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書法第一神碑《張猛龍碑》
2016-04-20 由 海航文化 發表于文化
《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無書寫者姓名,碑陽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陰刻立碑官吏名計十列。額正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評價其書「正法虬已開歐虞之門戶」,向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
《張猛龍碑》為北魏刻石精品,書法以方筆為主,兼施圓筆,結字中宮緊收,四面開張呈放射狀。線條變化多端似無規律可尋,書寫「從心所欲」但絕「不逾矩」。歷代名家對此碑可謂推崇備至!它之所以成為經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廟,所以知道此碑者眾;其次是典型,它的風格非常具有魏碑楷書的代表性,是魏楷體系中屬於中性風格類的作品;再是技巧規範且含量高。因此,人們把此碑奉為經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對魏楷相當讚賞,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韻輝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銅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細審這「十美」《張猛龍》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習魏楷,以《張猛龍》為范應該是最佳選擇之一(說之一的意思是還有許多可為范的魏楷,不宜一說習魏必是《張猛龍》,其實選擇的餘地是比較大的)。我們認為,其中更主要的根據是,它的方筆更具魏碑楷書典型的筆法特徵,同時,此碑的技巧含量豐富,風格特徵獨具,對學習魏楷是有利的。我們知道,魏楷典型的、標誌性的筆畫形態就是「方筆」。方筆的概念與圓筆對應,就是筆畫的造型見稜見角。通過多年學習魏楷的經驗、體會甚至是教訓告訴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方筆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門的。
我們經常看到,有許多朋友對《張猛龍》的筆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來具體的方筆用鋒技巧。比較典型的情況是,「用唐楷的筆法公式來解魏楷方筆這道題」。其結果是,寫的字不是《張猛龍》,而是「唐猛龍」,筆畫的造型總是脫不掉唐楷的痕跡,總感覺魏楷的味道不夠純正。由於類似這樣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脈的情況實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將對《張猛龍》的方筆筆法技巧問題進行專題的討論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筆畫:方筆的分析
我們把《張猛龍》典型的方筆進行常規的分類和篩選。並將以「點」的書寫來切入,進入微的解析與講解,同時,再由點逐漸延伸開來分析其它的筆畫的書寫。之所以由「點」開始,我們的思路和依據是:
a、點的方筆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筆畫都是點的延伸和演變(或是都與點有密切的關係)。
1、點
我們先看原碑典型方筆——點:
從以上原碑這幾個字之點可以看出,它的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這一筆的書寫如果以唐楷常規的「頓藏」筆法技巧,那麼它的運筆路線是這樣的情況:把這種運筆方法進行動作分解,它需要五個動作來完成。試想,僅僅一個點就要用五個動作,寫別的呢?寫一個特別繁複的字呢?這樣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問題的。往往我們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這樣的寫法,甚至,一些教科書都是這樣的講授。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樣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它畢竟寫出了「方筆」。可是,這樣的方法實在太繁瑣,太累人。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方法寫出的筆畫死板呆鈍,了無生氣。實際上,這樣的手法其實不是寫,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說,這絕不是上好的科學的方法。
