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永 三郎(いえなが さぶろう Ienaga Saburo) (1913年9月3日-2002年11月29日),日本歷史學家及教育家。家永三郎因日本文部省(教育部門)審定歷史教科書案而被廣為人知。曾任東京教育大學(後來的筑波大學)教授及為日皇太子講授日本史。家永三郎於個人立場上反對軍國主義,也是日本少數堅持日軍於二戰時期的南京大屠殺及其他戰爭暴行為史實的學者。因此他就日本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編寫上,多次在法庭與立場上否認日軍二戰暴行的日本文部省對抗。
家永三郎出生在一個名古屋的軍人家庭,父親家永直太郎,母親家永千代。從他的名字可看到,他是家中的三子。出生之際,父親直太郎隻身到九州赴任熊本八代連隊區司令,家永三郎三個月大的時候便舉家遷到父親任職地八代。家永雖然出生在軍官的家庭,但大正初年日本軍人的俸祿並不豐厚,而父親性格剛直,雖然為軍校高材生畢業,但在官場並不如意,最後昇至少將後便提早退休了。三郎自幼體弱多病,而母親千代及兄姊都經常進出醫院,家庭的開很大,但入息少,百上加斤,生活並不富裕。家永三郎並不善擅長運動,卻自小酷愛閱讀,並寄情寫作,因對自己所寫的文章能刊在校刊及報章等讀物而感高興,曾立志要成為作家。後來進入了東京帝國大學攻讀日本史學,對日本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做作家不成了,卻成了歷史學家。
教職 
1979年4月~1984年3月 - 中央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研科講師(政治思想史課程) 
1979年4月 - 中央大學研究生院講師(法學研究科政治思想史課程) 
1978年4月~1984年4月 - 中央大學法學院教授(東洋政治思想史) 
1978年4月 - 一橋大學研究生院講師(教科書審判)(兼任) 
1977年4月 - 東京教育大學退休,被授予名譽教授 
1968年10月 - 東京大學法學院講師(日本近代法史)(兼任) 
1953年4月 - 東京教育大學研究生院講師(日本史)(兼任)
 1952年10月 - 東京大學法學院講師(東洋政治史)(兼任) 
1952年4月 - 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院講師(日本史學)(兼任) 
1951年2月 - 創立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院教授會 
1950年4月 - 京都大學文學院講師(日本史)(兼任) 
1949年8月~1977年4日 - 東京教育大學教授,文學院歷史系主任 
1948年4月 - 東京大學文學院講師(日本史學系)(兼任) 
1947年4月 - 東北帝國大學講師(日本思想史)(兼任) 
1944年6月~1947年4月 - 東京高等師範教授 
1944年2月~1950年 - 東京女子大學講師(兼任) 
1941年5月~1943年10月 - 新潟高等學校教授 
研究及公職 
1946年4月 - 應文部省之邀任職教科書編纂委員,負責編寫日本第一部從科學角度出發的歷史教科書《國家的歷史進程》。 
1943年10月~1944年6月 - 在帝國學士院協助美濃部達吉博士編纂《帝室制度史》 
1937年4月 - 在東京帝國大學史料編纂所任職特約研究員,負責校正《大日本史料》
著作及論文
 Japan's Past, Japan's Future: One Historian's Odyssey, 2001. ISBN 0742509893
 《家永三郎自傳》【中譯本】(商務印書館)2000年 、ISBN 9620753038
 《家永三郎集》【日】第十六卷(岩波書店)1999年3月、
 《從古代史研究到教科書審判》【日】1995年 、
 《家永三郎對談集:教科書審判的三十年》【日】1995年 、
 《日本思想史學的方法》【日】1993年 、
 《「密室」審定的日記錄》【日】1993年 、
 《日本文代史》【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
 《日本文化史十二講》【日】1988年 、
 《動蕩的七十年》【日】1987年 、
 《太平洋戰爭》【日】1986年 、
 《戰爭責任》【日】1985年 、
 《家永三郎憲法審判證言集》【日】1983年、
