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桿時:
第六式 軀幹筒形一體下桿
一提之後而下,力自腿起,腿從地發,第一動作可以為右膝、右臀、右腿筒轉帶動或與右肩同步啟動【提擠】【腰】、右肩右臀、並下半身以左後腳跟並以上之左腿內側為轉動軸心並往軸心擠刺【踩】。腰臀整體地往左後腳跟筒型回抽、左膝退收、右大腳趾側蹬 (或右腳跟軸轉,詳後,此可協助腰臀並右肩迴轉【腰】) 啟動下杆,萬勿急切;穩定地以左腿內側【踩】為轉動軸心轉動,雙臂此時完全被動,詳第七式。
Jack Nicklaus 氏以重心轉移至左腳右前側為全揮桿下桿的啟始動作,緊接以左膝臀與右腳左前側啟動下半身的扭轉;前傾而雙腳弓扣、雙腿夾關轉動、並試想以右腳跟碰左腿右側中線,以左腿內側為軸心 (因為重心移至左腳右側之故) 之筒形恆定旋轉、內側下桿、右踝翻動軌跡最後務須保持在鉛錘法線平面上、為正確下桿以及正確釋放之最佳佐證。此即為 「左腳跟軸轉」 的概念,右腳跟自上桿至擊中球止皆不應離開地面。至於為何要以左腿內側為下桿轉動軸心?促進重心轉移也,詳後敘。
以上概念又稱 【竹蜻蜓理論】;試觀察竹蜻蜓的動力來源可知:必是根軸部轉 (力的來源)、上葉輕 (以軸帶輪,費力省時、外圈切線末速度大),下搓慢力 (腳部啟動) 而上旋快韌 (手與球桿)。故上半身的僵硬或由是起始發力,為破壞釋放順序的惡因之一)。
腰臀迴轉啟動之際,右膝勿想往前轉動 (重心要往左後腳跟移【踩】)、脊柱萬勿側斜【定】、左膝務必用力支撐重心且確實後收【踩】,並且注意右肩莫下沉或轉動遲延【定】 (此為造成厚擊之惡因之一,反向為薄擊) 而導致上半身成歪斜狀態擊球 (筒形轉動、並非下沉),導致左肩上抬而破壞整體正確釋放路線;曲右腕,使雙掌不過左腋與地面形成之平面。(見第七式) 此時重心置中,或略為偏右。
腰臀轉動須徹底,自始至終須紮實完成。中間可同時以右腳適度施力幫助該動作徹底完成之【腰】。
【絕對正軸運轉理論】下桿時,恆定的軸脊是經濟筒形旋轉的依據,而筒形旋轉與放鬆柔軟的雙臂是增加揮桿速度的來源,軸脊偏移,剃頭厚擊,接踵而至;思考波浪鼓或竹蜻蜓的作動原理便知,這也是穩定揮桿的要素之一。
第七式 雙臂與雙腕正確的甩動路徑
雙臂於下桿時,無他,乃在雙手密實的握桿、由肩腰臀啟動為前提之下,被動的、放鬆的、下落的 (但真實感覺卻很像是稍慢於腰臀的主動平靠、再被動揮甩)、右手觀照左手切轉下落擺盪路徑為前提下所翻甩的、往前送出的、和往前丟出的動作而已。在學習第七式之前,須先通曉熟練以下數點基本理論與方法;理論者,原理也,可體悟融會之;方法者,操作也,可習練熟稔之。欲成必先忘,欲忘必先熟:
1.【三一恆定理論】:
