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草本皆名 ‘參’,但品種、藥性、對症各不同,可別亂吃亂補喔!茲列舉常見者十種:

一、人參:

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 (Panax ginseng C. A. Mey.) 的根。又名長白參、高麗參,日本產的則叫東洋參。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韓國。野生者名「(野)山參」栽培者稱「園參」;移栽到山林中具有野山参部分特徵的人参稱「移山參」。於秋季採挖。園參一般栽培 6~7 年後收穫。鮮參洗淨後乾燥者稱「生曬參」蒸製後乾燥者稱「紅參」水燙浸糖後乾燥者稱「糖參」或「白參」加工斷下的細根稱「參鬚」。山參經曬乾,稱「生曬山參」。切片或研粉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溫。歸心、肺、脾經。(此為本草綱目的說法;請注意:與本草備要及神農本草經就人參的性味記載有出入)

【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用於氣虛欲脫,脈微欲絕的重危證候,無論因於大失血、大吐瀉或久病、大病所致者,單用人參大量濃煎服,即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之效,如獨參湯。近年報道,獨參湯可用於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如兼見四肢逆冷,陽氣衰微者,可配附子以益氣回陽,即參附湯(現代製劑有參附注射液);若兼見汗多口渴,氣陰兩傷者,可配麥冬、五味子以益氣斂陰,即生脈散(現有生脈注射劑)。
用於肺氣虛弱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脈虛自汗等證。人參能補益肺氣,可配黃耆、五味子等同用;若喘促日久,肺腎兩虛者,常與胡桃肉、蛤蚧等補益肺腎藥同用,如人參胡桃湯、人參蛤蚧散。
用於脾氣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證。人參亦能補脾益氣,常配白朮、茯苓、甘草等益氣健脾藥同用,如四君子湯。
用於熱病氣津兩傷,身熱口渴及消渴等證,有益氣生津之效。治身熱汗多,口渴脈虛,常配石膏、知母等同用,如白虎加人參湯;治消渴證,可與天花粉、生地黃、黃耆等同用。
用於氣血虧虛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證,有補氣安神益智之效。可單用,亦可配伍生地、丹參、酸棗仁等養血安神藥同用,加天王補心丹。
此外,對血虛證、氣不攝血的出血證及陽萎證,能益氣生血,益氣攝血和益氣壯陽;對體虛外感或邪實正虛之證,可隨證配伍解表、攻裡藥,以扶正祛邪。

【注意禁忌】反藜蘆。畏五靈脂。不宜同時吃蘿蔔或喝茶,以免影響補力。

二、西洋參:

又名 粉光蔘、花旗蔘、巴蔘

【屬性】味苦、微甘,性涼。
【宜】陰虛體質
【忌】中陽不足或衰微,及胃濕濁者(易腹瀉者)忌用,此外使用時不可使用鐵器或火炒。西洋蔘在台灣俗稱巴蔘,主產於美國、加拿大等地,又因為美國威斯康辛州所出產的蔘質優量多,所以亦稱為花旗蔘。西洋蔘按生長的環境,又可分為為野生、半野生及人工栽植三種,其中的野生和半野生洋蔘均不多見,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大多為人工栽植的產品。

西洋蔘亦屬於五加科植物人蔘屬,因此其主要有效成份大致和人蔘相同,也就是西洋蔘亦含有豐富的人蔘皂鹼。目前已知西洋蔘至少含有十七種人蔘皂甘雖然其種類僅有人蔘的一半,不過它的總皂甘含量豐富,因此具有與人蔘不同的藥理,臨床上人蔘並無法取代。比方說,人蔘皂甘裡的人蔘二醇Rb1和人蔘三醇Rg1,是健腦益智效果最佳的物質,然前者以「鎮定」、後者則以「興奮」分別見長。而西洋蔘的人蔘二醇Rb1含量幾乎是人蔘的兩倍,但人蔘三醇Rg1的含量則不多。因此,同樣想增強腦功能,體質虛熱,情緒呈煩燥、緊張,並常失眠者,宜用西洋蔘;而若是體質偏寒,常常昏昏欲睡者,則宜用人蔘。

