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這裡是我的日記本、剪貼簿、心情感想、專題探討;其中屬權管電資管理人之著作權者,皆為讀者全體所共有,歡迎複製、轉載、改作、編輯等分享與利用。

目前分類:宗規 (10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設置師資培育中心北部之大學列表 (學校 地址電話 培育類科):

國立臺北大學 237 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 151 號 02-86741111#66908 中等學校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20 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 59 號 02-22722181#2413 國民小學 中等學校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106 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 1 號 02-2771-2171 #4000、4002、4900 中等學校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專業課程修習注意事項
 
一、教育專業課程修業年限至少二年(即四個學期具實際修習教育專業課程事實,且不含寒暑修修業期程),另加半年之全時教育實習課程。修習本中心教育專業課程之非師資生,經甄試通過取得師資生資格,其教育學程修業年限自經甄試通過後起算應逾一年以上(即三個學期具實際修習教育專業課程事實,且不含寒暑修修業期程),另加半年全時之教育實習課程。

二、中等學校師資類科教育學程之教育專業課程應包括教育基礎課程、教育方法課程、教材教法及教學實習課程,其應修總數至少二十六學分,其中必修課程至少十四學分,其各領域課程科目之學分數依本校報教育部核定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學分數為準,必選修之修習規定如下: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唯識三量 
作者:淨常

在我國古書上,有這麼一段記載:從前有某甲這個人,以砍柴維生。一天上山砍柴,不小心把斧頭丟了,到處都找不到,其鄰居有一小孩,一看到某甲,就有些膽怯,畏畏縮縮,於是某甲就懷疑是這個小孩偷的。某甲既存有這樣的心理,所以一看這個小孩一舉一動都是小偷模樣,就是不看小孩時,某甲也一肚子是這小孩鬼鬼祟祟的影子!後來有一天,某甲又到山上去,竟然在山上找到了斧頭,一時心中迷惑解開,回來再看到那位怯怯生生的小孩,事情卻也奇怪,這小孩已不再是小偷的模樣了!這不是某甲心理在作怪嗎?外境不是隨著心理在轉變嗎?從這個故事顯示出: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像這種錯誤的認識,實在不勝枚舉。由於我們無始以來妄情執著的作祟,貪瞋痴等煩惱的驅使,經常使得我們是非不辨、善惡不分、邪正錯亂、黑白顛倒!致使我們糊裏糊塗的造了許多罪業,掉進痛苦的深淵,永遠不能自拔!因此,我們平素以心對境,在起心動念之際,應回光返照,詳予審察:我這一念心是正確的思慮呢?還是錯謬的認知呢?若是正確的心理,則可以讓它繼續發展,反之,錯謬的認知,則應立刻給予遏止。佛法要旨所謂「自淨其意」,即是從增益善良、正確的心理,撲滅罪惡、錯謬的心理做起。

唯識學對於我們心理活動的說明,十分詳盡。唯識學以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外境時,心理活動的相狀有三種差別,即所謂「三量」:現量、比量、非量。量,就是量度、計慮的意思。譬如:以尺量布,就可以計算出布的長短,此即稱之為「量」。同理,我們以心量境,即可分辨境的黑、白、斜、正等等,此亦稱之為「量」。茲簡介三量如下: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守孝不鋪張浪費、朱砂點洞簫化煞氣 
主要改作自【蘋果日報;黃敬涵 ╱ 台北報導】

死亡是人生必經的課題,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以隆重的喪禮送親人最後一程外,期間有許多風水禁忌需要注意,除期望讓逝者可以一路好走之外,也能尊重週邊其他親友。中國正統民俗風水教育協會全國總會理事長謝沅瑾指出,如家中有人過世,喪禮期間分階段有許多的民俗禁忌,需要注意:

1. 親人過世七天之內要在鄰居門口邊貼清淨符,做個記號,靈魂才不會跑錯別人家,另外一年內過世親屬房間須維持原樣,避免逝者心有罣礙,不願離開人世。此外,紅布袋裡裝粗鹽掛於陽台,有淨化磁場功能。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河南勒令教會刪除十誡其中一條“不可有別的神”
世界之聲香港特約記者 甄樹基 發表時間 03-01-2019

根據網媒“寒冬”報道,河南洛陽政府官員在去年一次宗教督導巡視中,下令當地教會將牆上寫着的十誡刪除其中一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早前曾報道新疆再教育營內部情況的海外獨立網媒“寒冬”,引述當地教徒報道,河南省洛寧縣東村教堂,被官員勒令要修改刻在牆壁板上的十誡的第一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節錄自 '報佛恩網':淨空老法師於公元兩千年七月一、二日,在馬來西亞.古晉室內體育館講述。後於兩千零二年十二月鑑定此講錄。