十字釋放理論謂:「雙大臂『輕貼』並『微夾』於胸『前』,雙肩肌肉務要放鬆;如此,雙肩在輕鬆柔軟的狀態下轉動,後右肘則更能自然下落並下收至右腰間、髖關節作動方能寬大、右腕下桿釋放之正確路線方能確保、方向更能穩定、球距則更強遠。」 所言確然,但如何有效於下桿之際確保此夾實之動作,實仰賴平日基本動作之確實。對於一般初學者與進階球友而言,並非易事;下桿之際雙肩及雙臂常因用力而導致上半身僵硬、左臂往外而非往下、外側下桿、右肘過早伸直、以及右腕過早釋放之弊。故雙臂輕貼微夾胸上之概念,實為根本實踐第七式之充要。 若未能先體會此理論或揮桿整體之 「八要」 (詳口訣 3.),第七式不過具文耳。
於是而有此理論之誕生,益處有三:(1) 其理更為簡樸,以十字釋放為其上位概念、(2) 其法扼要,八要垂手可得、(3) 揮桿更形輕鬆,甩動半徑更形加大,且轉動慣量所需極小。又名【胸線合一理論】,即為左、右腋與三焦輕貼黏合為一線謂之,為下桿一貫動作之基要。
2.【後中線檢視法】:
下桿之際,右腕右肘應被動落下於右腳跟之後,如此方能使雙手抵達正確十字釋放點,並能做到完全轉動。故右腕上桿停止位置應在右臀之後。此為初步釋放之要。
其實亦可以理解為左半身充分柔軟上桿後,右臂右肘的理想靜止位置。【後中】
3.【十字釋放理論】:
雙大臂夾實,因雙肩轉動及右肘下指並下收至右腰間能確實貫徹,右腕下桿釋放之正確路線方能確保。雙腋及雙大臂務要貼靠胸前。右腳跟啟動下桿後,雙肩平轉、左臂將會被動呈鉛垂下切;但右肘下落是因右大臂被動下甩、右腕於腰臀啟動一開始即以曲盡狀態往下落、右手拇食兩指將球桿輕敏握實,如 「不由自主往下」 扯拉風箏線一般,試圖釋放於雙腕靜止瞄球時之位置點之故 (直球球路),筆者稱此路徑為 「釋放路徑」。
右腕保持曲腕,略施力不使打直,接著遵循上述釋放路徑往左腳左緣略前方下轉甩,右腕如同轉動房間門的喇叭鎖一般。 右腕不要主動翻、只要在曲腕保持下,手指鬆但實,意想右手食指始終環扣觸壓繞滾握把,彷如右尾三指若不握住握把,食指第二關節將繞滾握把般【滾】。球頭甩下所產生的強大向心力,自然會將右腕翻正覆蓋左腕,這是強力釋放祕訣之所在。切記:往左腳下!其交點即為釋放點(直球球路)。如此方能營造恰時的手腕翻動力矩。雙腕絕不是往球的方向前進,而是沿著肚皮、不超過雙腳尖、順勢切腹掃去。此宜切記。
揮桿至底點時,右腕會因強大之離心力,自然打直,這就是釋放的成就點。
雙肩平轉、右肩莫積極前突、莫下沉,腰臀帶動右肩、右肘及右大臂朝向目標線被推送回轉;右肩切勿停頓遲延。 左臂下擺保持貼胸、左手背垂直目標線、右肘下落。此時頭頸務要保持穩定不動,切莫往左往上抬頭。
同時腰持續轉動、右腳跟往左腳跟靠、然後才是右腕循內側回正至原瞄球位置, 其回正速度為決定桿頭速度之必要條件之一、接著是右手繼續沿目標線送桿、和收桿。
切勿讓右腕成為下桿的第一作動者 (此為造成厚擊之惡因之一),重心轉移 (詳第十式)【踩】才是,已在右側之左臀及左肩 (右半身亦可) 緊接在後轉回【腰】。惟須注意腰臀雖先但速度相對較慢,右腕雖後速度卻快,而形成所謂:「內徑等外徑現象」 是謂。
重心轉移【踩】與腰臀轉回【腰】之動作,須練至完全獨立,以不會牽動身體軸心與上緊至頂點之雙臂為止,則【定】自然易成。
雙臂是鞭,左腕要鬆要柔,輕鬆順暢下放至底點,等待桿頭超過雙手而被甩出;至於下桿時左臂、左腕、左手要有多放鬆、要多麼讓右手?
