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桿之力量,表現於手腕、摜直手臂、所以支撐之肩頭、與使肩頭及手肘回正至發力點之筒轉,而筒轉又由足膝腿臀腰所觸發,故揮桿之起始應同時在於足、膝、腿、臀、與腹脇。

手腕釋放、手肘下落摜直同時為最後完成,下落摜直以回正之肩頭為活動支點,必以肩頭回正至初始瞄球位置之一瞬時,使即將摜直之手肘與即將完全釋放手腕所連結之球桿頭恰好方正交會觸碰至球為最適時間點,觀達士汀約翰遜全揮桿慢動作可證。然欲達成此一強大釋放力道,則須以正確之筒轉,使肩頭與手肘來到正確預備發力位置;肩頭同初始瞄球、而手肘為使摜直後桿頭運動軌跡不超過目標延伸線,即所謂之 "內側下桿" 路徑,且能方正擊中球之發力位置。如此球所承受之水平力量,應為最大。為成就上述肩頭與手肘之適切位置,筒轉之操作原理如下:

論筒轉以先,所謂 "肩愈快,手須更快",理如上述,合先敘明。最理想之筒轉,乃能使肩頭手肘以最快速度回正至下桿發力點謂之,其法萬千,因人體構而有異,然不外乎足、膝、腿、臀、腹脇之順序啟動,使筒形軀幹得以適切移轉是。然腰快則肩快?未必有正相關。因腰之作動,功能有二:一為帶動肩轉,此為一要;二為 "讓",即透過移轉使緊隨之手部下桿動作能得到其所需要之足夠空間,此為二。就二言,實因人體構造所限,不得不有此操作也。觀揮桿機器手臂可證,其機具自始未曾移轉半步,僅原地旋轉而已。何故?構造之便宜使然也。就帶動肩轉言,又何故未必有正相關?腰肩本兩部,分離各自主。若說有關連,腹脇為支柱。膝腿腰臀讓動助動,則腹脇縮伸、膝肘助之,從而牽動肩頭回轉正,肩頭又帶動手肘回轉正。然若腹脇於上桿時未轉緊,膝腿臀腰之轉動,則未必能使肩頭同步靈敏帶動,則待肩頭手肘回轉至初始瞄球位置之時機,難以一致,此為揮桿不穩定之主因之一;上桿時上半身緊張,因而使腹脇肌每次不能作相同之完全縮伸,肩頭回正速率每次不同,實乃造成此一現象之元兇也。此即為 "上鬆" 之理,上鬆,下方能 "真緊",真緊則腹脇縮伸一致,肩回亦一致,下桿時機亦一致也。此為筒轉之理。

所餘者,僅在於手肘摜直與手腕翻撇釋放之時機。筒轉既已論畢,則肩回隨之,待正則手肘亦至摜直之時機;筒大動、肩少動、肘少動、臂大伸、腕自伸,以上各動,妙在同時續進,難亦在此,更難者在於動幅各異、方向不一、且先後別次則果效逕庭。然原則應不脫離 "動者恆動、依次先後;強弱有分、勿擅勿勝" 而已:筒大動後使肩少動、肘少動,肩肘少動至方正瞬,臂腕大自伸而至中球。此時機也,勤習可得。綜上與其他因素知:桿頭速可遠、擊球準可遠、接觸面角度小則遠,此為遠距三要;力宣則速、正姿則準、長桿則低旋,三合則致遠極,而後可悟高爾夫球技藝優美輕巧、猛勁強遠最高境界之擊技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