,相對於那些由特定學派傳承的經典而言,《法華經》的傳承反而變得模糊起來。
杜繼文先生指出,《法華經》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幾乎涉及到大乘佛教的各個方面,從而與當時的各個學派的思想交涉互用,這也使得它難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學派。
雖然方式有異,但《法華》思想畢竟也要通過某些特定的人物來傳承。研究這種傳承對我們理解佛教在南北朝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知識+)
以下為法華經解析相關聯結
總論方法:
1. 概論
2. 法華玄義導讀
3. 法華玄義研究
4. 十如是、五種法
5. 真如本性
6. 「六根清淨」義析
7. 「三草二木」 解讀
8. 關於 「經王」 的討論
個論選說: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