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這裡是我的日記本、剪貼簿、心情感想、專題探討;其中屬權管電資管理人之著作權者,皆為讀者全體所共有,歡迎複製、轉載、改作、編輯等分享與利用。

目前分類:宗規 (10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Oct 25 Sat 2014 16:11
  • 菩薩

南傳佛教認為,菩薩是在佛法失傳之後,在未來成佛、重新開啟正法之教的修行者,南傳經典提到的菩薩只有兩位,即成佛前的釋迦牟尼和未來佛彌勒菩薩。此外,上座部佛教所定義的菩薩也包括了一切發願在未來成為佛陀聖弟子的修行者,即聲聞菩薩。菩薩的主要修行內容就是十波羅密。

大乘佛教認為,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直到圓滿成佛,總共有五十二個階位,即菩薩五十二位。菩薩是佛的脅侍,每位佛有兩位等覺菩薩作為脅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兩位脅侍菩薩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現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脅侍為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娑婆三聖);華嚴世界釋迦牟尼佛的脅侍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華嚴三聖);東方琉璃光世界藥師佛的脅侍為日光普照菩薩和月光普照菩薩(東方三聖)。佛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迴中的眾生解脫於苦難、輪迴之中。

大乘佛教佛經稱某些菩薩在遠古已成佛,如觀世音菩薩過去佛號正法明如來,他們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形象,倒駕慈航重入世間教化救度。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禅门五家的形成

安史之乱打击了延续数百年之久的门阀士族经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动的历史时期。由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与土族制度的形成、儒家名教的衰落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现象密切联系的,所以士族经济的破坏,必然造成依附于这一经济基础的传统佛教势力的衰落,而只有与士族经济没有联系、或联系较少的个别宗派才有可能免遭厄运。
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又相继经历了唐武宗灭佛、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军阀割据等战乱。经过这些历史事变,基本上摧毁了北方佛教宗派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造成寺院被毁,僧尼逃亡,经籍散佚,戒律松驰的局面。唐武宗灭佛,可以看作慧能南宗禅走向繁荣、取得成功的转折。这是因为,安史之乱的中心和波及地区,主要是黄河流域,尤其是中原一带;会昌灭佛未曾予长江流域以及岭南地区的禅宗以重大影响;即使唐末五代的历次战乱,在南方所造成的破坏也相对比较轻微。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utline:

A. Chan Practice and Chan Literature (5 lectures)

B. (2 lectures) Buddhism, Chan and Death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藏傳佛教介紹

概要

藏傳佛教是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傳播於喜馬拉雅山區和中亞地區的佛教傳承之一。藏傳佛教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從世界上最完備的顯、密宗典籍到無數高僧大德的論述著作。歷史上,信仰藏傳佛教的主要是西藏人和蒙古人,但從本世紀開始,特別是自五十年代末大量西藏人被迫流亡世界各地以來,藏傳佛教也隨著傳入世界各地,並正成為一個跨越國家、民族的世界性宗教。藏傳佛教的價值正越來越獲得世人的重視和肯定。除了西方世界,藏傳佛教還在台灣和東南亞蓬勃發展。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差別

佛教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的進步,在佛教的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教派和宗派,它們共同構成了輝煌的佛教文化。接觸佛教,經常可以聽到或看到“大 乘 佛教”、“小乘佛教”這樣的名詞。那麼,究竟什麼叫大乘佛教、什麼叫小乘佛教?他們之間有些什麼區別呢?

所謂“乘”,是梵文 yana (音譯“衍那”)的意譯,有 “乘載” 或 “道路” 之意。指佛法可以運載眾生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意思,所以將佛法譬喻為乘。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小乘即狹小之車,指能運載二乘根機以達小果的教法,其教義主要以自求解脫為目標,故為自調自度 (即滅除煩惱,證果開悟) 的聲聞、緣覺之道,又作「聲聞乘」。相對而言,自利利他二者兼顧的菩薩道則稱為「大乘」。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代小乘佛教喊冤  陳義憲