有個描述堪為最佳之寫照:「根本沒有雙臂,只剩雙腋而已,讓雙臂自然地被甩出吧!」 此為雙手 「讓」 字訣之真諦【腕鬆】。
此時桿頭為何會超過雙腕?實乃因頭始終留球後之故。甩動為全揮桿之最中心要義,右腳啟動或重心左移則為甩動力量之起始。
任何抵銷或耗損甩動之動作或姿勢,即為妨礙揮桿速度之因素,宜去除之【腕鬆】。
軀幹的轉動也不可妨礙雙臂下桿的路徑,故上桿時適當的軀幹傾斜度十分重要【傾】。
下桿時雙臂與軀幹的協調,或可試想右腕往下拂過褲子右口袋邊緣,褲子右口袋亦因前轉而與落下之右腕相迎。
簡言之,初練習下桿時,全程可先意想下落之右腕自然實踐【刺足十字釋放理論】(真實下桿時,只須意想軀幹的轉回與雙手甩往左腳左緣略前方並使能自然交叉之即可【腰】【踩】),使桿頭再度方正交會於原瞄球點,即釋放點 (此為十字之心)。
將擊球點、即右腕伸直的動作,以十字交點為依據,釋放執行於其前。於是可有滿意之觸球點與釋放力量。
4.【刺臀貼轉靠刺十字釋放理論】:
此乃雙手至十字釋放點的理想軌跡;非悟 1.+2.+3.,不能得 4.。等確實做到並體會了本式所有原理,才能再返原點,返璞歸真,方悟真正赤子性情、至樸至簡、亦是至柔至剛。嘗云:「且觀瀑布下」,是謂也。然如何確實做到「下」 字?謂右肘下落右後臀峰是 (詳【世榮軌跡】),身體甩動雙臂後,右腕強曲切轉下至十字釋放點;軌跡往下、往左足背正上方慣性伸直,左臂、左腕、右臂、右肘務要放鬆,右腕要曲。讓被動曲緊的右腕自然被甩動下拉而刺於該處、至右手自然覆蓋左手、右手欲與前方握手狀。須練至完全流暢、毫無阻礙、完全不須意想、完全被甩動到定位為止,如此方可於十字釋放點達到最大之桿頭速度。
(1) 右食指繞滾握把【滾】、右手中指無名指第一指節刮握把【刮】:
然 「下擊」 之初始一瞬,上半身被動動作為何?腰腿部之首先啟動後,第一動為右肘右大臂之被動的啟動拉落、右肘的 「回靠」 (下桿時右肘角度務必保持住!切勿過度放鬆!)、與左肩轉回 (此為 Ernie 氏下桿理論,又謂左手之 「鉛錘下拉」;筆者以為 「左大臂隨身轉」 或 「左腕被動翻撇」 是謂,詳下第(2)分點),仿如雙手持匕, 意想右腕在不超過右腳後跟的前提下,透過拇指與食指輕捏握把往兩點鐘方向 (上桿至四分之一時之桿頭位置、即目標線往後無限延伸處為十二點鐘方向) 輕切轉下是。
右拇食指、右腕若能輕切轉下翻叩左足、右手尾三指鬆、右食指左側於下桿全程貼實握把,此外,右腕須有曲緊難伸之感。此即為雙手最大釋放之起始軌跡。
然右腕之轉刺實由右拇指、食指、右腕凝成一體確實貫徹翻叩繞滾左足所必然造成之結果,刮字訣亦同此理。該連貫動作,至腰際時,始自然伸直下貫(此可以是自然慣性動作,不用意想;初練習時亦可有意識完成之)、頭定、與自然翻腕;此為一被動性連續動作,只要一開始即意想左臀後收或腰腿蹬迴轉,被甩動之雙臂自能貫徹 「右手刺左足」 的動作。