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重要人物

初期
彼得 = 耶穌基督十二門徒之一、早期教會核心人物
安得烈 = 耶穌基督第一個門徒、彼得的兄弟、東正教封為 '第一受召者'
公義者雅各 = 耶穌基督的弟弟、耶路撒冷教會第一任主教、早期基督教會重要人物
保羅 = 早期教會最具有影響力的傳教士之一,基督徒的第一代領導者之一,因為他首創向非猶太人轉播基督的福音,所以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在諸多參與基督教信仰傳播活動的使徒與傳教士之中,保羅通常被認為是在整個基督教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個人之一,並且是史上最偉大的宗教領導者之一。新約聖經諸書約有一半是由他所寫。他在整個羅馬帝國的早期基督教社群之中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自三十幾歲至五十幾歲,他在小亞細亞建立了好幾個教會,在歐洲建立了至少三個,包括哥林多教會。他一生中至少進行了三次漫長的宣教之旅,足跡遍至小亞細亞、希臘、義大利各地,在外邦人中建立了許多教會,影響深遠。
坡旅甲 = 公元 2 世紀時士每拿(今土耳其境內伊茲密爾)主教,是教會史上首先詳細記錄的殉道者,86 歲時殉道。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都尊其為聖人。史載坡旅甲係「約翰」的門徒。傳統上一般同意優西比烏的記載認為他繼承的是《約翰福音》作者傳福音者約翰的使徒統續。但也可能是約翰長老。在 10 歲以前已經信主,為使徒約翰三寵徒之一,曾與那些目睹耶穌的人交往,亦是由使徒按立他為監督。是經使徒親自帶領的最後一位信徒。坡旅甲是依格那丟的朋友,後為士每拿的主教,為人極為樸實、忠心。大半生忠心的服事主,直到 86 歲,於皮雅斯大帝治下殉道。有相當影響之著名的教父愛任紐受教於他。坡旅甲殉道後,教會將其事寫信告訴別的教會,其信的內容可參見(像一粒芥菜種──教會史略 穆格新著P13)。我們必須要再提的是,坡旅甲對信仰的堅持,巡撫給他機會要他背叛神,就可以釋放,但坡旅甲仍然堅持。最後他說:「你用那暫時焚燒能滅的火嚇我麼?你不知道將來審判的時候,有永不滅的火,燒那不信上帝的人麼,你為何還要遲延呢?只管為所欲為罷!」,於是將他燒死。據說,坡旅甲要求他們不要用釘子,只要將他綁在柱上,當火焰形成一個拱門,形狀像風帆一樣,他不曾被燒,在場的人也聞到沒藥或別的馨香氣味。最後,是叫掌刑的人用刀刺入他的身體,有大量的血湧出來,把火焰熄滅了。為了不讓基督徒收坡旅甲的屍體。百夫長把屍體放在火中焚燒。基督徒收集坡旅甲的的骨頭,視如精金珍寶,莊嚴的安葬了。有許多聖徒,跟著坡旅甲的後塵,堅定的走向見証復活主的道而不後悔,以致於帶來基督徒的復興。雖然坡旅甲一生在文學上,並沒有太多的創作,所寫的《腓立比教會書》共 14 章,大多是勸善、勉勵信徒,及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信仰。在神學上的主張,坡旅甲主要是繼承其師約翰,並重基督教的救恩論。約 150 年至 155 年間,坡旅甲去羅馬。他與羅馬的信徒在記念復活節的意見上有不同,坡旅甲認為應該在尼散月十四日逾越節後記念主受難並且復活。雖然意見不同,但可以從這看到坡旅甲的真實和認真的態度。起初教會承認舊約為聖經,福音書看作『聖經』最早約在 131 年的巴拿巴書的一段福音的話,在 110-117 年之間,坡旅甲引用一句保羅的話,稱為『聖經』,這是非常寶貴的。據愛任紐記載(V.xxxii),坡旅甲和帕皮亞都是「約翰」的門徒。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丟曾寫書信上給坡旅甲,也在《致以弗所人書》和《致馬尼西人書》中提到過坡旅甲。坡旅甲最知名的學生是愛任紐,愛任紐認為是坡旅甲將他與使徒傳統聯繫起來。