只要對佛教略為深入研究的人都知道,佛教大略可以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在公元前三世紀,在阿育王統一印度後,曾派高僧將小乘佛教由海路傳入斯里蘭卡、泰國、緬甸、高綿等中南地區。也經由海路傳入中國(註一)。雖然傳入中國的時間不明確,但大略在第一世紀時應已傳入中國(註二)。大乘佛教原先流行的地區,是在印度、大略於第一世時由喀什米爾出發,經由中亞絲路傳入中國,於第四世紀時由中國傳入韓國,於第六世紀時,傳入日本(註三)。而現在大乘佛教流行的地區,小乘佛教幾乎沒有立錐的餘地;同樣地,小乘流行的地區,大乘也幾乎沒有立錐的餘地。因為這些大乘地區的佛教徒,都覺得自己是「心懷眾生」的大乘佛教徒,也覺得小乘佛教都是自私自利的人,覺得他們都是「只知自己死活,不顧別人生死」,而覺得自己像「開著大車,一路請人上車同往彼岸」的人。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章 中國禪學之由來

相傳中國禪學傳自菩提達磨,故認菩提達磨為中國禪宗之初 祖也;似乎達磨以前中國無傳禪學者之可言。然徵諸史冊,則有 未然。查中國禪學有立文宇教法禪與不立文字證法禪,有頓悟禪 與漸悟禪,有祖師禪,有如來禪等。達磨以前,宋齊梁間,即有 唱頓悟道生道猷及不立文字保誌傳翕等輩出。故達磨為中國禪宗 別傳之一系則可,為中國禪宗之先進則不可。良以中土禪宗先後 旨趣之大異也。然則中土先有何禪乎?為教法禪耶?抑為證法禪 耶?据諸史冊,尚有演進遺跡在焉。

菩提達磨以前傳中土禪宗者有三人焉;則安士高鳩摩羅什佛 陀跋陀羅是也。此三師均為翻譯家,安土高為佛教初期傳入最有 聲望之譯者,其關於禪學之譯籍,則有禪行法想經及禪定方便次 第法經等,其所譯禪籍多為小乘禪。而鳩摩羅什(以後簡稱羅什 )佛陀跋陀羅(譯為覺賢,故以後即簡稱覺賢)所譯之禪籍,若 禪秘要法經及坐禪三昧經等,多為大乘禪,蓋此二師專宏大乘之 故也。又自十誦律及僧祇律譯出,遂成為律宗重要之譯師,而有 關係之人物也。質言之,此三師所譯傳禪學之典籍,無論為大乘 禪或小乘禪,得綜合而言之,達磨以前之中國禪宗乃教法悟入禪 也。加之頓悟有道生等輩、故開關中土禪宗,其功不在達磨,而 在安土高羅什覺賢等之故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國號之由來及其變遷

土魯番卽古之高昌國,乃西域古國之一,卽今我國新疆省吐魯番 Turfan 東南三十五里哈喇和卓Karakhojo 地方。這是我國通往中央亞細亞北路東端,當東西交通之要衝。自漢至魏皆稱為車師前王國,或車師前部,其交河城,卽今雅爾廢城,其勢力達到吐魯番地方。並包括今 pidjan 之東部,四周圍皆有大山,地勢險要,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漢以來,卽為我國與北方民族爭奪之要衝,故車師前王國,實居於我國與匈奴之間,時而傾屬我國,時而叛向匈奴,以維其國脈。至西晉時,卒屬我國,划為高昌郡。五胡亂華,前涼(張氏),後涼(呂氏),北涼(沮渠氏)等據河西時,皆置太守統治之。北涼亡、北魏和平元年(西紀四五二——六五),蠕蠕民族興起,高昌首遭其侵略,在其勢力範圍內,遂以闞伯周為王,改高昌郡為高昌國。北史西域列傳第八十五:高昌,車師前王故地,漢前部之地。東西二百里,南北五拾里,四面大山多(中略)。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云高昌。亦云其地漢時有高昌疊,故以為國號,東去長安四千九百里,漢西域長史及戊曰校尉,並居於此。晉以其地為高昌郡,張軌、呂光,沮渠蒙遜,據河西,皆置太守統治之。去敦煌十三日路程,國有八城,皆有漢人,地多石磧,氣候溫暖,厥土良沃,穀麥一歲再熟,宜蠶,多五果,又漆饒。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其味甚佳,引水溉田,出亦鹽,其味極美。復有白鹽,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為枕,並以之貢我國。葡萄酒多,俗事天神兼信佛法。國中牧羊馬,居隱僻處,以避寇。若非貴人,則不知其處(中略)。太武帝時有闞爽者,自為高昌太守太延中,遣散騎侍郎王恩生等,使高昌,蠕蠕為執,真君中,爽為沮渠無諱所襲,無諱奪據之。無諱死,立弟安周代之,和平元年蠕蠕並其所,以闞伯周為高昌王,其稱王從此始云。