用柔軟的毛筆書寫成三角形的點是比較困難的,經過多年我們對魏楷方筆技巧的猜解、探討和實踐,尋找到一種比較方便簡捷的應該是很科學的方法——切翻之法。我們的理念、理由和依據是:用最簡單、最輕鬆、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寫出最準確點畫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學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這樣的方法。A、正切點入筆露鋒,向右下側鋒直切,立刻向右上順時針翻鋒,然後出鋒。我們將這種順時針翻鋒的點稱之為「正切點」。請看詳細的解析:(泫字左下點放大圖)
B、反切點
入筆露鋒,向右下側鋒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時針翻鋒,然後出鋒。我們將這種逆時針翻鋒的點稱之為「反切點」。
不管各種各樣的點如何變化,翻鋒只有這順時、逆時的兩種,而切鋒的角度則要看點的走向。由於點的走向是非常多樣的,幾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們需要進行各種度點的切翻鋒訓練。以點來進行切翻筆法技巧的強化訓練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練習會使這種技巧得到充分的訓練。「一旦各種角度的點都能寫得出來寫得準確,可以說,就解決了魏楷方筆筆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說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門了。」
《張猛龍》的點變化是比較大的,無論怎樣變,大體不離這樣技巧的左右。其差異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則圓筆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則方筆的意味重。輕切則小,重切則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鋒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類圓筆造型的點,用筆的動作其實非常簡單,露鋒入筆一抹即可。需要強調的是,不同點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畫,這裡,一方面不要複雜化,越簡潔越好;另一方面,還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儘管有個別的點畫隱隱有些唐楷筆意的意味,但畢竟還不是唐楷。
2、橫
我們先來考察原碑中處於重要位置的橫的狀況:其中具有標準形狀的應該是「晉」字的兩個橫畫,尤其是中間的長橫,我們可以認定為「標準典型的魏楷之橫」。無論是什麼字體,它的每一個筆畫都是由「入、行、收」三個技巧動作來完成的(點,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筆法就須從這三個微觀環節著手。
我們專對此橫的用筆技巧作詳細的分析:魏楷的橫實際上是兩個點的連接,入筆是正切的點,收筆是反切的點,行筆環節是將兩點連接。這樣,我們對魏楷橫的三個用筆環節就非常清晰了。我們一直在強調魏楷筆法的「切」與「翻」。那麼,為什麼寫方筆必須要切鋒要翻鋒呢?其技巧的關鍵和要領是怎樣的呢?我們知道,切鋒都是以側鋒切筆的。用側鋒會給筆畫的刻畫帶來方便。切鋒的目的,是用筆尖刻畫三角形點左上的稜角,用筆肚(副毫)刻畫左下的稜角。
翻鋒的目的,是將側鋒轉換為中鋒,以使毛筆保持中鋒態運行。這是魏楷切翻技巧筆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側鋒切鋒刻畫稜角,並轉換為中鋒行筆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筆技巧關鍵的要領所在。如果這樣的技巧掌握嫻熟而準確,那麼,所有的方筆就都可以駕馭了。
橫的造型也是多變的,但萬變不離其中,也還是用筆的幅度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筆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儘管有些筆畫是圓筆,但不是唐楷之筆,它還是魏楷的意味,兩者是有區別的。如果細細觀察,其中的差異是清晰的。切翻筆法技巧解析到這裡,就基本把它的原理與要領說清楚了。我們就可以舉一反三來分析其它的筆畫了。
3、豎
先看原碑典型豎的形狀:實際上,這筆懸針也是點的延伸。切翻之後中鋒下行即是一豎。
