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與伊斯蘭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三大派系,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共同信仰認為神創造了世界,並照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選擇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聖子耶穌道成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靈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生。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靈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使徒建立,之後耶穌的使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13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異化發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教宗為首的公教會(天主教)、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為首的正教會(東正教)。16世紀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馬丁·路德(路德派)、約翰·喀爾文(喀爾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中東,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西方國家自地理大發現以來對世界經濟及文化發展上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布範圍遍及全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2012年的研究估計全球約31.5%的人口信仰基督教,信徒人口逾21.7億人,為世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人數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各別信徒數目達2.4億與1.7億人,東歐國家主要信仰發源於東羅馬帝國傳統的東正教,然而現代土耳其已經伊斯蘭化,前蘇聯國家則因為共產主義影響東正教,至今尚在逐漸恢復。

信仰起源
基督信仰源自古猶太教對獨一真神的信仰,也承襲其歷史信仰背景,根據聖經記載,在創世之初,神創造了人,亞當(男人)和夏娃(女人)與神有親密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信仰的最高境界。亞當夏娃所犯的罪的根本就是不信神:神說「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但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人選擇了相信蛇,而不相信神,於是他們犯罪墮落了。後來的人常常悖逆神、忘記神,這個信仰就被遺忘、被扭曲。但神不放棄人,祂派自己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來,將信仰的真義完全彰顯出來。

教會建立
教會組織的建立是從耶穌基督降世為人、傳道、受死、復活之後開始的。按照聖經,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地區,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自稱神的兒子,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宣稱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以後,他被猶太祭司控告,被羅馬官府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世的目的,他的死為人的罪付上贖價。他死後第三日復活,顯現給祂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父神的右邊。耶穌告訴祂的門徒:祂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死人,信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不信的人將與神隔絕,永遠沉淪。

耶穌受難的時候,祂的門徒失去了信心,但耶穌復活以後,他們的信心被重新建立,開始真正理解耶穌所傳的福音。耶穌在升天以前,把傳福音的大使命交託給他們: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看哪,我天天與你們同在,直到世代的終結。」

這以後,門徒們開始聚集、傳道,這就是教會的開始。

早期教會
基督教誕生於公元1世紀的黎凡特地區,最初為猶太人的一個教派。除了受猶太教的影響外,還受到了瑣羅亞斯德教和諾斯底主義的影響。

聖經《使徒行傳》記載了初代教會到約公元60年的歷史,按照使徒行傳的記載,耶穌復活又升天以後,耶穌的門徒約有100人在耶路撒冷聚集,然後開始對周圍的人傳講耶穌是基督的福音,效果明顯:

於是領受他話的人,都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他們都專注於使徒的教導和彼此的團契,擘餅和祈禱。眾人都心存敬畏;使徒們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聚在一處,凡物公用,又賣了田產和家業,照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分給他們。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聖殿裏敬拜,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坦誠的心用飯,讚美神,得全體百姓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教會就這樣開始成長,但很快逼迫臨到他們,一位門徒司提反成了第一位殉道者,沒有經過任何審判被用石頭打死。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幾位使徒以外,眾人暫時逃離,這也使得福音開始傳向各地。逼迫基督徒的人中間有一位叫做掃羅,他是一位年輕有為的法利賽人,精通猶太律法,司提反殉道他就有參與,然後抓了很多人下監。他拿了大祭司的文書前去大馬士革,要逼迫那裡的教會,路上耶穌向他顯現,他便改信耶穌,並改名保羅,從此一生致力於將福音傳給外邦人(就是當時羅馬帝國境內的非猶太人),並寫了新約聖經27本書中的至少13本書,最後在羅馬殉道而死。基督教開始還被看作是猶太教的一部分或者一個分支,比如,保羅去一個地方傳教的時候,都去到猶太教的會堂。保羅傳道基督教,很多猶太人都不接納保羅,相比起傳統的猶太教,基督教不強調行律法,而強調耶穌救贖的恩典,後來二者漸漸分道揚鑣,被他們自己和別人都看作是兩個不再相同的信仰。「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的」(徒 11:26),這大概是公元43年的事情。基督教在外邦人中間(羅馬帝國境內)反而漸漸傳開了。以上是根據聖經的記載。

公元64年,羅馬城發生大火,一說是尼祿皇帝為了建新城而故意縱火燒掉舊城。尼祿皇帝將大火歸罪於基督徒,大大迫害基督徒。後面幾個世紀教會也遭遇多次大逼迫,許多基督徒被酷刑處決,如火刑燒死,在競技場中被野獸吃掉,釘十字架等等。十二位使徒(猶大背叛之後補選一位)中只有聖約翰壽終正寢,其餘的都殉道而死。基督徒學習耶穌的榜樣,並不反抗。在逼迫中,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卻越來越興旺,更成為軍人們的信仰。

後來君士坦丁大帝崇慕基督信仰,於公元313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了基督教徒的合法地位。君士坦丁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都到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引發了日後羅馬與拜占庭兩地教會對基督宗教領袖地位的爭執。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命教會召開尼西亞會議,駁斥了亞流派,確立了三位一體的教義。使徒們在世的時候所寫的福音書、書信被教會保存,到第二世紀末,已經形成《新約聖經》的基本形態,到公元393年的大公會議被正式定型。