 《正木昊》【日】1981年、
 《教科書審判》【日】1981年、
 《日本憲法學的源流》【日】1980年、
 《猿樂能之思想史的考察》【日】1980年、
 《歷史與責任》【日】1979年、
 《日本人的西服觀之變遷》【日】1976年、
 《田邊元的思想史研究》【日】1974年、
 《審定不合格的日本史》【日】1974年、
 《教科書訴訟十年》【日】1974年、
 《戰爭與教育》【日】1973年、
 《津田左右吉之思想史的研究》【日】1972年、
 《家永三郎教育審判證言集》【日】1972年、
 《大津事件日誌》【日】1971年、
 《教科書判決與審判的獨立》【日】1971年、
 《教育審判與抵抗的思想》【日】1969年、
 《太平洋戰爭》【日】1968年、
 《日本近代憲法思想史研究》【日】1967年、
 自傳《一個歷史學家的足跡》【日】(三省堂)1967年(已被譯為中文)、
 《歷史學家所見之日本文化》【日】1965年、
 《美津部達吉之思想史的研究》【日】1964年、
 《與強權的鬥爭 – 正本昊的思想活動》【日】1964年、
 《司法權獨立的歷史考察》【日】1962年、
 《大學自由之歷史》【日】1962年、
 《植木枝盛研究》【日】1960年、
 《歷史與現代》【日】1959年、
 《審判之批判》【日】1959年、
 《日本文代史》【日】1959年、
 《日本的近代史學》【日】1957年、
 《植木枝盛著作集》【日】1957年、
 《命運多舛的思想家 – 田岡嶺雲》【日】1955年、
 《日本道德思想史》【日】1954年、
 《上宮聖德法王帝說之研究》【日】1953年、
 《現代史學批判》【日】1953年、
 《日本近代思想史研究》【日】1953年、
 《日本史的諸相》【日】1950年、
 《新日本史》【日】1947年(教科書)、
 《中世佛教思想史研究》【日】1947年、
 《古代倭繪全史》【日】1946年、
 《日本思想史上宗教自然觀的展開》【日】1944年、
 《古代倭繪年表》【日】1942年、
 《古代佛學思想史研究》【日】1942年、
 《日本思想史上否定之論理的發達》【日】1940年等
所獲獎項 
1970年獲日本新聞工作者會議授予JCJ特別獎 
1948年《古代倭繪年表》及《古代倭繪全史》二書得到日本學士院獎 
孩提及小學時代 
1913年9月3日 - 在名古屋出生 
1913年11月 - 全家遷居熊本縣八代 
1915年8月 - 全家遷居大阪 
1919年夏 - 全家遷居佐賀縣唐津 
1920年4月 - 入讀唐津普通高等小學 
1921年3月 - 全家遷居東京,轉入東京立余丁町普通小學二年班 
1923年9月 - 關東大地震,全家遷居葉山町,插班進入葉山町立第二小學 
1924年4月 - 重返東京,轉回余丁町普通小學 
1926年3月 - 余丁町普通小學畢業 
中學時代 
1926年4月 - 進入東京市立第一中學 
1926年 - 因病休學一年 
1926年 - 讀美津部達吉《憲法撮要》,為其理論而傾倒 
1927年 - 讀西村真次的《大和時代》,初次知道從石器時代開始的歷史,與自己在小學時所受的神化歷史教育截然不同 
1931年4月 - 考入東京高級中學 
1934年3月 - 東京高級中學畢業
大學時代 
1934年4月 - 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院日本史學系 
1935年11月 - 因激憤日本右翼勢力排擠美濃部達吉博士,第一中學同窗會雜誌上發表討論「天皇機關說」的文章 
1935年12月 - 參加東京帝國大學日本史學系學生的關西地區旅行,對日本古代美術史開始產生濃厚的興趣 
1936年12月 - 提交畢業論文《飛鳥奈良時代佛教文化的精神史考察》 
1937年3月 - 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院日本史學系畢業 
1937年7月 - 投搞《歷史地理》,論文《天壤無窮之神敇文的成立》被編輯的要求下而撤回
四十年代 
1941年9月 - 於新潟高等學校晉升為教授 
1944年11月 - 與新朋美夜子結婚 
1945年5月 - 《古代倭繪全史》的手稿被空襲而焚毀 
1945年12月 - 開始重寫《古代倭繪全史》 
1946年4月 - 開始編纂歷史教科書《國家的歷史進程》 
1948年6月 - 獲 日本學士院獎
五十年代 
1950年3月 - 被東京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 