佛教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辦的。在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滅度六百年後,佛法由印度的高僧傳到中國,即為朝野所熱愛。早期的佛教是「佛陀教育」。唐朝以後,佛教分為「宗門」和「教下」。宗門專指禪宗,教下通指其他宗派。中國的大、小乘佛法總共有十個宗派。小乘有成實、俱舍兩宗,在唐末已衰微而不復見。大乘有天臺、華嚴、法相、三論、淨土、禪、密、律八宗。這是佛法本身的「宗」與「教」,與現前「宗教」的定義完全不同。宗門與教下是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差別,在於教下依據佛的經典。教下就像讀書,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由淺而深,循序漸進,慢慢地把自己的德行、智慧、境界提升。宗門則像天才班,不須依據經典,七、八歲就念研究所,不是普通人所能學習,要「上上根人」才有能力。宗門的特色是「悟後起修」,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才起修行。這是佛門中,宗、教概略的情形。釋迦牟尼佛是人修成的,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薩也是人,也不是神仙。「佛」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清楚這些名詞術語的定義。佛是古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智者、覺者」。換句話說,「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覺悟了,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這個人就稱之為佛。「菩薩」也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正在求覺悟者」。菩薩也有相當程度的智慧和覺悟,但還沒圓滿,若圓滿即稱為佛。把這些名詞搞清楚,我們才曉得:原來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都是佛教學位的名稱,就像學校的博士、碩士、學士等名稱。佛教的最高學位是佛,其次是菩薩,再其次是辟支佛,最低是阿羅漢,總共四個學位。《無量壽經》裡有一句話非常值得讚歎:一切皆成佛。這是什麼樣的心量?諸佛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都和他一樣,不能不如他。這「一切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這是佛教終極的目標。佛希望每個學生都拿到博士學位。佛與一切眾生平等,所謂:「生佛平等。」注意「生、佛」,不是「佛、生」,佛把眾生的地位抬上來了,眾生第一,佛在下面,眾生與佛平等。我們應當發奮努力,不辜負佛真誠的教誨與期望。世尊的教學超越國土、族群、宗教,有教無類。只要肯跟他學,世尊都熱情教導,從沒拒絕過一個求教者。《論語》記載:孔老夫子教學生,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老夫子就不教。換句話說,孔老夫子希望教學的對象聰明,一點就通,他才歡喜教,如果告訴你一個原則,你不能活用和貫通,夫子就會把你放在差一等的教學。佛不如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但當年如此,生生世世,什麼時候你發心學佛,佛就有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佛是什麼人,什麼身分,什麼地位?用現代話說,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會義務教育家」。我們做為佛的弟子,也必須肯定自己是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工作分兩類:一是講經教學的「弘法」工作,一是在世間推行佛陀教育的「護法」工作。護法好比學校的創辦人、董事、校長、行政人員,弘法好比學校的教員,每天給大眾授課。教、職員要辨別清楚,弘、護要密切合作,兩者缺一不可。古時的叢林寺院,都是佛教教學的場所,每天上課八小時,另外,有八小時的修行,將課堂裡所學的理論與方法,落實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佛法不尚空談,佛法重實質與效率。民國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做過一次震撼佛教界的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他舉出許多例子,證明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那佛教是什麼?佛教是「佛陀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佛教變成宗教,是在清朝中葉嘉慶以後。因為在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時代,佛法依舊是教育,可見得它變成宗教不過是最近兩百多年的事。今天,若說佛教不是宗教,就說不過去,因為佛教確實已變成了宗教。