這時期著名的基督徒,在使徒彼得、保羅、約翰之後,有特土良、坡旅甲等。

羅馬帝國國教
君士坦丁之後有一位羅馬皇帝尤利安被稱為叛教者,重新恢復羅馬宗教,但他執政時間不長,到了380年,狄奧多西皇帝公布了一道諭旨,基督宗教正式成為羅馬帝國國教。這道諭旨在米蘭諭旨的基礎上,指出基督教的信仰是值得全羅馬帝國人民、值得所有有思想的人、值得所有有智慧的人去接納的一個信仰。它雖然沒有明確的說,要定基督宗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但它作為皇帝的命令方式發布,結果帶來許多人不得不成為基督徒的氣氛。

羅馬帝國漸漸衰落,公元410年羅馬城被日耳曼人攻陷,476年最後一位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西羅馬帝國滅亡。有一種理論認為基督教為國教削弱了羅馬帝國的武力,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之一,可是同以基督宗教為國教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力量卻仍舊很可觀,直至1453年才滅亡。

這時期著名的基督徒有聖奧斯定,聖熱羅尼莫、聖巴特利爵等。

中世紀前期
中世紀前期包括從6世紀至10世紀,這段時間,特別是到9世紀初的歐洲被稱為黑暗時代。滅掉西羅馬帝國的外族,以日耳曼的一個分支法蘭克人為代表,建立了一系列的王國。這些外族在攻陷羅馬的過程中常常對基督徒禮待有加,他們自己在6-7世紀中間也漸漸歸信基督教。這些民族文化很低,甚至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可以稱為是蠻族。教士和修士讀書識字,成了黑暗時代中間文化的曙光。

教會中開始興起修道院,修道院在文化、農業、商業、慈善事業上面都起了重要作用。羅馬教會在眾教會中的領導地位越來越突出,與君士坦丁教會的矛盾也加深。基督教在耶穌活動中心的中東阿拉伯世界發展不大。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迅速擴張,伊斯蘭教成為阿拉伯國家的主流宗教。公元751年,法蘭克王國進入卡洛林王朝,勢力擴大,查理曼時代尤其強盛,公元800年,教宗良三世為查理曼加冕,顯示並進一步擴大了基督教的政治影響力。歐洲開始走出黑暗時代。

這時期的著名基督徒有教宗額我略一世等。

中世紀中葉
中世紀中期是11-13世紀,教會出現分裂。
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發生,不合的兩派分裂為公教(在中國稱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國稱東正教)。天主教以羅馬教廷為中心,教導權主要於教宗與大公會議;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教會最高權力屬於東羅馬帝國的皇帝。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維護基督教為口號,奪回被穆斯林占領的聖城耶路撒冷,展開了8次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經院哲學成為神學的主流,引入亞里斯多德的思想,非常地思辨和哲學化。修道院的學校演變成為大學,教堂採用哥德式建築,顯示了技術的發展。教會漸漸腐敗。

這時期的著名基督徒有聖多瑪斯·阿奎那、聖方濟各亞西西等。

中世紀晚期
贖罪券的發行日益盛行,成為後來宗教改革的導火索。

新教改革
1517年10月31日,奧斯定會的修士馬丁·路德張貼了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教會再次分裂。傳統派被稱為大公教會,中文又稱天主教,改革派被稱為新教,中文又稱基督教(狹義用法)。同時期的著名改革家還有喀爾文、慈運理等。他們強調因信稱義,強調聖經的權威,否認羅馬教會和教宗的權柄,他們的信仰要點可以用五個唯獨來概括,與羅馬天主教會產生極大的對立。英國出於政治的原因也脫離天主教控制,成立了英國國教會。信仰衝突席捲整個歐洲,加上其他的各種社會、經濟、政治的原因,神聖羅馬帝國瓦解,歐洲爆發許多的戰爭,包括三十年戰爭。天主教會內部也出現改良運動。新教內部後來出現很多不同的宗派,最主要的早期教派,有聖公宗(又稱英國國教)、歸正宗(喀爾文派)、信義宗(路德派)等。

啟蒙運動至今
隨著地理大發現以及西方帝國主義殖民擴張,基督教正式傳到了世界各地,並成為西方殖民地的主要宗教,當時更有國教地位。1583年利瑪竇將天主教傳入中國,1807年馬禮遜將基督新教傳入中國。

啟蒙運動開始了對神的理性質疑,基督教內部出現了自由派神學,與正統基督教神學傳承有出入。20世紀出現與傳統基督教形式不太同的靈恩運動稱之為靈恩派,重視方言、醫病、趕鬼等異能,反對教會有的傳統結構形式,也重視表現自己的屬靈經驗,例如不顧一切的去跳舞,及有現代先知講預言等事,在基督教圈中造成不少影響,特別是在中南美地區。不少傳統教會抵制靈恩運動,認為其背離神的道,更至有些傳統基督教人士認為是邪靈上身,但靈恩派一般都認為自己沒有靈恩派之分,而只是偏向受聖靈的充滿。

~ wik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