4、撇
原碑中「撇」的情況:
撇仍然是點的延伸,其實撇與豎的寫法屬於一類,入筆一樣切翻,只是中鋒向左下運行。(示範省略,參見豎畫)
5、捺
捺筆同樣是與點有關係,不是在起筆處,而是在捺腳的部位。典型的方筆捺,需要用副毫來刻畫捺腳的造型,雖然有些難度,一旦明了點的變異概念,並駕馭得了點的變形技巧,寫主筆捺其實並不是分困難。當然,這一筆是由難度的,需要強化訓練。
6、鉤
鉤的部位是一個很清晰的三角點,只是角度和位置的不同而已。這一筆應該是魏楷筆法中最具難度的一筆,道理是,難在它都是處於筆畫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長筆畫,需要連續準確的運筆技巧才能完成(豎彎鉤一筆最難)。
它的難點是:側鋒轉中鋒,中鋒再轉側鋒,這樣用筆的轉換,並且,在轉換的最後還要刻畫關鍵的筆形。此外,再加上豎彎鉤一筆中還有運筆方向的問題,所以,是很不好駕馭的。其中,關鍵技巧是用副毫刻畫鉤腳的方筆,必須要反覆地揣摩和練習,甚至要以強攻的姿態專攻此筆。
'拋鉤' 應是最有魏楷筆形特點的一筆,也是筆法技巧最難的一筆了,同時它還是絕對的主筆,因此,必須掌握,並確保書寫的準確性與穩定性。另外,對鉤的各種各樣的變化更需悉心揣摩臨擬,要達到寫任何形狀的鉤都能信手才行。
豎鉤的寫法前一段與寫懸針是一樣的,只是寫道鉤的位置向左上翻鋒,如同寫點一樣,出鉤。這裡,由於是連續的用筆,前面的筆法準確與否是關鍵,如果不準確,筆的形態沒有調整到位,最後寫鉤是非常困難的。這一筆要求「入、行、收」三個用筆環節都必須準確到位,同時,動作還必須乾淨利索,否則,鉤的部位寫不出來。
其道理也同豎鉤一樣,連續的運筆,必須保持每一個環節都準確到位,才能寫得出來。由於斜向的行筆,角度也是需要把握準確的。出鉤的時候,筆是向左上翻鋒,一般情況下,初寫時比較彆扭,我們必須適應這樣的斜向翻鋒,否則,往往寫不準確。這一筆更需要反覆地強化訓練,一定要做到書寫的準確性和穩定性。
我們在以後深入的學習中,還會遇到鉤的各種各樣變化問題,這樣的鉤如果寫不準確熟練穩定的話,寫變化的鉤是比較困難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功夫專題攻克這一難點。
二、非典型性筆畫的分析
魏楷標誌性的方筆屬於共性特徵,絕大多數的北魏書法帶有這一特徵,所以,我們稱之為典型性與標誌性的筆法特徵。典型性的筆法特徵是構成魏碑楷書特殊風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魏楷體系中絕對完全的方筆與絕對完全的圓筆作品,所占的比例不是非常大的,絕大多數的作品都屬於「混合型」的,筆法形態是多樣化的。《張猛龍》就是這種「混合型」的代表性作品。假如我們一味地強化方筆,把其它造型的點畫都寫成稜角分明的話,就和《始平公造像》一類混淆了,《張猛龍》筆法的豐富性就給弱化了。更重要的是,單一的筆法會導致作品表現力的空泛,使技巧語言匱乏。因此,我們絕不能忽略所謂非典型性筆法的存在和作用,還需對非典型性的筆畫作細微的考察研究和臨擬訓練。(因篇幅所限此話題從略)
三、值得注意的傾向
《張猛龍》雖是經典,但我們還不能過於迷信,它所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我們看到,有不少學習此碑日久者,曾染有習性。特點是,筆畫一味右上斜,造成字形字勢的倚側。
(註:筆畫斜與字勢斜還不完全是一個概念,筆畫右上斜是楷書共性特徵,斜應該是有度的,我們不能過分誇大它,更不能一斜再斜,斜而無度。字形左低右高,聳肩低頭,重心失衡。字勢斜是一種中軸擺動的技巧,是左右都有擺動,如果只一味左擺則屬習性。習性,就是有模式有規律的不良的習慣性的手法。)
細細究察,原碑就有這類現象,且有些個別字斜勢嚴重,它應該是不可為法的東西。我們不能把它當作特點更不能當作優點,它應該屬於筆病。凡是染此病者,就是不知不覺,忽略了這一點。因為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們在這裡提出,以示注意。我們臨習此碑時須力避之,或者,可以進行必要的修正。在這一點上完全可以不必求「精準」了。
四、對於漫漶斑駁筆畫的解讀問題
由於此碑常年立於地表,剝蝕嚴重,尤其是碑的下部,十分嚴重,有的筆畫完全失形。這是學習碑刻普遍遇到的問題。一個比較合適的辦法是,以彼字解此字。
方法一,參考其它同一個字。例: 「將」字非常模糊,無法準確把握。以另一個清晰的「將」作為參照。
方法二,選擇有相同「零件」的字,移植活用。例:「鶴」字不清,細節無法臨擬。可以參考「帝」「勸」「鳨」來組配鶴字。
以上是對《張猛龍》最具特點的筆畫進行了分析,這些最具特點的筆畫實際也是魏碑楷書的最具特徵的筆畫。把這一關鍵的用筆技巧掌握了,才是臨習此碑的要點。
~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896bn2l.html,在此由衷感謝作者對於致力提倡書法的用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