一般而言,新鮮或品質好的西洋蔘都略帶香氣,不會有受潮的黴味或泥土味。此外,好的西洋蔘,以條勻、色白、起粉、質硬、體輕、表面細紋橫密集且呈環狀,含口中能生津者為佳,選擇時還須注意質地,建議以「較堅硬」並「較老」者為優選。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蔘中,只有西洋蔘性涼,所以最適合「熱氣」- 也就是夏季時食用,同時亦較適合燥底、年青、煙酒過多的人。戴承杰含補充提到,由於西洋蔘能益氣降火、解酒清熱、提神健脾開胃,因此很適合工作太忙以致於睡眠不足的人使用(長期服用無妨)。同時,西洋蔘最好在空腹時服用,因為此時胃部的吸收力較好,更容易顯現效果

西洋蔘有那些營養價值?
含有多種粉光蔘皂甘、多醣、揮發油、多種氨基酸及10種以上的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其中鋅可以促進生長發育、防高血壓、抗衰老;鈣磷可預防軟骨症;銅鐵可預防貧血錳鍺鉬矽可防癌、抗癌。此外,粉光蔘所含的各種氨基酸,可增強身體的免疫機能、促進皮膚膠原細胞再生、幫助生長發育、抗衰老及預防肝病、耳疾、腸胃疾病、貧血、關節炎、婦女病、皮膚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產生。用於氣陰不足、體衰無力、口渴少津、胃火牙痛、肺虛咳嗽、抗疲勞作用等。

西洋蔘功效:
緩和血壓、增強免疫力、提升精神敏銳度及專注力、增強記憶力、解除疲勞

西洋蔘適合症狀:
氣管不好、容易生病感冒、精神壓力大、工作勞累、體弱無力、或中老年人

三、玄參:

又稱作元參、烏元參、黑玄參、黑參。本品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參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的根。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及陝西、福建等省,野生、家種均有。立冬前後採挖,反覆堆曬到內部色黑,曬乾、切片。生用。同屬植物北玄參 (S. buergeriana Miq.) 在湖北、內蒙古和東北、華北等部分地區,也作本品使用。

【性味歸經】苦、甘、鹹,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滋陰解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餘疾,補腎氣,令人明目。

【主治】

用於溫邪入營,內陷心包,溫毒發斑,津傷便秘。本品苦甘鹹寒而質潤,功能清熱涼血,養陰潤燥,瀉火解毒。治溫病熱入營分,身熱夜甚、心煩口渴、舌絳脈數,常配生地、麥冬同用,如清營湯;治溫病邪陷心包,神昏譫語,多與麥冬,連翹心等同用,如清宮湯;若溫熱病氣血兩燔,發斑發疹,常與石膏、知母同用如化斑湯。
用於咽喉腫痛,瘰癧痰核,癰腫瘡毒。本品鹹寒,有清熱涼血,解毒散結,利咽消腫之功。治外感瘟毒,熱毒壅盛之咽喉腫痛,大頭瘟疫,與薄荷、連翹、板藍根等同用,如普濟消毒飲;治陰虛火旺的咽喉腫痛,可與麥冬、桔梗、甘草同用,加玄麥甘桔湯;治痰火鬱結之瘰癧痰核,多與貝母、生牡蠣同用,如消瘰丸;用治瘡瘍腫毒,多配銀花、連翹、紫花地丁等同用;若配銀花、甘草、當歸,可治脫疽,加四妙勇安湯。
此外,本品配百合、地黃、川貝母等同用,治勞嗽咳血;配地骨皮、銀柴胡、丹皮等同用,治骨蒸勞熱;與麥冬,五味子、枸杞子等同用,還可治內熱消渴。皆取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集注】陳修園曰:元參所以治腹中諸疾者,以其啟腎氣上交於肺,得水天一氣,上下環轉之妙用也。張隱庵詮解甚妙,詳於丹參註中。
其云主產乳餘疾者,以產後脫血則陰衰,而火無所制;治之以寒涼既恐傷中,加以峻補又恐拒隔;惟元參清而帶微補,故為產後要藥。
令人目明者,黑水神光屬腎,補腎自能明目也。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注意禁忌】本品性寒而滯,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蘆。