腰腿啟動、雙腋夾緊 (雙手內旋關併夾) 但雙臂放鬆、右肘與右大臂於下桿後之一瞬即會自然下落右後臀峰並隨之刺左足(可使右肘靠、更可顧好曲緊的右腕)、左肩轉回 (左臂隨軀幹貼轉、右肘靠;又有 「右足蹬推左肩」 之說,頗值贊同)、頭不動,此五者,下桿五要也。貫徹刺足釋放尚有二好處:一為因雙手的伸直下貫,迫使雙肩低轉,重心得以前移而不滯後上揚;二為幫助右手往前多推送約呎餘,使觸球更確實,且方向更易控制。但壞處為下桿時意想手部,易導致手部動作躁進、先於腰臀而厚擊。
(2) 左肘貼轉:
腰臀啟動、雙臂被動拉甩下落後,意想伸直並貼軀幹翻轉左肘 (理論上左肘本來就是始終保持伸直且放鬆的),仿彿左手背因之 180 度往左翻撇。然欲成此體勢,雙手必先確實於後中線位置往腰際下落,方能體會此翻轉動作。
(3) 右肘靠刺右臀【刺】: 理同(2),惟右肘須先被腰臀拉靠至右腰窩或甚至與右臀同步、主動擠刺後中線後,再意想以右肘為支點、隨軀幹轉甩,將桿身甩出。此即為 Harvey Penick 氏於其名著 「小紅書」中所謂之 「奇妙動作」是 (欲練就此技,先練強後三角肌與肱三頭肌,下桿一瞬意想 「先移轉、再右肘刺臀」)。
再次強調,以上三 「理論」,僅為解釋雙手於下桿時應有之相對位置與之後被甩動之體感,可供練習與體會,當然亦可作為操作方法,而將其練就為自然毋須思考之下意識動作;蓋下桿之際雙手乃以自然被動之甩動為前提,而雙臂雙手被甩至十字釋放點釋放。 練習時則僅須體感右腕翻刺左足、左肘臂甩下後挺直貼軀幹翻轉、或右肘擠刺右臀任一為已足。 個人認為後兩者意想點較靠近核心轉軸,更易使雙手無感、形成自然甩動而較佳。
5.【同步啟動理論】:
此乃施力先後與配置比例意想方法,腰臀先轉、右手表面看似隨下,實則逆上,而近乎同步。柔左臂、柔左手、柔左腕,臂夾胸轉不過顎尖。
下桿時只要依次意想 (1) 腰下、(2) 雙臂後撐被動甩貼、以及 (3) 頭凝定三者即可。不能知 5.,焉能了悟【同軸擒縱】?詳第十三式說明。
6.【擠肩軸轉下桿法】:
上桿轉身至右肩有 「擠緊」 之感,所謂擠緊,指右半身、右腋轉緊夾緊、右肩、右肘、右腕於上桿時作動至不能位移為止,然後再意想腰臀推動隆起之右肩斜方肌繞脊柱軸轉、展右肩、右頸大肌充分伸展至上半身旋緊謂之。應有更好之釋放體認。【曳】【後中】
7.【三線意想法】:
謂下桿一瞬前,應注意貫徹三條平行線的達成:桿身水平線 (桿頭朝向目標)、回腕刺足、與右腿側蹬推線 (重心轉移方向)。上桿時意想左肩過右足,應可助此三線平行極致。如此,在頭始終位於球後的前提下,全身灌注於桿頭的力量應可完全 (本式 3.+4.+6.+7.之整合)。
又該三線之校準亦為確定下桿路徑將遵行世榮軌跡之確據之一。
了悟第三式至第六式及以上七點理論與操作之後,融會貫通而成以下第八點之下桿統整操作型定義。【後中】
8. 【提下擠刺法】:
下桿軀幹操作型定義。提下謂 「提方下」,擠刺則謂 「右臀擠刺」 帶動  「右肩擠胸」,此下桿 (右臀帶右肩繞左腿內側軸旋轉) 初始作動之奧義也。【提擠】