帕皮亞 = 約翰的門徒、坡旅甲的同工。他的著作有五冊,但都被引述在愛任紐與優西比烏的著作中。資料包括口述傳統、傳說的解說、福音資料,也提供《馬可福音》及《馬太福音》的起源洞見。在優西比烏的引述中提到帕皮亞說:「這位長老(約翰長老)常常這樣說:『馬可成為彼得的詮釋者,將他所記得的準確地寫下來,卻非按主所說所行之事的時序。因為他從未聽過主的聲音,也未曾追隨過祂,但後來,如我所說,他追隨了彼得。彼得是按需要而做教導,卻沒有按主的聖言的原有次序而加以整理,此馬可是按記憶將其逐點記下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因他是專注於一件事,無一遺漏的記下他所聽到的,且使所記的沒有虛謊之言。』」由此可見,帕皮亞的資料提供了《馬可福音》起源的記載。而帕皮亞也是早期提出千禧年觀點的人,認為基督復活後的一千年,基督國度將有形有體的建立在地上。
愛任紐 = 基督教會主教,早期基督教神學家。他的著作開啟了早期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並且被羅馬公教會和正教會敬奉為為聖人、教父。他是早期基督教的護教學家,據信是使徒約翰的弟子坡旅甲的門徒。愛任紐出生於公元 2 世紀初的小亞細亞希臘裔家庭。這也許是他一直追隨東正教派的原因。愛任紐最早將現今《聖經》正典中的四卷福音書列為神所啟示,反駁馬吉安刪改的《路加福音》是唯一正統福音書的立場。愛任紐出生於東方的小亞細亞(現今的土耳其),曾聽士每拿主教坡旅甲的教導,成為坡旅甲的門徒,他的生平中大部份是住在西方。身為長老,後來成為里昂的監督。在其教義中顯示出為真實的基督徒,思想接近約翰的教義,有時也會有重視感覺的觀念。愛任紐著作「反異端」一書特別批判神哲派主義的思想。西元 177 年皇帝奧利流對當時的基督徒展開逼迫,愛任紐逃過高盧反基督教的集體大屠殺,奉差到羅馬對抗當時傳至羅馬的異端活動。愛任紐一生為信仰堅持,希望能把亞細亞和西方神學傳統結合起來,是第一位身為主教的護教者,竭力與羅馬教會保持關係,在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之間傳講正確的救贖觀,也在孟他努主義的爭辯中努力協調,希望保持教會的合一;這種信仰中堅持的關懷在他的神學中不斷地反應出。使徒時代至二世紀中葉,以初期教會以為主的教義,到後來半個世紀中教義的規範的調整,舊約被視為神的啟示,在基督徒心目中使徒所見證的啟示被提昇為最高權威。其次看重聖經和教會的傳統,教會的傳統越來越受重視。此發展是大公主義和靈智教派、諾斯底派激烈爭執的下的產品。第二世紀中神哲主義興起,當時世人喜歡各種混合性的宗教,一般人也喜歡接納各種的宗教,因此第二世紀的神學思潮乃因應時代需求而產生,面對異教流行,哲學思想的影響及「神哲派思想」的盛行,基督徒雖佔小群卻顯出其獨特的地方,護教士們極力維護信仰及道德上的見證,成為相當突出的一群人,也因此吸引了許多人進入教會之中。神哲派思想主要是憑著人的知識,以人的方法將基督教放在普世宗教的地位上,也就是將屬世的智慧與知識加在救恩的福音之上。神哲派是最早出於人類自己思考的一種運動,基本的特質就是要尋求知識,也就是後來發展出所謂的「諾斯底運動」,而第二世紀中時期從護教學的教父時期很自然就轉入「反神哲主義」的教父時期。

