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珊(Goshen)= 尼羅河女兒
1.埃及的一個地區,以色列人在此居住了215年(公元前1728-前1513)。(創45:10;47:27)雖然歌珊的具體地點仍不能確定,但看來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東部,即進入埃及的必經之地。以下記載可以證實這個說法:約瑟從埃及宮廷起行,上歌珊去迎接父親(從迦南遠道而來)。(創46:28,29)希臘語《七十子譯本》的譯法顯示,歌珊位於瓦迪圖米拉附近。
法老的牲畜在歌珊牧養,希伯來人的牛羊也在那裡牧放。(創47:1,4-6;50:8)聖經說歌珊是埃及「最好的地方」,這看來只是相對的說法,意思是對雅各全家來說,歌珊地已是最肥沃的牧場,很適合他們牧放牛羊。歌珊地可能就是「蘭塞地」。(創47:6,11)耶和華降災打擊埃及,但從第四場災殃起,歌珊地就被刻意分別出來,不受災殃影響。(出8:22;9:26)
2.猶大山區的一座城。(書15:20,48,51)有些學者把希伯崙西南約18公里(11英里)的扎希里耶暫定為這城的遺址。約書亞記10:41和11:16所提到的「歌珊全地」,看來是指歌珊城附近的地區,包括希伯崙和南地之間的山區。
歌散(Gozan)= 集中營
看來既是地名,又是河名。從列王紀下19:12和以賽亞書37:12看來,歌散的面積似乎比一座城還大,因為歌散的居民列在被亞述人所征服的「國族」之中。很多學者認為,歌散可能就是高贊尼蒂斯(托勒密提到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而高贊尼蒂斯又跟亞述文獻所提到的「古贊納」是同一個地方。這些學者的論斷看來是因為這幾個地名十分相似。人們一般認為,古代的古贊納跟現代的泰爾哈萊夫有關。泰爾哈萊夫位於哈布爾河上游,距離加利利海東北偏東約590公里(367英里)。
有些譯本把列王紀下17:6和18:11譯作「歌散的哈博河」(和合、呂譯)或「歌散區的哈博河」(現譯),而不是「歌散河邊的哈博」(新世)。這樣一來,經文中的「歌散」就是一個地名。但把經文譯作「歌散的哈博河邊」或「歌散區的哈博河」,跟歷代志上5:26就不一致了。這節經文把哈博放在哈臘和哈拉之間,並把哈拉而非哈博放在歌散之前。這表明,哈博跟「歌散河」(和合、呂譯)並不是同義詞。因此,人如果認為在聖經中,歌散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地名,就不得不否認歷代志上的記載了。然而,這三節經文的希伯來語原文是可以前後一貫地譯成「歌散河」的。因此,合理的看法是,亞述王把一些從北方以色列國擄去的人,安置在一條名為歌散的河附近。有人認為,「歌散河」可能就是現在伊朗西北部的克孜勒烏贊河。這條河流發源於烏爾米耶湖(位於古代米底亞人的地區)東南邊的山脈,下游稱為塞菲德河或白河,最後匯入裡海的西南部。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歌散是美索不達米亞的一條河。
哥舒 = 突厥王
指哥舒翰。哥舒,是以部落名稱作爲姓氏。哥舒翰,突厥族哥舒部人。原是身兼幾個節度使的名將王忠嗣的部下,公元 747 年(天寶六年),因爲王忠嗣被誣陷革職,玄宗命哥舒翰爲隴右節度使。隴右節度使的設置就是爲了防禦吐蕃的,治所在都州(今青海省樂都縣)。哥舒翰在對吐蕃的戰爭中,是有體現唐玄宗驕奢好戰的一面的。有的戰爭則是屬於抵禦吐蕃侵擾的。它起到了安定邊境,保護人民生活、生產的作用。由於哥舒翰多次擊退吐蕃侵擾,改變了邊境的局面,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因而,當時就有民謠說:'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吐蕃總殺卻,更築兩重壕'。這裏的《哥舒歌》,很可能是在這首民歌基礎上加工過的作品。《哥舒歌》從內容上看,是頌揚哥舒翰抵禦吐蕃侵擾、安定邊疆的;同時也通過這個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願望。
~ 以斯拉培訓網、古詩詞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