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球全揮桿概論
本講義為與林世榮博士之共筆,在此謹表達由衷的謝意。並感謝 神,因著 祂的恩典,使我稍能有所領略。
右打者,在握桿【握】已舒適正確的前提下,全揮桿宜具備以下十四式:

揮桿前:
第一式 建立個人預擊流程
建立良好的預擊流程,可幫助揮桿的穩定,降低誤擊。預擊流程為擊球前為使全身肌肉並心理狀態協調一致的準備動作,以不超過三項為原則,因人而異;例如:
1. 空揮,使放鬆肌群。
2. 對向,觀察地形與風向。
3. 就定位,搖擺桿頭及扭動身體,先以桿頭就球,再就各桿不同長度決定手與桿頭的相對位置【桿手】,使調整舒適。
4. 瞄球。
5. 心中揮桿重點提醒 [亦不超過三項為原則,因人而異,亦會隨個人當時揮桿品質而變;以世榮稍早 (2011/06/01) 為例:不要用力 + 左手打直 + 右腳右肩筒形下桿;以筆者稍早 (2012/01/13) 為例:下背挺 + 臂夾緊 + 上沿收 + 腕曲極 + 右跟啟 + 十字尋 + 頭球後 + 球前送,因時制宜八選三。稍後簡化為 (2012/09/15):左柔平推收緊小腹 + 肩擠推夾緊交予右腕旋托盤 + 上下 + 以左腿內側為軸心下桿、左臀轉蹬甩、曲腕輕握鬆雙臂 + 頭不動、伸送右手 + 收桿動作確實做完 六選一 (詳第七式全)。而目前 (2013/04/26):僅從一首詩中,選出當下比較容易忽略的三兩個字而已 (詳後)]。
6. 調整呼吸 (詳第八式)。
7. 上桿。
8. 下桿。
9. 收桿。
總前九步驟,於今可歸納為:
1. 空揮、2. 對向、3. 前傾 (雙臂伸直置胸前、以桿就球、調整軀幹與球距離)、4. 調整呼吸、5. 右腕上、轉蹬下 等五步驟。

瞄球時:
第二式 舒適正確的站姿
站姿有七要:
a. 下背打直【挺】(此為穩定軸心的關鍵因素),頭頸背為轉動軸心。下顎微揚,以不阻礙肩膀上桿為原則。
b. 雙手在靠近身體端的球旁側併足自由舞動搖擺球頭,以雙臂完全自然下垂、上下桿毫無阻礙為度;然後腰背打直、前傾至桿頭前伸至球的正後方為止【傾】,任何球桿都一樣。如此方能在下桿時使右肘自在無阻地甩動通過腰際,且較易方正擊中球心。
c. 膝微彎【膝】即可,重心平均分佈在雙腳內側,如此可增加上下桿的穩定性。
d. 左手自然下垂伸直,以符合【Y字型瞄球理論】(詳後敘),擊中球的一剎那時,左手握桿應是極輕;除此以外,雙手的握桿強度惟 「緊實」 兩字而已。右手上桿時較緊實亦無妨【握】,左手臂往內旋鎖【關】,使肘窩向內 (【三一釋放理論】之操作型定義之一),掌與小腹不過一至二拳距,因人而異;右肘曲,輕倚右脇側:在頭不動的前提下,先將右手沿目標線伸直於球前,此為雙臂前送釋放點;再沿目標線退縮至球後之原瞄球位置,即為右肘曲度之最適。【桿手】任何長度球桿都一樣。須在意想重心靜止於腳跟後為前提之下同時滿足 a-b-c-d 四重點。
