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16:10~14 = 太 28:17

10 他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
11 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卻是不信。
12 這事以後,門徒中間有兩個人往鄉下去。走路的時候,耶穌變了形像,向他們顯現
13 他們就去告訴其餘的門徒;其餘的門徒也是不信。
14 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

比較

1. 整個五節,馬太福音只用一句話描述,說明門徒見了耶穌就拜他,如此而已;馬可卻相當清楚的記載著當時較詳細的情況。主耶穌這次的顯現,變了形像,我認為可能是身軀之外、加上了耀眼的光茫、或是周圍被強大的能量場所壟罩,以致不能如同他們平日看見主那般的感受,所以沒能認出來。這可以說明為什麼那兩個門徒 (哪兩個似乎不可考了) 為什麼 '認不出來'、也說明了後來也有門徒認不出來的原因了。但到最後,即便主耶穌的樣子可能與還未復活前的樣子有別,但門徒肯定也不敢說什麼了,因為他們用過往經驗比對、用心感受、用靈體察,可以肯定眼前的這位就是他們的主,只是不知道主為何要改變形貌。這事只有在約翰福音才有提到:'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 (約 21:12)。

2. 主耶穌為什麼要責備門徒的不信呢?為什麼要 '改變形象顯現' 來考驗門徒呢?我認為主耶穌這麼做有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不要憑著外表或五官知覺去評斷 '相信',而要憑著我們的 '心'。我們當用 '心眼' 去 '看' 事情、去分辨是非對錯、要用神的話語與教導決定方向,而不要過於重視 '外形'、'儀式'、'節禮'、'習俗',只要憑著神的話與神的道、憑著聖靈的感動,便足以讓我們得知並分辨孰能信、孰不能信。尤其是當後來,那些沒有主耶穌在我們身旁的日子裡,培養這樣的 '心眼劍' 作為我們裝備,更是額外的重要;有了這把利刃,我們 '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 (林前 9:21)。於是,我們將無處不得宜、無處不自在,斷事自能靈活而允當、福音才能更快的被傳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自強之路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