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我兒子糾正:
他說之前有一位小學生寫網誌,曾發文討論中文應該使用 「樣態」 還是 「態樣」來指稱 「樣式、方式」。這小學生說當代使用辭彙 (字典義) 多屬 「態樣」,即 「種類」、「樣式」 之意。是沒說錯啦,但他幫我在此補充了一下:今查 「dictpedia」 字典百科中,目前也確實沒有「樣態」這個詞條的出現;然查《澳典》,可以看到古語有使用 '樣態' 的例子:
梅與雪爭姝。試問春風管得無。除卻個人多樣態,誰如。細把冰姿比玉膚。一曲倒金壺。既醉仍煩翠袖扶。同向凌風台上看,何如。且與薌林作畫圖。
~ 宋 • 向子諲《南鄉子 大雪韓叔夏坐中》
夢醒羅浮人去後。約略龐兒瘦。月下細端詳。尺幅真真,淡墨描初就。天寒合倩胎禽守。憐惜情都有。一樣態珊珊。鏡里嫦娥,廝並堪稱偶。
~ 清 • 鄧瑜《不負齋梅花盛開,與景姜分詠得憶梅、簪梅、梅影三題 其三 梅影》
再查小學生所說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司法院網站有云,「態樣」 為 「模式」、「組成」 之意,用英文說則是 「pattern」或 「mode, model」,應也可解為「樣式」。然亦有將其翻譯為「樣態」者,如論及該字最早源於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一書,為推動邏輯學從傳統形式邏輯走向現代辯證邏輯的過程中所提出的全新哲學範疇。有翻譯謂:在康德看來,「樣態」是對事物存在狀態的 「斷定」,用它來描述事物的屬性,包括可能與不可能、存在與不存在、必然與偶然等三組邏輯判斷。我們可以按照這三組邏輯判斷,來剖析新樣態這一概念...。所以樣態、態樣,在中文的語境裡,用意應同。
就日文言,「樣態」有二義,一屬日文文法用語,此略;二屬「方式」、「樣子」而言。而日文中之「態樣」,與「樣態」意思也是相仿、可謂義同,但用法上仍有些許差異:樣態多用於「靜態情況」,如「經濟蕭條の樣態」,而態樣則用於「動態情況」,如「行為態樣」。我猜中文的「態樣」 一詞,應該沿用自日文。
綜上,我變更見解後認為:
就中文言,樣態與態樣應該等義,現代用語與部分字典則無「樣態」 一詞,且專業中文 (法學、工學等) 多使用「態樣」,表示「模組、樣式」之意。須注意的是,這並不代表「樣態」為不正確之用法,因反例亦有所見。
最後,我兒子表示:小學生終究是小學生,論理仍然有欠周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