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的神明故事 燒王船 溫王爺傳奇
◎文/林寶貴 資料提供/東港東隆宮(改作)

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東港王船祭」盛會,目的為消災解厄。 

長達七天的王船祭,最早從清朝開始,祭典中的科儀都由溫王爺鎮守的東港東隆宮來主掌,包括在祭典中焚燒40公尺長的木造大王船,也是在東隆宮的王爺殿裡,花一年半的時間所打造完成。對東港人來說,這位鎮守的溫王爺就是地方上的守護神。緊接在王船祭之後,在農曆11月1日(今年適逢國曆12月16日)凌晨起,廟方也將展開盛大的古禮,來為溫王爺慶祝誕辰。

溫王爺文武兼具 曾為進士
相傳溫王爺姓溫,名鴻,字德修,自小生性聰穎、文武兼具。有一次與友人外出時,遇到當時微服出巡卻受困的皇帝李世民,溫鴻在不知其真正身分的狀況下捨身相救,讓李世民非常感動。李世民回宮後,即冊封溫鴻與當時一併救駕的另外35人為進士。

36位進士從此義結金蘭,一起為李世民效力。之後,在溫鴻的運籌帷幄與領軍之下,出剿叛軍並成功收服,也讓社稷從此國泰民安。為此,李世民特別冊封溫鴻為王爺,從此百姓便以「溫王爺」稱之。

成仙傳說 建廟祭祀
但是,36位進士卻在一次乘船出巡時,不幸遭遇海難,全部無一幸免。傳說發生海難的當時,有些生還的水手與侍從親眼看見海上呈現一片祥雲紫氣,且有仙樂飄蕩其間,大家都認為這是溫王爺等人升格為神的祥瑞之象

對於痛失英才的李世民而言,更是相信36位進士成仙的傳說,於是追封溫王爺為「代天巡狩」,下令百姓為其建廟祭祀,以讓祂永享人間香火。此外,李世民有感於愛將係因海難身亡,遂又下令建造「溫王船」,在內供奉溫王爺及其他35位進士的神位,於每次清醮後送入海中;王船上還寫著「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個字,就是昭告天下溫王船所到之處,官府跟百姓都要親自設祭奉迎,以慰溫王爺在天之靈,這就是溫王爺的由來。

庇佑先民 顯靈護航
至於溫王爺與東港的關係,要溯源到清初先民來台的歷史。許多漳、泉兩地渡海來台的先民,都深信溫王爺在海上會顯靈護航,所以定居東港後都會特別奉祭溫王爺。直到清康熙年間,民眾在東港海邊發現漂來神木,神木上刻有「溫」字,顯示溫王爺想在台灣定居,於是東港居民利用這些神木興建溫王爺廟,並名為「東隆宮」,即是今日東隆宮的前身。

據地方誌的記載,東隆宮建造之後,某天一位遠自泉州而來的道士路經東港,見到東隆宮裡供奉著溫王爺,便將傳統的科儀傳授給地方人士,表示一旦發生瘟疫,若任何方式都無法挽救時,便可操此科儀,祈求將瘟疫驅逐出境。流傳至今,這套請神驅瘟的傳統科儀,包括恭請溫王爺出巡遶境,以及象徵消災解厄的燒王船,便成為東港當地最盛大的宗教慶典活動

PS什麼是 ‘科儀’?

科儀,道教儀典、醮科的總稱。《說文》中,「科」有程、條、品等義。《說文》「程」有「法則」義。《玉篇》中,「科」亦有「程」解。故「科」即「程式」。後引申為品類、等級、法令和條例等。「科」也泛指行為、動作。明代徐渭 《南詞敘錄》載:相見作揖進拜舞蹈坐跪之類,身之所行,皆謂之科。儀,為典章制度的禮節程式、法式、儀式等,依不同法事定的不同形式。科儀即為按一定法事形式準則而做的「依科闡事」道場。「科儀」常與「齋醮」連用,稱齋醮科儀《洞玄靈寶道學科儀》所載內容,包括道士修道生活和建齋設醮的各種行為規則。宋代王契真和金允中編撰的兩部《上清靈寶大法》中,多以「科法」、「科式」、「科條」指稱「齋法」、「齋式」和齋儀規定,並且出現有「黃籙悉有科儀齋法,出於靈寶」之句。明代以後,科儀遵以儀式之義被廣泛使用,如清婁近垣《太極靈寶祭煉科儀》〈序〉稱:「至人垂憫,立法教人,施賑幽冥,相傳而弗替。」所以,科相當於法,設其法以傳後世。此後,科儀又被引申為法儀或威儀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