四、苦參:

本品為豆科多年生落葉亞灌木植物苦參 (Sophora flavescen Ait.) 的根。我國各地均產。春秋兩季採收,切片,曬乾,生用。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主治】

用於濕熱瀉痢,黃疸尿赤。本品苦寒,功能清熱燥濕。用治濕熱蘊結腸胃,腹痛泄瀉,以及下痢膿血,可單用,也可與木香等同用;治濕熱便血、腸風下血、痔瘡出血,可與生地黃同用,如苦參地黃丸;治溫熱蘊蒸,黃疸尿赤,本品既可清熱燥濕,又可清熱利尿,導濕熱外出,常與梔子、龍膽草等同用,有良好的除濕熱退黃疸鬆弛作用。
用於帶下陰癢,濕疹疥癬,小便不利。本品清下焦濕熱,兼能通利小便,使濕熱從小便排出。又能殺蟲止癢。用治濕熱下注,帶下色黃,陰腫陰癢,以及濕疹,皮膚瘙癢,多與黃柏、蛇床子同用,內服外洗均可;治疥癬,可配枯礬、硫黃,製成軟膏,塗敷患處;治妊娠小便不利,與當歸、貝母同用,共奏養血利氣、清熱利尿之功,如當歸貝母苦參丸;治濕熱蘊結膀胱,小便不利,灼熱澀痛,可與蒲公英、石葦等藥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本品苦寒傷胃、傷陰,脾胃虛寒及陰虛津傷者忌用或慎用。反藜蘆。

五、沙參:

本品為繖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珊瑚菜 (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 的根。主產山東、河北、遼寧、江蘇等地。夏、秋兩季採挖,洗淨,置沸水中燙後,除去外皮,乾燥。或洗淨直接乾燥。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六、拳參:

本品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拳參的根莖。主產於東北、華北及山東、江蘇、湖北等地。春季發芽前或秋季地上部份枯萎時採挖,曬乾,除去鬚根,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苦、涼。歸肝、大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鎮肝熄風,涼血止痢。

【主治】

用於癰腫瘰癧,毒蛇咬傷。本品苦瀉涼清,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常用本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湯外洗,亦可配其它清熱解毒藥同用。
用於熱病抽搐及破傷風。本品苦涼入肝,鎮驚息風。多與鉤藤、全蝎、殭蠶、牛黃等配伍。
用於赤痢膿血,濕熱泄瀉。本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兼能澀腸止瀉。可單獨製成片劑使用,或配銀花炭、白頭翁及秦皮、黃芩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能利濕,也可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用法用量】3~12克。煎服。外用適量。

七、黨參:

本品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黨參 (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 Nannf.) 素花黨參 (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 var. modesta (Nannf.) L.T.Shen) 或川黨參 (Codonopsis tangshen Oliv.) 的乾燥根。主產於山西、陝西、甘肅、四川等省。因以山西上黨者最有名,故名黨參。秋季採挖,洗淨,曬乾。切厚片,生用。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經。

【功效】益氣,生津,養血。

【主治】

用於中氣不足的體虛倦怠,食少便溏等。能補中益氣。常配黃耆、白朮等同用。
用於肺氣虧虛的咳嗽氣促,語聲低弱等。能補益肺氣。可配伍黃芩、五味子等同用。
用於氣津兩傷的氣短口渴,及氣血雙虧的面色萎黃,頭暈心悸等。有益氣生津和益氣生血之效。可分別與麥冬、五味子等生津藥,或當歸、熟地黃等補血藥同用。此外,對氣虛外感及正虛邪實之證,亦可隨證配解表藥或攻裡藥同用,以扶正祛邪。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八、太子參:

太子參或孩兒參本是人參的別名,最初是將似人形的人參稱為「孩兒參」,如《本經逢原》、《本草綱目》等,清代開始,則將細枝人參稱作「太子參」或「孩兒參」,但當時已有藥商為利所驅,用當地所產石竹科植物太子參的根詐冒人參,以欺病者,而託言「太子參」。其後,由於該植物確具有部分類似人參的功效,遂逐漸擺脫偽品的地位,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新興中藥品種。

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 et Hoffm.的乾燥塊根。藥用太子參均為栽培品,主產於江蘇江寧、江浦、南京及福建、安徽、山東等省。

托名葉桂所撰的《本草再新》記載太子參的功效:「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其「消水腫、化痰」的功效明顯不同于五加科人參,而與石竹科太子參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及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相接近,因此,從功效來看,《本草再新》所謂的太子參亦有可能為石竹科植物。

九、丹參:

本品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根及根莖。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主產於江蘇、安徽、河北、四川等地。春、秋二季採挖,洗淨,曬乾。生用或酒炙用。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心、肝經。

【功效】活血調經,涼血消癰,安神。

【主治】

用於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本品功能活血化瘀,善調婦女經水,為婦科要藥。《婦人明理論》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可單味為末,酒調服;亦常配當歸、川芎、益母草等同用,以加強療效。現代臨床還常以本品為主,治子宮外孕:若急性期腹腔內大量出血者,配赤芍、桃仁;若慢性期腹腔內血液已凝成包塊者,更加三稜、莪朮。
用於血瘀之心胸、脘腹疼痛及癥瘕積聚,風濕痹痛等。本品為活血化瘀之要藥,廣泛用於各種瘀血證。治胸痹心痛,脘腹疼痛,常配檀香、砂仁等同用,如《醫學金針》丹參飲。臨床上治冠心病心絞痛,常配降香、川芎、紅花等同用,亦可單用,如以本品提取物製成的丹參舒冠片。治癥瘕積聚,常配三稜、莪朮以祛瘀消徵。治風濕痹痛,則配防風、秦艽等祛風濕藥同用。
用於瘡瘍癰腫。本品性寒涼血,又能活血,有清瘀熱以消癰腫之功。常配銀花、連翹等治熱解毒藥同用。
用於熱病煩躁昏迷及雜病心悸失眠等。本品能涼血安神,治熱病邪入心營,配生地、黃連、竹葉;治雜病血不養心,心火偏旺之心悸失眠,則配生地、酸棗仁、柏子仁等。
近代臨床還以本品治缺血性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防治支氣管哮喘、慢性肺心病等,均有一定療效。

【用法用量】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注意禁忌】反藜蘆。

十、林下參:

林下參,別稱籽海山參、籽參,其實就是人參中移山參再細分的態樣,栽種方法又再不同而已。藉由人工播種到喬、灌木、與雜草組成針闊葉混交的森林中,無人工干預,純自然生長。讓高中低三層樹種形成的自然屏障,既能遮擋強光,又能在散射光中進行光合作用。主要產地吉林省、遼寧省長白山山脈和黑龍江省。林下參也分為兩種,籽貨跟覓貨鑒於這兩種參有什麼區別,籽貨是人工上山撒籽,再無人工干預的情況下在野外自然生長。覓貨是野生栽子人為遷移到更適合生長的林地,再無人工干預在野外自然生長,15 年出貨,也可以更久。林下參的藥用價值可以媲美野山參。相對價格要比野山參低很多,哪是什麼物以稀為貴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人參種類別名 人參藥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自強街87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