現代的佛教總共有五種形式同時存在,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們辨別清楚。第一種、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是傳統的佛教,現已很少見。第二種、宗教的佛教。把釋迦牟尼佛與諸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已經捨棄教學。第三種、邪教的佛教。這是最近半個世紀才發生的,它的迷執很深,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傷害。第四種、哲學的佛教。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把佛經當作哲學來研究。可是,他們不能得到佛法「斷惡修善,破迷為悟,轉凡成聖」的真實利益。為什麼?方向錯了,所以達不到目標。我跟方東美老師學哲學時,他把佛經介紹給我,還告訴我:「佛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他以哲學的眼光看佛法,一生鑽研不懈。第五種、作秀的佛教。法師帶著一群弟子表演,唱歌跳舞,非常熱鬧,中間法師出來講幾句話,講十幾、二十分鐘,觀眾聽了也未必懂他在講甚麼。我們究竟學習哪一種佛教,自己要清楚:我們學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佛究竟教我們什麼,我們又跟他學什麼?我想每位同學都關心這問題。佛在一切經論中所說的,就是《般若經》上所謂的「諸法實相」。這四字淺言之,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可分成三大類。第一類、人與人關係的真相。我們的生活不能脫離人群,那人跟人關係的真相究竟是什麼。第二類、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真相。我們不能離開大地和物質環境而獨立生存,所以必須要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第三類、人與天地鬼神關係的真相。可能你會說:「你迷信,怎麼講起天地鬼神?」現代科學家肯定:空間是多維次的。不同空間的生物,就是佛經中常講的「十法界」,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天地鬼神」。我們不要被名詞術語蒙蔽了,必須要瞭解術語的真正含義,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這部經上也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十法界的依正莊嚴,起於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今天,科學家還沒研究出空間為何多維次,很可惜他們沒讀佛經,他們如果有緣讀佛經,我相信會比我們早開悟,他們很聰明。佛講,多維次的空間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所以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就突破了嗎?突破空間維次,佛家用「禪定」。禪定就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禪定真實的意思,是《楞嚴經》的一句話:「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心定就能轉境界,突破空間維次,擴大生活空間。隨著定功的淺深,突破的層次多少不一,到佛果位,層次全部都突破了,就能圓滿的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等覺菩薩還有一層沒有突破,所以瞭解還不究竟。這是從理上講,要深功夫才做得到。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緣起
楞嚴會前,阿難因一人赴遠乞食,來不及趕上波斯匿王供佛的地方,在舍衛城內獨自一家一家乞食。遇摩登伽女,看到他很歡喜 因為他們前世為夫妻,女求媽媽用幻術攝阿難入行房,阿難被毀壞守戒的身體。

釋迦牟尼佛離席返回祇樹給孤獨園,大放光明,宣說《楞嚴神咒》,並遣文殊師利菩薩持咒往護阿難,誦首楞嚴咒,把先梵天咒的威力消除掉,幻術遇楞嚴咒而解,阿難及摩登伽女同歸佛所。阿難殷勤啟請佛開示「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心得安止的妙法,因而促成楞嚴法會,日後結集為《楞嚴經》,卷七中並載咒文。

註疏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無量壽經》(梵語:Sukhāvatī-vyūhaḥ-sūtra,簡稱《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淨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淨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淨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中找到理論依據。經中介紹法藏比丘(無量壽佛)所發諸大願(依版本不同而數量不一,有二十四願、三十六願,最多為四十八願,詳見漢譯版本),以及彌陀淨土的樣貌。對於末法時代的凡俗眾生而言,此經最要緊的目的是促請眾生發往生大願,意即聞阿彌陀佛名號,至心信樂願生極樂世界,就算只有十念也能往生。十念只是比喻,意即容易之意,若時間不准許,就算只有一念也可,但若時間准許(離死期尚久),則多多益善。於《佛說阿彌陀經》有言,若有眾生能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於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 一心不亂直至臨終之時,阿彌陀佛必率眾菩薩現前,使該眾生能心不顛倒,而得受接引至極樂世界。

彭際清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以《華嚴經》末後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文,將本經與其他二經串聯在一起。

四十八願
以下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所列的四十八願。在此經第六品(「發大誓願第六」)中,於因地修行的法藏比丘對其老師世自在王如來報告他發的大願,未來將於果地修行證得佛果,依之建立彌陀淨土。其中以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為本願(根本大願),而在日本等地有本願念佛宗派的出現。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 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不簡機務。不假方便)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谿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覩。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親見廬山而已。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館藏地       總圖 & 綜圖
作者         郭承天
書名         國族神學的民主化 : 臺灣與中國大陸 / 郭承天著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七章 宗教與動作系統
一、上位概念:動作系統的位置
1. 感知、思維、情感的最終結 = 行動 (p.321)
2. 宗教感知、思維、情感下的行動: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apter 4
beyond things and persons: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he illusionistic world

1. there're not absolutely in our world two classes of entities beside things and persons, which can be acquired through psychological maturation and training: acculturation, the process of adopting the cultural traits or social patterns of another group. (p.57)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教心理學導讀報告 (圖騰與禁忌 文良文化譯本,北京,2004)