據此可知其當時國勢及其變遷。然至孝文帝太和五年(公元四八一),伯周後,其子義成立,歲餘為其兄首歸所殺,首歸又殺高車王阿伏至羅,敦煌人張孟明代立為王,復為國人所殺,而立馬儒,旋亦為民所殺。推左右長史麴嘉為國王,高昌國,至此,始漸趨獨立,時為北魏太和二十一年也。麴嘉大張國勢,其威令所及東北方高車,西方焉耆。唐書西域列傳第百六十四上:麴嘉經四年,唐武德初有麴文泰王聯通西突厥,阻止西域諸國入唐朝貢,更侵伊吾 Khami 及焉耆。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六四○)年,交河道大總管候君集,遂將軍數十萬以討高昌,文泰聞唐軍已至城下,悸駭之餘,不知所措,猝然病死。其子智威立,而與唐軍戰,復又大敗,遂降,候君集分兵,卒平定三州五縣二十二城。太宗改高昌為西州,設郡縣更置安西都護府,總轄西域諸國。封智威為左右衛將軍金城郡公。其弟智湛為右武中郎將天山郡公。高昌麴氏歷治九世一百三十四年而亡,時為唐貞觀十四年事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佛敎宗派之起源及其盛衰

佛敎傳入中國,相傳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蘭列子朱子行經錄,魏書什老誌等籍,到在周秦時代,佛敎即為中國所聞也。但室利防等十八人及霍去病,從匈奴得金人等事實,等為我國知有佛敎之蒿矢,故摩騰竺法蘭來華,為中國直接受印度佛敎之開始發生關係也。三國時先後有康僧會及曇摩訶羅三光等來華,為中國佛敎傳承戒律之第一人焉。象敎漸備,民莫能尚,先有五嶽十八山道之撕毀,後有佛敎優劣論出,起而與之為難。此為我民族迷信道敎之所致也。然佛敎眞理,又為僉認不可侮者,故理惑論出,(牟尼著)厄難遂平。迨晉時佛圖澄來華,翻譯經典與君主辦,佛敎漸昌,東晉以還,中國佛敎偉人疊起,若安道,惠遠,法顯,皆為我國當時有名的高僧,於佛敎史上皆揮有萬丈光芒,道安與習鑿齒辯,惠遠廬山之白蓮社,給與當時社會知識者莫大之感化焉。法顯橫過雪山而入葱嶺為國求法印度之第一人。中國大儒梁任公先生譬之為我國立溫斯敦也。法顯出發後中國佛敎史上樹成不朽之金字塔偉人鳩摩羅什來自龜玆,時丁姚秦弘始三年。僑居長安逍遙園從事翻譯,共譯出經論達三百餘卷,三百年來佛雖多偏重傳譯事,然從前所譯。多為小乘經典,惟羅什所譯多為大乘,故羅什為傳承大乘佛敎之先河,且為傳報報學入中國之第一人,故斯時佛敎有一界線曰南有道安惠遠淨土敎,北有羅什之三論成實學,此中國佛敎史上之所謂第一變也。

嗣後,南北朝時,求那跋摩及陳真諦相踵來華,從事譯經,隋煬帝皈依佛敎後即迎中興天台之智者大師,設千僧會,受菩薩戒,隋唐多出高僧,就中先有智者,後有嘉祥,嘉祥為三論學者,自其出後,歷史上成立新三論宗也。及至唐時杜顒道綽善道玄奘道宣等大德出佛敎漸趨佳期。在佛敎史上放千丈光芒有益於大敎者,惟我三藏奘師,奘師留學梵土十有九載,歸來譯出經典達一千三百三十餘卷,世以奘師為新譯之祖,稱以前為舊譯,其有窺基,普光,法寶,神泰等高足,各有著作,于唯識法相上最有貢獻此為中國佛敎史中所謂第三變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慧宗杲(公元1089年-1163年),俗姓奚,字曇晦,號妙喜,又號雲門,諡號普覺禪師。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南宋著名禪宗大師,為臨濟楊岐派第五代傳人,提倡看話禪。是南宋前期對金主戰派的代表人物。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04 Sat 2014 16:32