1950年3月 - 長子出生 
1950年4月 - 為期一年,在學習院高等科為皇太子講授日本史 
1951年2月 - 創立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院教授會 
1955年 - 編寫之《新日本史》,被文部省阻止出版 
1952年7月 - 在史學四個學會主辦的批判《破壞活動防止法》的學術演講會上發表演講「歷史研究之自由」 
1952年12月 - 長女出生 
1953年 - 參與發表反對歷史教育開倒車的聲明 
1954年 - 參與發表反對「教育二法案」的聲明 
1955年 - 為《新日本史》的審定問題與文部省發生論爭 
1955年10月 - 在《法律時報》上與日本最高法院院長展開論戰 
1957年5月 - 《新日本史》第三版被文部省評為不合格,向文部省提出抗議 
1958年6月 - 應大內兵徫的放請參加憲法問題研究會
六十年代 
1960年4月 - 為東京都教職員工會出庭作證,反對《工作評定條例》 
1960年6月 - 就員警非法進入東京教育大學校園向有關當局提出抗議 
1961年 - 參與起草東京教育大學管理制度改革方案
1963年 - 《新日本史》第五版被文部省評為不合格 
1963年5月 - 為大阪教職員工會出庭作證,反對《工作評定條例》 
1964年3月 - 《新日本史》第五版被文部省附加上323處修改意見,全後勉強通過審查 
1965年6月 - 就《新日本史》審定不公之事宜,展開長期的訴訟 
1967年6月 - 東京教育大學評議會強行做出遷校的築波的決定,受到文學院強烈反對 
1963年3月 - 提交新修改之《新日本史》教科書於文部省審,六處被判定不合格 
1968年6月 - 東京教育大學校園紛爭激化 
1969年2月 - 東京教育大學代校長以機動隊強行關閉校園 
1969年7、8月 - 受到右翼團體威脅 
1969年10月 - 校方阻止文學院復課
七十年代以後 
1970年8月 - 獲新聞工作者會議授予JCJ特別獎
1970年9月 - 東京教育大學評議會受到壓力,要求家永辭職,家永拒絕 
1977年4月 - 從東京教育大學退休,被授予名譽教授 
1984年3月 - 從中央大學退休 
1997年8月 - 「教科書審判」告一段落 
2000年 - 《家永三郎自傳》【中譯本】出版 
2002年11月29日晚 - 在東京的家中吃晚飯時心臟病突發,送院後不久逝世,享年89歲。次日,家永三郎的葬禮在只有家人的情況下低調地舉行。 
審定歷史教科書案(家永教科書裁判)
家永所編的高中教材《新日本史》,多次被日本文部省審定為「不合格」,要求他修改多處,特別是關於二戰期間日軍暴行的描述。終於,1965年,家永開始控告日本政府和文部省,訴訟長達32年,家永多次取得「部分勝訴」。該訴訟案件被稱為「家永教科書訴訟」,為日本憲法史上重要案例,也是金氏世界紀錄確認的史上耗時最久的民事訴訟。
關於【家永三郎自傳】
歷史學家家永三郎在50年代編著的教科書多次被判定不合格,有一次通過了,卻被要求作出300處修改。家永認為文部省的理由難以接受,而且審定教科書屬於違法行為,於是展開長達32年的訴訟,最後於1997年8月的終審判決取得“部分勝利”。這次勝利實在得來不易,事實上,日本會否對戰時罪行真誠懺悔,中國人尤其沒有把握,但家永三郎的高風亮節,卻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同。
這部自傳所以值得一讀,首先在於家永的故事和心路歷程非常動人。聽他淡淡地道出生命中的艱苦和反思,您不能不對他肅然起敬——那怕您是中國人,而他是日本人。
家永三郎的父親是一位軍人,但家永不好戰、不粗野,反而成為一位喜歡以詩明志的學者、史家。剛直不阿、並不盲目崇拜天皇的父親,還有幾位可敬的師長,乃至貧病交迫的童年,一同薰染、鍛煉出今日的家永三郎。此書另一難得之處,是家永的眼光超出民族主義。在漫長的抗爭中,他為人類追求的自由和正義而戰,恐怕多於為了鞭撻或扶助任何一個民族而戰。
戰敗後-二十年,日本曾萌發茁壯的民主及和平力量,這種傳統隨著一批知識份子去世日漸消逝。至今這種人、這種傳統已是碩果僅存。本書的出版為日本留下正義及進步的呼聲留下紀錄。
家永三郎-一位對日本文化、歷史、哲學、藝術、教育都有淵博研究的著名學者-所建立的一套家永史學系統,對日本學術及思想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誰想到得他是個畢生都要拖著羸弱病軀的書生,還不斷進出法庭挑戰本國文化和價值呢!