零、前言

Q 圖騰的神聖性來源為何?(前頁)
傳統的權威性、自然的不可知性、死亡與災禍的恐懼性、對庇蔭者的崇拜性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期中第二次報告

dharmakirti on punarbhava

1. introduction (p.1)

a. doctrines argument become more clearly defined as being challenged by opposing views and counterarguments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勝六莊嚴,或作二聖六莊嚴(藏文:རྒྱན་དྲུག་མཆོག་གཉིས།,藏語拼音:gyan-chug-qognyi),藏傳佛教術語,為八位著論或者著疏印度佛教論師。其著作均為藏傳佛教必讀的哲學名著,多被編入五部大論之中。

六莊嚴
分別為龍樹、聖天、無著和世親、陳那、法稱。
二聖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部大論,為五部在印度所造的大乘佛教的論典,所指的有二者,一為註解唯識經典的彌勒五論,另一是藏傳佛教佛學院僧人必讀的的五部大論《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論》、《阿毗達磨俱舍論》。

彌勒五論
依漢傳佛教,這五部論是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期佛教一般指從佛陀證道傳教或佛滅後開始,到根本分裂後部派佛教形成之前的歷史階段,此時的教義與釋迦牟尼原始的教義相去不遠,被認為是最初始的佛教核心教義。現存所有佛教典籍都是第三次結集之後記載下來的,因而初期佛教主要研究對象仍是部派佛教三藏。現代佛教研究學者,又將此時期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這幾個術語經常被混用,學者經常賦與它們不同的定義。在其之後,有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教術語,在佛教史中,是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與發展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被稱為根本分裂;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

所有部派共同傳說,各部派皆源自於釋迦牟尼的初期僧團。在各種文獻中,有最初分裂為兩大部,即上座部與大眾部,又有最初分成三眾或四眾,後來分裂為十八部、二十餘部的種種說法。在上座部與大眾部根本分裂之後,在其中因地域、教義看法等等不同因素,在其下又分裂出不同的僧團(又稱為「枝葉分裂」)。在根本分裂之後的時期,也被稱為部派佛教時期。部派分化的另一個標準,是以傳承的律藏來分別,傳統上有律分五部的說法。
佛教文獻中,有一些對各部派分化的歷史記載,由於各部派都想強調自己是嫡傳正脈,許多內容都可能是後世主觀臆想。進行歷史研究的資料來源絕大多數仍是佛教文獻,這些文獻的寫作時間與所記述事件相隔都很久遠,文獻在流傳過程中又經過不斷更改,存在很多相互矛盾、自相矛盾之處,現代學術研究也難以建立客觀、中立、純粹的早期佛教歷史。學者認為,部派分化可以分成四個時期:根本分裂後,僧團分成二部(上座部、大眾部)。在阿育王在位初期,分別說部已從上座部中分化出來,形成先上座部、分別說部、大眾部三個主要派系。稍後先上座部又分化為說一切有部與犢子部,形成四大部主流。最後,分化出十八部或二十餘部等不同的小派系。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unarbhava (def. by a glossary of buddhist terms)

Pāli term meaning ‘renewed becoming’ which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rebirth or continued existence from one life to another and is thus synonymous with saṃsāra. This process can only be ended by attaining nirvāṇa.

A living being is composed of five aggregates (skandha-s), namely,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These aggregates are always in a process of combining, dissolving and recombining. When a man dies these aggregates are dissolved. The upādāna and karma are two properties inherent in living beings. At death the five aggregates no longer exist in combination. But the upādāna, that is, clinging to existence continues to exist, and the karmic force remains undisturbed by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physical vehicle. A new existence is produced by upādāna. However, it is the karmic force that determines whether the being will be in the form of a human being, an animal, insect, God, Brahmā and likewise. 

There is no soul which passes from one life to another. Each life is the karmic effect of the previous life and the cause of the one that follows. The karma is the result of craving which is an outcome of ignorance. Due to unfulfilled craving man desires for life and is born again. The appearance of the psycho-physical phenomena is conditioned by causes prior to birth. 

文章標籤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本好書推薦

關於死後輪迴的辯證:http://ndpr.nd.edu/news/62746-the-myth-of-an-after...

韻文的辯證:http://ndpr.nd.edu/news/62892-the-philosophy-of-po...

斯賓諾沙的宗教觀:http://ndpr.nd.edu/news/62969-spinoza-s-critique-o...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錄自哲學學思錄 http://www.arts.cuhk.edu.hk/~kwaipiu
陳那論直接認知 劉桂標

第一節:現量的意義

上次說陳那把知識的起源根本區分為現量與比量兩種,現在,我們便深入探討其中一種──現量的特性。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