9.【世榮八法 】:
全揮桿操作型定義
(1) 過球【看柔】 (前傾狀態下收緊小腹、雙肩過球)、
(2) 左直【腕鬆】【左右】 (左臂打直、右手平拖)、
(3) 轉移【左右】【看柔】 (左膝右移、重心軸移至右大腿內側或右後跟、左肩找下巴推右臀【遇顎】、放鬆髖關節使轉緊動作更形確實、至軀幹轉緊【三線曳】、左右腋輕貼,意想左大臂內旋關、右掌托盤夾抗,右腕被動曲緊【後中】)、
(4) 卡 (似上實下、以上應下、已下仍上,故形頓凝,則無厚無弱矣!)、提、踩、擠、腰【提踩擠腰】
(5) 轉移 (收緊小腹、重心軸移至左腳後跟【踩】、左膝退收(切莫站直)、左臀後抽轉回【腰】、頭依舊不動,感受右肩、尤其是右腕,因此慣性甩動而與軸定的頭遠離、右足朝左平蹬推至挺直)、
(6) 定軸【定】(下桿全程頭不動,並促進右臂擊球後完全釋放伸直、吐氣)、
(7) 右肘刺右臀貼腰靠甩【刺】、右腕切轉 (左肩被動轉回、右肘被動下拉靠落往正在轉回的右臀峰,此為核心肌群轉動之必然動作,因貫徹重心轉移而自然作到,稱為【世榮軌跡】。此僅作為揮桿檢查,絕勿當作操作型定義,以卡勢行下半身啟動下桿為已足。
該動作絕對不可以由雙臂或雙手啟動之!如此下桿全程雙手將被動自然地不超過腳尖垂直平面,以頭為支點,同步斜下甩切左足內側;實際動作則為右肘於後中線往右腰右後腳跟落(意想靠推即可,自會下落)、靠、推,與腰轉蹬推 (重心轉移)同時進行、右肘貼刮帶右腰協同腰轉,右腕並快速被甩向左足切轉而後並被迫伸直。不用擔心此時彎曲的右肘會因不意想而提前放下打直,因為雙臂在柔韌被動、雙肩甩動、右腕曲緊的情況下,慣性使右肘不可能如此動作之故)、
(8) 收桿 (務必要徹底作完全揮桿動作,讓桿頭的剩餘力量自然走完為止,並注意姿勢的平衡)。
9. 綜合以上諸式,若再加簡化,上下桿可分為以下五步驟,名為【五榮訣】:
(1) 旋 (前傾左柔上、左內旋、右承托、髖鬆右後收)
(2) 跟 (手後中線、重心右跟)
(3) 卡 (卡 = 上旋跟 + 下轉蹬 + 重心左後腳跟 + 大禹移轉法)
(4) 定 (頭定觀右送、餘氣吐盡)
(5) 送 (試圖切轉右手並意想前送之、使腰揮完、轉盡,並能平穩站立)
10. 再加以精簡,則僅得兩式,即能掌握全揮桿之大部,而仍有極優之球質者,又因其極簡,是以作實戰心訣之用矣,故謂【二火令】:
(1) 旋跟 (前傾髖鬆下,左肩為首並左半身環繞右腿內側軸、左肩隱下顎、右肩助後、右腕之向上向後旋緊、三線上桿)
(2) 卡送 (右腕右肩逆勢上提成頓點、緊接右肩右臀擠刺、左膝退收、腰臀環繞左後腳跟抽回、腰轉將手甩送往目標線、頭定)
旋字訣即【看柔遇顎三線曳】之忘,卡字訣即【後中提踩擠腰定】之忘。凡此兩忘,其技則精。
小結:
熟稔上述細部基礎動作後,下桿一瞬之操作意想,因其動作過速,宜以一念為度。筆者推崇 Harvey Penick 氏於其名著 「小紅書」中所謂之 「奇妙動作」 為下桿之唯一想法,餘者皆應然至之,須達無念無想而可自成之境矣。