教父時期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 = 革利免出生於西元第二世紀,位於地中海充滿古希臘哲學思想的雅典城,革利免從小研習於希臘哲學思想,耳濡目染伯拉圖與斯多亞主義的學派,這樣的環境造就了喜愛思考的意識,也因為有這樣的基礎,他在信仰基督之後將基督教信仰融合希臘哲學思想,也因為在亞歷山大不受到當時古大公教會對哲學的批判,所以哲學思想成為基督教的思想工具。200年為信仰被放逐到該撒利亞,215年殉道。俄立根的好友亞歷山大曾寫信給俄立根說到:「我們知道這些蒙福的先祖。他們在我們之前所走過的道路,也是我們所當走的。潘代諾是真正蒙福的人,是我的尊教。而聖潔仁慈的革利免,也是我的主、我的恩師。在所有蒙福的先祖當中,他們使我們更認識我們的主,那超越眾弟兄者。」革利免為基督教早期教父,亞歷山大學派的代表人物。為了跟同名的教宗克肋孟一世(即羅馬的革利免,Clemens Romanus)區分,而常被稱為亞歷山大城的革利免(古希臘語:Κλήμης ὁ Ἀλεξανδρεύς,Clement of Alexandria)。他曾基督宗教被廣泛尊奉為聖人,但在 1586 年,被羅馬天主教會教宗西斯都五世移除資格,天主教會已不再尊奉他。但東方正教、東儀天主教會與聖公宗仍然視他為聖人。亞歷山太學派:在亞歷山太的環境底下不受大公教會的逼迫,所以革利免的洛各思思想在此地相當的興盛,而代表人物就是亞歷山太的革利免,同時他又是教會長老,繼承了潘氏的聖道學校,所以成為當時基督教在教會與學術間的聯繫的重要人物。學術方面革利免可以稱為博學多聞的希臘哲學思想家,他用了正統基督教不敢用的哲學方式來解釋基督教信仰,他論到說基督是那智慧的來源,也就是人類一切的心智道德源頭,他說到:「我們的訓導者,乃是聖潔的上帝、耶穌、道,他是全人類的導師。」,是一切真正的源頭。因此他的思想遠遠超過游斯丁。希臘人開啟了哲學思想的大門而律法在希伯來人是重要的生活標準,因著這樣的文化背景而生活著,那麼這樣的思想可以說為要吸引人更認識基督。對革利免來說他的思想可以說是充滿著洛各思的知識,並不關心於基督在世所關心世人的一切。革利免把洛各思的神學發展得更加成熟,這種神學觀始於使徒約翰講論道的觀念,而革利免將基督教道的思想闡釋基督信仰。革利免認為聖經可能包含:歷史意義:就是把舊約聖經的故事,當作是歷史上的實際事件。教義意義:就是聖經中明顯的道德、宗教、和神學教訓。預言意義:包括預告性的預言和預表。哲學的意義:就是按照希臘斯多亞派 (Stoics) 所看的宇宙和精神的意義。奧秘意義:事件或人物所象徵的更深一層之道德的、靈性的、宗教的真理。
直到二世紀末,基督教會還未採納寓意解釋。潘代諾 Pantaenus (180年) 是亞歷山太派的教師,他是一位採納寓意解釋法的人,亞歷山太的革利免及俄利根,自然深受其寓意解經影響。在聖經的寓意解釋上,偏重把舊約當作各種神諭的神秘全集,所有的事都指向基督。
羅馬的革利免 = AD88、4 月 26 日-AD99、11 月 23 日年間任教宗,羅馬天主教的傳統認其為第四任教宗,也是基督教早期的使徒教父之一。
特土良 = 律師、基督教會主教,是早期基督教著名的神學家、哲學家、護教士。特土良,終身生活在迦太基,因理論貢獻被譽為拉丁教父和西方基督教神學鼻祖之一。特土良所使用的神學方法,主要以寫作思辯性的基督教神學與反對異端的著作為主。有人稱特土良是「希臘最後一位護教士」,亦有人說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特土良對於三位一體與基督的神人二性,這二個教義的闡明,為後來東方與西方兩個教會的正統教義奠定了基礎。因他首先發現理性有極限,人在衝破這個極限的時候,就應該有信仰做指南,發展人生的未來,他以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官之外,還有理性,在理性之上,還有信仰,人的感觀所不能達到的極限,由理性可以補足,在理性所不能達到的極限,便由信仰可以補足。當他在世上的年日,那些新約書信的原本仍然存在,他稱基督宗教的經典為《新約》。他的著作中曾引用《新約》一千八百多處,反對當時異端而有「護教學」的發展、並為教會的學說辯護,將自己的信仰用希臘哲學,羅馬雄辯的形式表現出來。
特土良是第一個發展「三位一體」論的護教家。但其論述與《尼西亞信經》確立的三位一體教義並不完全相同,其不同點可歸納為:
第一,特土良的三位一體論,為從屬論:三個位格中有等次之分;他強調父是全部的本質,而子只是本質的一部份。特土良並仍認同子是低於父的觀念。