e. 雙腳約略與肩寬【隙】,以 「隙」 字誌之者,望勿過寬,以方便重心轉移的完成,任何長度球桿都大致一樣。強打木桿時可稍寬吋許,因側移慣性加大之故。此乃通說,另說謂雙腳寬度取決於瞄球時桿面最適仰角之呈現。球位以七號鐵桿置雙足正中,其餘類推左右增減,並每枝球桿之球位以三分之一顆球位遞增減為原則;上述要件皆做到時,使鐵桿頭略後於手 (略增下押之力)、球道木桿頭齊於手 (方正釋放)、開球木桿頭略前於手 (略使揚擊) 之站位即為個人站姿寬度之最適。
f. 重心前傾至雙腳拇趾須稍稍使力抓地,以防身體過度前傾【爪】,並想像大腿處夾一排球;好處有三:一為使旋轉重心保持在軸心、筒型內側而不超出外側、二為避免上身因下桿前傾導致腳跟離地或外側下桿、三為瞄球時腳趾用力為下桿起始力量來源之最佳提示。
g.【三角形恆定理論】:此又分為大小兩種;「大三角形恆定」意謂:頭、雙腳拇指為大三角形之三個頂點,於瞄球至擊中球瞬間為止,始終恆定不動是謂。雙肩頭與雙手則形成 「小三角形」 (似不適合實際操作意想,故本文不採)。
h. 【Y字型瞄球理論】:瞄球時,無論持任何球桿,雙手永遠置於襠前正中或偏左【襠】,此位置乃擊中球時左手最低位置,亦是雙手自然伸直位置之 「前置位置」,而與雙手及桿頭依桿身長短共成Y、y、或反y等姿勢,餘詳 e。

上桿時:
第三式 左半身平順上桿
1. 左肩、左臀、左大腿、左膝 (左臂、雙腕,此二者最是被動【腕鬆】)、並左半身在右手稍稍平拖的幫助下【左右】、「由上往下」 旋緊,如此或可有效幫助上桿時下半身的柔軟被動,以方便被充分拉緊;即雖先是肩臀啟動、但隨後便連同右腕一體推、上拉、後拉用力旋緊,故感覺上是由上往下做最後的拉緊;下桿則恰好相反,必是 「上鬆下緊、由下往上的」 漸次釋放 (詳後敘:【竹蜻蜓理論】):即右肩臀擠刺 (或左腰臀轉回、左膝腿退收) 下桿。雙肩、雙臂、或左半身整體地、同步地、緩慢地、柔和地【柔】啟動上桿,先是右腕的向後平托推緊,最後是上半身牽動下左膝對右膝的包覆;如果柔軟度足夠,甚至僅靠雙肩及軀幹轉動,亦可將雙臂轉抬至上桿完成位置,此自然更佳。
注意!不要只用左肩上桿,而要用左半身 「一體」 上桿,然亦唯有左肩推盡,意想左肩推、轉;利用左肩將右臀推往後 (遵守上桿時由上往下轉緊的原則)【遇顎】、右肩同時後轉相助,雙臂方能獲致真放鬆;左足平蹬,方能促使髖關節轉幅更大。再者,左臂必須始終是輕鬆柔軟的,左上臂鉛垂 「平刮」 左上半身向右轉緊,使桿面盡可能朝著球後向上。或可加上收緊小腹、右手右腕略施力平拖往上往後、以脊柱為轉軸,將右手腕 (平拖後曲、勿向外順時針翻撇)、右手肘、右腋下與軀幹轉緊、夾緊、擠緊至極,此過程宜慢宜柔。
平順上桿時用力的部位與順序應是:左肩左臀平推、右手右肩右臀收拉至後中極緊、提 (詳後續),之後雙腕、雙臂、並整個左半身,都要放鬆、放軟、變得被動了,且要完全交由右肩右臀擠刺施力,作出頭定正軸迴旋,加上重心轉移,將雙臂甩出,形成充分的釋放。簡言之,站姿與上桿是全揮桿的基礎,也是良好釋放的關鍵。
2.【頸大肌與闊背肌群檢視法】
右手拖帶、緩慢上桿時,須確實體感右頸大肌伸展與闊背肌扇收縮、右臀後收、與左頸大肌收縮與闊背肌扇伸展;此一伸一縮,恰證明以脊柱為軸之中正筒形轉動,則頭部必無下沉。若不能確實體感右闊背肌扇收縮,則左闊背肌扇必無法確實伸展,此時頭部恐有向左下沉、且受左肩將球桿推上以惡化下沉之嫌;若右臀不能適時後收,上半身則有整體右移之情形矣。【看】【柔】