禪的意義
『禪』源出於梵語『禪那』一詞,亦有以音義合譯之為『禪定』。意譯為『思維修』,即運用思維進行的修持活動;或『靜慮』,即靜止身體,集中精神去思慮。從語意看來,『禪 』本來是一種修行方法。但禪宗卻將『禪』的意義擴大了。修習禪定的目的是求取覺悟。從因推果,當然可以肯定修禪可達致『悟』。但由果溯因,則引致『悟』的原因有很多。禪宗即將此一切引致 『悟』的方法皆納入『禪』的內容,都稱為『禪』。

禪宗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佛法八大宗派: (節錄自 <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佛教隨著大量經論傳來中國,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與我國民族文化相接觸,經過長時期的吸收和消化,獲得了創造性的發展。西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極盛時期,在這時期,思想理論有著新的發展,各個宗派先後興起,呈現百花爭豔的景象。

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法性宗,又名三論宗。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ummary of jonathan z. smith’s "religion, religions, religious"

210.14 c934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談《本生經》的集成 林崇安 (錄自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釋尊成佛後,先度化了憍陳如等五比丘以及耶舍等人,接著要求這些已經證得阿羅漢的弟子們散到印度各地去弘法。為了便於弘法,自然要將佛經分類編集,因而到了釋尊傳法的中期,佛經被歸類為九分教:1 契經,2 應頌,3 記說,4 諷誦,5 自說,6 本事,7 本生,8 方廣,9 希法。到了釋尊傳法的後期,累積了更多的經文,便分為十二分教,比九分教多出了 a 因緣、b 譬喻、c 論議三個分教。這些分教的具體內容和演變情形,經由比較南北傳佛教的資料後,我們可以對其動態的變化有進一步的瞭解。以下就談談其中的《本生經》的集成過程。
釋尊教化的中期,九分教中的「本生」,是以釋尊過去的本生為主題,內容包含《因緣譚》和《本生譚》。《因緣譚》的內容是,初為記述釋尊於四阿僧祗十萬劫的往昔,從燃燈佛處受記起,一直到投生兜率天,中為從兜率天歿而於菩提樹下成佛,後為轉法輪到給孤獨長者建立祇園精舍為止的因緣故事,共分成「遠因緣」、「不遠因緣」、「近因緣」三部分。《本生譚》則是記述佛陀和弟子之間相互關連的本生故事。《大毗婆沙論》說: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閱覽規則
中華民國45年7月25日 第82次行政會議通過
中華民國99年12月31日第90次圖書館委員會議修訂通過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教學方法論:
一、研究領域:
- 宗教哲學 (有神無神、神聖凡俗、今生來世)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教傳統廣義觀察:
* 宗教社會學的研究目的 3
* 倫理行為影響 5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 formulations avail themselves of the unitary and the holistic.
The theories of science of religion has been transformed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which enables the researchers to change the importance of systematic study of culture and religion to the attending to believers that are attached to it. Thus the researchers don't regard religions as a system, but a phenomenon, and they observe from the aspects of a believer or a practitioner how to realize a religion and avail oneself of it as well as to know how religion melts into their livings. The researchers therefore find out that religion is not a rigidly comparted or isolated field to be realized through some specific model or theory from which the believers could render to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招生名額:
12名 (一般生:11名;在職生:1名)
入學考試: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訊、孤獨、亮光 --- 人死前 1 秒 14 種感受
鉅亨網編輯 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2012年8月19日 下午3:25 
人在「死」前 1 秒會有什麼感覺?香港大公網報導,據曾經有過瀕臨死亡的人表示,截至目前所知,人在死前 1 秒大約有 14 種感受。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