長於軍人家庭和接受傳統日本模式教育的家永三郎,對他的國家越是了解,越是愛恨交織-個人不能制止一場世紀不義之戰而深表疚悔之餘,決意以校園和法院為陣地,狠批日本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教育和司法制度,重整日本民族的價值觀。由此引發長達32年的教科書訴訟案,期間勝負起落,牽動日本一場空前規模的思想運動。
本書不但是家永三郎的個人自傳,也是他的思想史,更是一部日本近代史的縮影。本書中文版是專誠為中國人翻譯的,是作者在近90高齡之年的深切願望-讓中國的讀者,尤其年輕的一代,透過認識他的一生和他所處的世代,對為中日兩國的過去有更多的了解,有助開拓未來的新世界。
在過去長達2000年的歲月中,日本一直不斷地攝取、學習直接從中國本土或經由朝鮮半島傳來的中國文化。直到19世紀左右為止,中國始終比日本先進,走在日本的前面。從19世紀中葉開始,日本為輸入和吸收西洋文明而不遺餘力,中國則開始向日本派出留學生。
雖然日本始終熱心模仿、學習外國文化,但是經日本孕育、產出來的文化,無論是與中國還是與西洋都明顯不同——具有濃厚的日本色彩。關於其具體內容可參閱1992年由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的拙著《日本文化史》一書。
以下是該書的敘與跋:
我出生於20世紀初葉,成長於“大日本帝國”對外侵佔臺灣、朝鮮、樺太等地區,對內嚴厲限制本國人民權利的時代。儘管如此,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的幼年時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我得以在比較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接受了初等教育。然而不幸的是,作為一名研究者,我的學術研究生涯卻不得不始於1931年爆發的侵華戰爭時期。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和平得以恢復,其後社會仍繼續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況之中。戰爭末期及戰後初期,人們飢寒交迫精神頹廢。今天,僅從外觀上看,人們大幅度地獲得了精神自由。衣食住行方面,也享受著戰前根本無法相比的高水準生活。但是,若從“教科書審定”一事來看,我們難道從不覺察到自由並沒有得到完全的保障嗎?我每每懊悔,以個人的微薄之力,未能阻止這場不義莽撞的戰爭,也未能促使戰爭盡早結束,可以說,我對這場戰爭也負有一定的責任。為了不使自己再度懊悔,我遂以法庭為基本陣地,通過廣地泛地評論社會問題,來闡述和宣傳自己的信念。
鑑於日本年輕一代不了解近80年來日本動蕩險峻的社會現實,我遂於數年前撰寫了此書,沒有想到竟會有機會被譯為中文。我生來是蒲柳之質,諸病纏身,為宿疾所苦;加之險惡的社會環境,我的一生充滿了荊棘坎坷,毫無值得炫耀之處。我想,中國的年輕一代大約與日本的年輕人同樣,對我的生涯及其時代知之甚少吧。若蒙讀者不棄,賜讀拙著,則不勝榮幸。最後,謹對翻譯本書的石曉軍先生、劉燕小姐及田原先生表示衷心感謝。

1993年3月
1967年初版後記
1977年增補版前言
中文版序言——致中國讀者
第一章 我的家庭和幼年時代
第二章 我與大正“民主主義”時期的教育
第三章 對於歷史的憧憬——中學時代的回憶
第四章 思想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第五章 學生運動被鎮壓後的大學生活
第六章 始於“黑暗谷底時代”的研究生涯
第七章 戰爭結束時的心境
第八章 反動逆流的出現與我的社會認識的成長
第九章 “教科書訴訟”的背景
第十章 “教科書訴訟”與在東京教育大學的鬥爭
一九六七年初版後記
這本小書是應與我有多年合作關係的三省堂之約而寫的。三省堂準備推出一套有特色的叢書,約我無論如何也要寫其中一本。起初,我堅決地推辭掉了,但後來經不住出版社編輯的再三勸說,最終還是應承了下來,寫成了這部小冊子。
我的本職工作是從事研究和教學,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又提出了有關教科書審定的訴訟,這件訴訟案自然佔去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我來說,再要擠出時間執筆寫一本新書,幾乎沒有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議,可否以“教科書訴訟”發生以前我所走過的道路為題目,圍繞這個話題隨便談,然後再將我的談話記錄整理成書,這或許是個可行的辦法。我也覺得這是個好主意,於是便分數次口述了我這50年來的心路歷程,並請人將我的口述速記了下來。
可是速記記錄整理出來後,我發現其中很多地方都不像文章的體裁,必須全面改寫或增刪,結果所花的時間幾乎與重寫一遍一樣。
現在,當我重讀這本書的校樣時,的確感到很躊躇。像我這樣的人的自傳值得出版麼?事到如今,似乎已沒有打退堂鼓的餘地了。加之又一想,我的經歷和體驗儘管很膚淺,畢竟也還是一種個人經歷的歷史事實,這對於想了解半個世紀以來的歷史的人來說,或許有一些參考價值。尤其到了今天,開始活躍於社會各個領域的人,大都對戰前日本毫不知情,因而戰前一代人的經歷記錄,在形象具體地再現戰前日本的氣氛方面,也許對年輕人不無助益。考慮到這一點,雖然有些不自量,我還是決定冒昧地把這本書公之於世。
考慮到保護第三者個人隱私的問題,加之篇幅限制,不少事情我本來覺得應該寫出來,卻又不得不忍痛割愛,尤其是一些對我來說十分重要的事,如與許多優秀前輩、學友之間的關係等,在本書中幾乎都未能涉及到,這的確令人遺憾。儘管如此,能有機會就自己走過的路進行回憶,並以現在這樣的形式粗線條地勾畫出來,以對自己的前半生加以清算,這完全是三省堂出版部諸位先生努力的結果,是他們給了我這一機會。以上就是本書寫作的緣起和大概經過,謹以此代跋。
1967年盛夏
(本文彙整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