桿頭中球時及收桿時:
第八式 頭始終位於球後

頭依然不動 (此亦為穩定軸心的關鍵因素) 【定】,凝視觸球點,直至右肩上轉觸碰下顎、將頭順勢帶起為止;此時頭是煞車,勿急於抬頭看球,嘗云:「頭者,不動如山。上桿左肩尋,下桿右肩迎,下顎笑看兩肩騎。」 是謂。如此於擊中球時可幫助重心保持置中或略偏右 (右腿內側),以免重心過快向左,並幫助左肩平轉、抑制左肩上抬,並成為右腕下桿慣性力矩之支點,為強猛揮桿力量關鍵之一。擊球瞬間之後,桿頭快於雙腕許多,故應是桿頭在前帶動雙腕收桿;讓桿頭的慣性主導收桿,才是釋放貫徹的明證。此時之左臂仍三一夾貼胸前,並於胸前處貼緊翻轉 (務必練成至自然動作,否則右曲右推不斷)。
另有於上下桿過程中緊收小腹之說,亦可協助頭部之固定。因腹部收緊,不論往左往右,皆更能確實筒形旋轉,則頭部將不致有所牽動矣 (詳第七式)。
頭不動,可以幫助強化這個動作的力矩能量。
或可試想凝視球之尾端,或如石川遼選手 「只用左眼看球」,此意想亦可於下桿過程中幫助頭部固定。有於下桿時 「等待右腳跟抬起」 之說等,均言之成理,可擇一適用。
至於揮桿全程之呼吸,亦能幫助頭部穩定與釋放效度。共有三說:
1. 上桿吐盡:
謂於瞄球一開始即先深吸後深呼,一則幫助全身肌肉的放鬆,二則不使胸腔內有多餘空氣,以免用力扭轉時岔氣內傷。
2. 釋放吐盡:
或謂僅於桿頭中球瞬時將餘氣吐盡,然後順勢釋放送球,上桿及其餘過程間之呼吸皆保持自然即可。
3. 二階吐盡:謂先本上桿吐盡之要領,於下桿用力之一瞬,再配合用力吐盡餘氣送收,頭部固定將因吐氣更形留後保持,下桿動作亦更形舒順,故本篇採之。
第九式 確實的收桿完成動作
腰臀繼續帶著雙腕確實轉向左側【腰】,雙腕順勢前送、指向目標。意想雙腕勿高於腰臀。
雙腕雙臂會因慣性自然上抬;待下桿力量完全釋放後,雙肩、腰仍因慣性持續轉動,右臂送球後仍盡量保持向下向前伸直至不能為止,亦有所謂 「向下擊球後,永遠再沿目標線多送一呎。【定】」 之說法,此亦能幫助左臀平轉回收,防止左臀上揚。
胸口此時最好能夠面對目標,左腿強韌穩固,勿使用力過度而轉開【踩】。
再次強調:腰臀的轉動自始至終務須確實貫徹【腰】:左臀回拉,筒形旋轉,迫使雙臂雙腕於正確的位置釋放;左臀若沒有確實後收、半途停止動作,會導致兩種後果:一為雙臂慣性向外偏移、並以左臀左側為圓心轉動,形成外側下桿;二為形成軀幹往左過度側移 (sway),雙腕相對過晚釋放,桿面開放,造成大右曲球。
正確釋放後,雙臂反會被桿頭往前拉送。只有因著:1. 正確的內側下桿、2. 軀幹確實的筒形轉動,方能完成十字釋放。收杆姿勢也將平衡且優雅。
平穩優美、充分釋放、舒適暢快的收桿停止姿勢是正確全揮桿動作及正確力量釋放的最佳證明。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