第二,特土良採用了部份形態論的理論,強調神性中的三個位格只有一個本質,位格乃眾數,卻沒有本體之別。
第三,特土良的三位一體論被稱為「實用三一學」(economic Trinity),因為他整個理論都是放在創造與救贖的教義上,較多討論神的工作,極少討論神的本性。有學者認為這是他的神學的一個特色,也是拉丁世界那種務實及功能主義的思想模式,這個態度與伊斯蘭神學近似。
特土良在神學歷史上影響深遠,更有其重要性。他是第一位提出本質 (substance) 與位格 (person) 這個觀念的神學思想家,後來在《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制定形成時,就用到這些觀念。雖然有人認為特土良的神學沒有多少原創性,而他自己亦承認常借用早期護教士的思想,但他彙集資料的能力與別具一格的闡釋方法,不僅為我們保留了第二世紀非常有價值的神學遺產,亦為我們寫下許多第一手的教義,這些都說明他在教義史上所占的崇高地位是配得的。
居普良 = 迦太基教會主教,基督教會殉教聖人,是對基督教教會論影響深遠的拉丁教父。他的教會合一觀念是促成拉丁教會統一在羅馬主教之下的重要思想力量。他的名言:「不以(大公)教會為母的,就沒有上帝為父」和「在教會之外沒有救恩」,都極力強調大公教會在信仰上的必要性。但他所主張的體制卻又不是天主教的教宗制,而是主教聯盟,就是以各地主教組成的團契為全教會的最高領導中心。居普良為特土良的門生,且真是得了老師的真傳,終其一生都居住在迦太基中。由於居氏家境不錯,故可接受較高等的教育,甚至後來還成了修辭學的名師。在信基督教後才二、三年這麼短的時間裏就被推舉為迦太基主教,著實不易。他沒有特氏那樣的才華,但擅於待人接物及送往迎來,且都是出於主耶穌的愛所致,故相當合適牧養眾信徒。
俄利根 = 神學家、哲學家、希臘教父、亞歷山大學派代表人物、據早期教會歷史學家優西比烏(Eusebius)記載,俄利根依據馬太福音 19:12 而閹割了自己。許多著名歷史學家,比如Peter Brown和William Placher也認為Eusebius的記載難以駁倒。羅馬皇帝一心要制止基督教傳播開去。法令的矛頭不僅指向學生,也對準導師。基督教導師為了保全性命,無不逃離亞歷山大。非基督徒只好向年輕的俄利根尋求聖經指引。俄利根相信天主的旨意是要他講授教理,他欣然接受這個任務。俄利根有不少門生都以死殉教,有些還沒完成神學教育就捐棄生命了。門生出庭受審也好,身陷囹圄也好,行將處決也好,俄利根總是冒著生命危險,公開給他們打氣。公元 4 世紀的歷史家優西比烏報導,門生被押往刑場的時候,俄利根「勇敢無畏地向他們送飛吻致意」。
聖奧古斯丁 = 少年時的奧古斯丁才華洋溢,放蕩不羈。19 歲那年,奧古斯丁受西塞羅的《Hortensius》影響,引發他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心,旋即接受摩尼教善惡二元論的信仰。他早年信仰摩尼教。奧古斯丁 20 歲完成羅馬帝國規定的三級制教育學業,22 歲在迦太基教授雄辯術,26 歲寫了第一本論文「美與均衡」,29 歲與摩尼教祭司作神學思辨,發現這祭司只有口才,沒有學問,無法解答他的問題。後來受新柏拉圖主義鼻祖普羅提諾之影響而放棄摩尼教。30 歲那年,跟米蘭主教安波羅修學習天主教信仰與神學,並與同居十多年的情人分手,跟小他 18 歲的少女訂婚。在研究了各種宗教與哲學後有心信奉天主教。到了 32 歲,生命有了悔悟。33 歲受洗禮。在《懺悔錄》中,他描述他如何在內心掙扎到極點時,突然受到上帝的引導,克服了心中的猶豫而下定決心加入基督教,當時是公元 382 年。在奧古斯丁的生命中有兩位重要的人物,深深地影響他的生命。一位是為他流淚禱告達 31 年之久的母親莫妮卡,另一位是米蘭的主教安波羅修。他們將奧古斯丁引到基督的施恩座前,使他經歷到徹底的悔改。某一天,奧古斯丁在米蘭寓所的花園中散步,聖靈催逼他回頭。