又所謂快慢乃因人而異,一般以能使左半身並腰臂等肌群充分伸展至轉緊軀幹與左腋自然靠緊為原則,右手中無二指稍可輔助左半身使桿頭往右鉛垂平拖【左右】【看】,亦可有效預防頭部下沉。左膝因上半身轉動側移被帶往右前側靠、或是朝向球位方向前伸,是被動的,僅具有限支撐功能;又因收緊小腹之故,更能體會左膝左腿往右側平推移並筒型旋轉之體感。
上桿至頂點時,左腳外側可能已略離地面,此亦因人而異。左膝主動前伸易導致上半身下沉傾斜,造成厚擊;建議意想左膝往右膝側靠,一可迫使右臀盡量後收,再則防止頭部在右移過程中下沉【腕鬆】【三線曳】;所謂:「上桿左鬆右拖,下桿左收右蹬。」 謂之。重心者,側移而非前傾下沉,但側移須以不過右腳內側為度,似將以右後腳跟支撐全身重量之感覺,並能使上桿至頂點時有一穩固支撐點;右後腳跟之意想,可幫助後來下桿的動作更容易進入【世榮軌跡】 (詳第七式)。何謂穩固?能稍微停頓以從容轉換成右半身施力下桿之程度者,方為完全。
至上桿頂點時,也就是說:雙肩雙臂上提至極致後,就必須是放鬆且柔軟的,將力量交予右肩右臀準備下桿。上桿頂點處,雙腕轉變為被動;右腕雖保持平曲之勢,但不代表雙腕必須為此僵硬【腕鬆】;意想右腕先後拉再平曲,如服務生平托托盤狀,右肩充分後展【後中】;因為意想 「右腕端著盤子」 能有效幫助雙手進入 「下桿準備位置」、一道 「狹縫」 的入口、甩刺的啟動點 (詳第七式);如此雙手方不能陡下;不能陡下就能讓腰先;腰一旦先才能使臂落肘靠;臂落肘要靠才能同步貼轉;轉動力矩於是乎大增也,擊球良率亦能大為提升。
再者,不論站寬如何,重心宜落於雙足內側;即 「上桿不越右足左、下桿不逾左足右」。
上桿為何要慢【柔】?慢則能鬆;俗云:「慢則頭定上軀鬆,鬆則能髖開,開而轉、轉而幅闊也。惟幅闊後而迴速。髖迴速,強遠之母也。」 誠為的論,惟此時須注意緩慢上桿時脊柱不自覺的彎曲與頭部的右移與下沉 (此為厚擊惡因之一,反向為薄擊)。
然如何防止緩慢上桿時脊柱不自覺的彎曲與頭部的右移與下沉?詳第四式【膝蓋包覆意想法】。
第四式 右手、右臀、與左膝、右膝的配合
1.【三線上桿法】:
上桿時,試想右手平拖左半身往右旋緊時,於左膝、左腰、並左肩好似各有一韌線【三線】繫於右手,同步地推動而後讓右手保持,上找固定不動之下顎,至上半身旋緊,且右腕呈托盤狀位於後中線位置為止。如此意想可有效使上半身及髖關節放鬆柔軟並被有效旋緊、左肩放鬆包繞轉軸、右肩展開【曳】,亦能方便右手輕鬆確實上至後中線 (即下桿起始點)。此為擊遠之充要條件。
此外,右膝盡可能內關,保持穩定。右臀確實後收勿右移【曳】;右臀若沒有確實後收、右膝沒有確實內關側靠,會造成轉軸右移,故右手下桿路徑外偏,導致外側下桿 (此為造成厚擊或薄擊之惡因之一)。絕不可使重心超過右後腳跟或右腿內側所保持穩固站姿之狀態,右肘右腋始終務保內收之勢。至此,第三、四式已使雙腋貼靠,但不是過分夾緊,惟至完成收桿前,都不宜過度自由。左腋貼靠的理由:幫助左手臂與手腕找到正確下桿路徑;右腋擠緊貼靠的理由:除同左腋外,尚有幫助右腕托曲與右肘下指之效。
右膝關固、右臀後收為確保軀幹及雙肩呈固定傾角並筒形旋轉的重要指標之一。
2.【膝蓋包覆法】:
此法為預防頭部下沉而以下半身膝蓋動作確保上桿時整體平移之操作方法。謂意想左膝蓋於上桿過程中平碰右膝蓋左側,然右膝因右臀收而略退吋餘,故有 「包覆」 之意想。上桿意想左膝包右膝,緊接著便是下桿,亦是下盤的首先作動,較方便以意統整全揮桿 (上桿先左肩推、左膝包右膝、下桿右膝右臀啟動擠刺、右肘下落抵腰窩靠甩,詳後),則為此法之另一優點也。
第五式 左半身往右力量的傳遞
1. 左臂自然打直,用力的部分一開始是左膝、左腰與些許的左肩,平推橫移至約四分之一上桿後,便完全交予右手繼續旋緊後拉上拉;左臂與左腕被動放鬆放柔,至身軀旋緊為止。左腕須保持柔軟,左肘或可稍稍微彎;為何左臂要盡量打直?因能將左半身之推力徹底傳送至雙腕、不因彎曲的左肘而遭抵消,始能增加上桿幅度至最大之故。總之雙手、雙臂、並髖關節要以 「自然柔軟且輕鬆」 【柔】為絕對奉行原則;上桿過半後,全是由雙肩以及右手負責全身的拉緊。左半身推送桿頭至無法再沿目標線保持直線之後【看】,下接 2.。
2. 桿頭被左半身推往右側,至桿身與目標線平行時,重心開始漸漸右移至右後腳跟或右腿內側時,便須將上桿之使力工作交予右腕保持【左右】,直至左肩推、轉 (切勿只推不轉!) 至徹底包繞軸心轉盡、找至觸碰下巴、將右臀後推【遇顎】、以及背部完全面對目標為止。此時頭萬勿下沉 (此為造成厚擊之惡因之一,反向為薄擊),上背打直;在脊柱角度絕對保持的前提下,使上桿圓弧達到最大。桿身與目標線平行後,右臂被迫彎曲、右肘尖指向正下方,左腕沿姆指側被拉緊,右腕朝手背方向主動曲緊後便不再放鬆。
上桿完成時全身感到緊繃的地方,自下至上,應只有五處:右腿內側、後收的右臀、下背肌、腋下 (雙肩)、頸大肌、以及右腕;簡言之,雙臂理論上始終是輕韌的。(但礙於用力的不正確,大部分初學者以為之 「自然扭轉」 多半因太過於注重左臂的筆直而造成左臂、左腕、與左手指掌的緊繃,而導致右腕亦因此僵硬、下半身下桿時雙臂受到下半身連帶牽動而提早下拉,造成球頭過早觸地而厚擊,且揮桿軌跡無法內側順下,因此降低了觸球品質與桿頭速度,故自然失去了距離)【腕鬆】;退一步言,或因柔軟度不足,須要較多右手後拉力而導致右臂較緊張,但至少左半身及左臂仍應有大部之放鬆。此甚重要,務必勤練以能做到。
右腕往上往後帶動左臂及目前已轉為被動之左半身 (左臂絕對是柔韌的) 【柔】,在髖關節放鬆的前提下,拉緊全身的扭轉直到上桿至頂點時,此時重心已漸移至右後腳跟之正上方或右腿內側。右臀及右腕主動上桿之後半作動,至此完畢。
左半放柔、並轉交右腕與右半側下桿 【提】。這是上下桿之際看似稍有停頓的原因。更簡言之,上桿完成時全身感到緊繃的地方,應只有三處:扭緊的腰臀、雙肩、與右腕;但請注意,雙肩的擠緊是被動的,上桿時桿頭因右腕向上向後之所必然造成之結果。右腕曲緊後【後中】,略感保持之力即可,切勿過度用力繃緊,而造成雙臂不必要的使力與僵硬。
或可用一法檢視上桿是否已至極點:
3.【餘光檢視法】:
左眼餘光是否可窺見球頭?等到瞥見球頭墜下並停頓時【提】,才是正要下桿的開始。
4. 【二點上桿法】:
僅意想左肩、左臀兩點平推身軀是謂。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