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請說明皮亞傑(J.Piaget)的適應(adaptation)、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的概念,且針對三者間的關係加以探討。

【參考解題】

一、前言

皮亞傑(Piaget)是認知發展論的重要學者,他採用適應的歷程來解釋兒童內在心理歷程的改變,從而擴展個體的生活經驗與認知能力,適應(adaptation)、同化(assimilation)、調適(accommodation)及三者間的關係如下:

二、適應(adaptation)、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的概念

(一)適應(adaptation)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適應是一個具有預測和控制的不斷改變的歷程,也就是說,個體因為環境限制而不斷改變認知結構,其目的是讓個體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持續性保持平衡的歷程。也就是說,適應是當個體在短暫的失衡中,經由不斷的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讓個體重新達成短暫性平衡的歷程,當個體一次次經歷適應的歷程後,個體的智力、認知能力將會有顯著性的提昇。

(二)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係指個體以既有的基模或認知結構為基礎去吸收新經驗的歷程,也就是說,當個體面臨新的刺激時,只要略加調整既有的基模,便可以藉由該基模來解釋新的環境刺激與經驗。例如,當個體在學習騎機車時,只要將過去學騎腳踏車的既有基模小幅度的調整,如將過去藉由腳踩來前進的方式改為經由右手催油門提供前進的動力,從而學會騎機車,這便是一個同化的歷程。

(三)調適(accommodation)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調適意指個體遭逢新的情境與刺激時,當既有的認知結構無法有效因應環境要求時,個體改變既有認知結構或基模來符合環境要求,進而保持平衡。換句話說,當個體原有的基模在因應新刺激時,主動將既有的基模做大幅度的調整,甚至放棄舊基模、建立新基模,才能夠解釋新刺激。例如,一位從開放式教學的幼稚園畢業的小朋友,在進入小一就讀時,必須大幅調整既有基模以因應上課要專心、回家功課要按時完成的新環境刺激,更需建立沒有點心吃的新基模,才能因應環境的變化。

三、適應、同化、調適:三者間的關係

(一)適應的歷程包含不斷的同化與調適

當個體在因應環境的歷程中,經由不斷的「短暫失衡→適應→短暫平衡」循環來達到個體內在的平衡。適應是一個動態變動的歷程,而同化與調適便是裡面的元素。經歷一次次適應歷程後,個體會對於新的刺激會擁有預測及控制的能力。

(二)當面對新刺激時同化先於調適,也就是說,當個體面臨新的刺激或環境時,個體通常會優先採用「同化」的方式來因應新的刺激或環境,當同化的既有基模無法有效因應環境的需求時,個體便會藉由「調適」來大幅度調整既有基模或是更進而創造新基模來因應環境的需求。

~ 出自 94 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第二試試題‧高上高普特考解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