他的心靈呼喊著:「要等到何時呢?何不就在此刻,結束我污穢的過去?」這時他恰巧聽到鄰家兒童的讀書聲:「拿起來讀,拿起來讀。」於是他拿起身邊的新約,讀到羅馬書中的話:「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忌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自此以後他便歸向天主,並於次年受洗。34 歲回到非洲過修道生活。42 歲任北非希坡(Hippo)主教。75 歲離世。因對基督宗教有重要建樹,故被天主教會封為聖者,稱聖奧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聖經·舊約全書》的線性歷史觀對其影響頗大。他的神學成為後來基督宗教教義的基礎,影響整個東西方教會,尤其對西方教會最深。奧古斯丁任希波主教期間參與四場主要爭辯,分別是對摩尼教的善惡二元論,隨即展開護教;對多納徒派的聖禮觀,發展出因功生效的觀念;對伯拉糾的罪與救贖觀,發展出自由意志、原罪、救恩、預選、神的主權及不可抗拒的恩典等論說;對異教的指控,寫下《上帝之城》的巨著。奧古斯丁生平著作多達113 冊。其中以《懺悔錄》、《上帝之城》、《論三位一體》、《駁多納徒派》及《駁伯拉糾派》對基督教神學有極大的貢獻。《懺悔錄》被稱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自傳、
耶柔米 = 四位教會聖師之一。耶柔米是最有教養,最有學問古教父當中的一位,也可說是古代西方教會中最偉大的學者。耶柔米約於 340(也有書上寫342)年生在撻馬太的斯特利多(Strido),但是在羅馬成長和就學。約 360 年教宗利伯流為他受洗。父母都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耶柔米年青時有志於博覽宗教方面的書籍,並且遍遊天下各地的名勝。自 366-370 年間,走遍西方所有的城市之後,他又遍遊東方,當他到了安提阿市,在安提阿生了一場大病。有一天在異象中,覺得他到上了上帝的審判台前。當他稱自己為基督徒時,有一聲音說:「你說謊。你是西塞羅的信徒,而不是基督的追隨者 (Ciceronianus es, non Christianus),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於 373-379 年他就到曠野去專心研究神學及聖經。並且學習希伯來文,在離安提阿不遠之處修道。修道主義在西方仍有些人反對。雖然在第四世紀末有耶柔米、安波羅修和希波的奧古斯丁都提倡及傳講。當耶柔米傳講修道主義優點時,贊成的特別是在羅馬的高貴婦女為主。可是有些聖職階級的也有反對的。385 年,耶柔米永久地離開羅馬,至耶路撒冷各地朝聖、後定居伯利恆。後來他到了當年在羅馬受他感動的保拉在伯利恆建的男修道院當院長,一直到 420 年去世,享年約 80 歲。神學貢獻:耶柔米以研究聖經和註釋經文聞名。當他住在安提阿及伯利恆時,向猶太拉比學習希伯來文,因此他可算是拉丁教會中唯一懂得希伯來文的人。耶柔米非常博學多聞,可能是和他對古文學的研究和遊遍各城有關。因為對希伯來文有研究,所以在翻譯聖經這件事上,就可以完全展現他的才華。在 382 年後,他出任羅馬教宗達瑪穌的祕書。在羅馬這段期間教宗請他將聖經翻譯成拉丁文。雖然當時已有一部拉丁文譯文,但該部聖經相當的粗糙又錯誤繁多。他翻譯時先用舊約的希臘文譯本也就是七十士譯本和希臘文新約作基礎,再譯成拉丁文的詩篇、舊約及四福音書。但是後來他發現要將希伯來原文所蘊藏的寶庫,展現給拉丁文的讀者。所以他又以希伯來文舊約作基礎,重新翻譯,他辛勤工作二十三年(382年-405年)完成了拉丁文聖經修訂本《武加大譯本》,這也是拉丁文通俗譯本。這也是西方教會所認定核可的拉丁文譯本。並在 1546 年的「天特會議」重新受到肯定。直到今日該譯本仍為羅馬天主教會所重用。由此可見耶柔米對聖經、真理、學問追求的一絲不苟。布魯斯 德馬雷斯 特形容耶柔米是最有教養、最有學問的古教父之一,「這位伯利恆偉大隱士的才華不及奧古斯丁,品格上不及安波羅修,堅定意志力不如屈梭多模,但在學識和多才多藝上,上述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主要著作:耶柔米除了聖經的翻譯,並且寫了許多聖經的註解,在這方面耶柔米是非常有天份。他依賴許多猶太傳統,也大量引用早期教會權威的看法意見。他的註釋書的權威和俄利根及奧古斯丁並列。他又將希臘神學家的一些著作將他們翻成拉丁文,而且喜歡參與討論。 耶柔米的著作除了武加大譯本,及許多聖經註釋外,還有續編了優西比烏的歷代誌及編輯一部名人傳(De viris Inlustribus),以及說明獨身與修道生活的許多論文及書。約 15 世紀的荷蘭鹿特丹的伊拉斯姆,他編了耶柔米文集,這是一個傑出的成就,也可以看出耶柔米是非常多產且重要的神學家。耶柔米與安波羅修,相信聖靈不僅出於聖父,並且也出於聖子,所以是主張聖靈是出於聖父和聖子的 '二出處說',這種的觀念已加入在亞他拿修信經的當中。對於聖徒和殉道的膜拜,當時耶柔米、安波羅修和奧古斯丁都表示鼓勵。並且耶柔米曾說:「無論羔羊往那裡去,他們都跟著祂。假如羔羊是各處同時都在的,那麼,我們也得相信那些與羔羊同在的人各處同時都在。」並且他們在聖徒面前以點燈,表示對聖徒的尊敬。
安波羅修 = 四世紀拉丁教父、天主教四大聖師之一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 巴勒斯坦地區凱薩利亞教會主教、基督教史之父
教宗額我略一世 = 首位以 '一致歡呼' 方式獲選教宗者

中世紀
大阿爾伯特 = 天主教多明我會神父、德國中世紀最偉大神學家、神哲學家、首位主張 '神學與科學和平共存' 與 '將亞里斯多德學說和基督教思想結合'
托馬斯 阿奎那 = 歐洲中世紀經院派哲學家、神學家、自然神學最早提倡者之一、托瑪斯主義創立者 (該主義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天主教公認史上最偉大神學家
聖伯爾納鐸 = 天主教熙篤會隱修士、修道改革運動領袖、神祕主義之父

宗教改革以來
聖依納爵 羅耀拉 = 耶穌會創始人、主張 '在教會內進行改革'、與馬丁路德主張宗教改革持相反見解
揚 胡斯 = 捷克神學家、改革家、主張 '論事以聖經為唯一依歸'、後被天主教視為異端處以火刑燒死
馬丁 路德 = 神聖羅馬帝國司鐸、神學教授、德意志宗教改革運動暨全歐宗教改革運動倡導者、新教之父
加爾文 = 法國神學家、牧師、律師、改革宗 (歸正宗、加爾文教派) 創始者
慈運理 = 神學家、瑞士宗教改革運動領導者
約翰 衛斯理 = 神學家、英國國教 (聖公會) 神職人員、衛理宗創始者、促使英國福音派大復興
約翰 紐曼 樞機 = 聖公會牧師,1845 年皈依羅馬天主教,並領司鐸品,成為天主教神父、後來並擢升為樞機。學識淵博,擅討論理性、情感、想像力與信仰的關係,主張人的智力有極限、但仍勇敢為理智辯護。英國教會牛津運動的重要人物,氏對羅馬天主教的影響甚大,尤在第二次梵蒂岡會議深具影響力,所以又稱梵蒂岡第二次會議為紐曼大會
愛德華滋 = 美國最著名神學家、哲學家、美國大覺醒運動領導者
司布真 = 英國浸信會牧師、人稱 '清教徒的承繼者'
查爾斯 芬尼 = 牧師、社會改革者、現代復興之父
約翰 納爾遜 達秘 = 弟兄會領袖之一、時代論神學代表人物
班傑明 威爾斯 牛頓 = 英國佈道家、促使普利茅斯弟兄會一分為二領導人物
喬治 慕勒 = 英國弟兄會領袖、慈善家
約翰 貝勒特 = 愛爾蘭神學家、普利茅斯弟兄會早期重要人物
伊凡 羅伯斯 = 威爾斯大復興
賓路易師母 = 威爾斯大復興
巴辛 = 印度宣教
倪柝聲 = 召會

~ 整理自好多好多篇的 wik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