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補充:
第十式 適度的重心轉移【踩】
1. 上桿時,頭頸不動,身或可先微微左移以營造重心右移,至右腿內側、右後腳跟為止,然後進行左移,產生側移衝量,增加下桿速度。
下桿時,由於以左後腳跟為轉軸【踩】所製造之力矩、加上重心側移,而產生桿頭速度。又因良好的重心側移與紮實的右腕送球,所以能延長桿頭於目標線停留的時間,加大後旋,以增進鐵桿停球能力,亦能消極阻卻大右曲球。
頭頸為消極的固定點,惟不宜作為下桿之支點。何故?為不使注意力上移也。力從地起,左後腳跟及左腿內側【踩】是所必究。
但尚未紮實擊中球以前,右腳勿離地【踩】。此時右腳跟若離地,表重心過早左移,恐造成薄擊或右推 (曲) 球,並使桿頭速度在尚未到達最大時提早擊中球。但重心轉移太慢或根本未轉移,則使雙腕過早釋放而導致厚擊 (此為造成厚擊之惡因之一,相反為薄擊)。若能切實遵守意想重心轉軸,則理論上擊球瞬間,重心應停留在正中。此際左右腳重量分配應為六四 (因重心已移至左腳右前側並賴以為下桿所有來自於腰部轉推力量支撐之故【踩】),近似起初瞄球之狀態。此為最理想之狀態。
下桿時,頭頸仍舊不動【定】,或幾乎不動。擊中球後,右腕完全釋放伸直時,左右腳重量配置將再漸次將重心完全移至左腿或左腳外側,完成收桿。同前,不論站寬如何,重心必須落於雙足內側;即 「上桿不過右足左、下桿不過左足右」。
綜上,可知重心轉移者,不外雙腿內側間之移動範圍也,整理如下:
上桿至頂點時,重心自正中移至右腿內側及右後腳跟;接著啟動下桿時,重心自右腿內側及右後腳跟起,持續漸移往左腿內側至完全於左後腳跟為止【踩】。
2.【大禹移轉法】:
揮桿轉動身體,檢視下列數點,可助確實筒轉,並達成有效率之釋放:
上桿時,左肩過球、右臀確實後收至極、重心在右後腳跟,路徑恰似大於符號 「 > 」 之上半 (意想約二十度之仰角即可);
下桿時,此時在右的重心,先移往左、再轉往左 (先【踩】再【腰】),包括左肩、右臀,先移往左後腳跟軸、再轉,路徑恰似 「 > 」 之下半 (亦約二十度之仰角即可)。
或可想像整體之上下桿動作如同一英文字母A橫躺之勢 (倒A);其中之短橫,右臀轉盡也。若此則更能確保筒轉,揮桿更形穩定。
第十一式 全程輕握壓【握】
握桿確實之後,上桿開始,便忘記左手。原則上,雙掌握桿的壓力自始至終,各自保持一致;即是左輕柔右穩固,此將助於左腕保持自然舒適、柔軟靈活,此為正確釋放及球路穩定之重要關鍵。
要訣有二:
1. 左臂打直,雙腕放鬆放柔 (放鬆讓右手帶,其自然可直)【腕鬆】,用左肩為主、右腕為輔來進行上桿,上桿至頂點時以左手拇指延伸線以下手掌末端及左小指支撐桿身重量;
2. 以重心轉移【踩】啟動下桿,絕不是雙臂或雙掌。務要將此兩個動作之時間差反映出來。
左右腕於上下桿全程應保持放鬆【腕鬆】,以免阻礙右腕順暢的自然釋放 (此為造成厚擊之惡因之一;至此,厚擊之原因,至此已介紹完畢,其最大原因或病根,全在右膝的外轉與下沉;因後收不夠,故起始轉動點偏前,所以往外轉得較多;因髖關節用力下坐而下沉,瞄球水平線降低,則自然厚擊。其他原因皆是因此而被動造成的,故欲療他病,先除此主因),影響桿頭速度,右腕推著左手背順著目標線送。
其實,在達到一定柔軟度的前提下,全程若能確實忘記左半身【三線曳】,以上的動作自可達到,毋須過度費心。
但下桿時,雙手之握壓因刺足十字釋放之路徑使然 (詳【世榮軌跡】),下甩而稍大 (左尾三指、右姆食二指),自是當然。俗云:「左是零、瞄是零、上下皆是零點一。初學想必難體會,姑且上二下是一。」 故所謂 「恆定」,實為三階段中各階段握壓的恆定,而非自始至終的絕對等同。
第十二式 右腕的延遲釋放與確實送球
1. 從開始下桿至擊球瞬間,若能體會到:
意識右腕保持曲折 (雙腕切勿僵倔!)、延遲釋放、用手肘緊緊貼靠軀幹連動扭轉、左手背面與目標線垂直、雙臂自然下落或右腕下擊至原瞄球時位置 (勿與胸部脫離)、直至擊球瞬間前雙腕方自然釋放 (此為十字釋放理論 「直丨」 之要意,前已言明),如此則有助於桿頭於擊球瞬間時達到最大速度、確保內側下桿、並提升飛球強度。
要訣:於上桿頂點、右腳跟啟動、雙腕右肘被自然拉動甩落、左手背落於腰際、近乎垂直於目標線時,右腕 (此時仍應是彎曲的狀態) 方自然釋放。其實只要能確實遵守十字釋放理論,自然可以做到右腕延遲釋放。
正確的延遲釋放感覺,仿如 「右曲腕貼帶著右腰一起前進」,宜切實體會之。此時力量於十字交點處得以完全釋放,送球確實、收桿紮實。此時頭頸亦要保持不動,迎勢逆撐,感覺肩膀與其漸行漸遠,方能營造強大力矩,使桿頭速度更大,故頭頸亦是附帶關鍵。
又,所謂右腕的用力,指的是右肘伸直的一瞬動作時,彎曲右腕不使伸直的保持力 (詳第七式 【刺足十字釋放理論】或【世榮軌跡】),使桿頭於擊球瞬間時達到最大速度、也是最大力量。後以剩餘慣性收桿。
因轉動慣性使然,右肘將會在擊球後約一呎處伸直,左右腕會 「自然」 釋放回正,雙腕順著目標線送,雙掌絕對不要主動翻弄球桿。
實言之,下桿過程中,僅能體會雙臂雙腕被雙肩往下甩拉、並漸漸遠離固定的頭之感覺而已,其瞬間根本無法精準拿捏 「用力時機」,除了撐住右腕並伸直右肘於十字交點外,實無法再多有其他細膩控制。
伸直右肘所需的時間與桿頭速度呈反變。所謂:「下桿無左手【腕鬆】,右腕曲則彰【左右】【後中】,靠甩至十字【踩】,方悟真釋放【定】」,應為本式之終極奧義。其軌跡必遵守十字釋放原則。
確實送球,指確實貫徹擊球後約於左足左側區域將右肘伸直後,再依慣性轉肩、盡量沿目標線往下再往前送桿、擊球後雙腕盡量保持在腰臀以下之謂,並非往上撈擊、或往前推擊;一般所謂之 「雙腕往前送」【定】,實乃因慣性導致,雙腕應 「被」 桿頭帶往前。再次強調:擊球瞬間之後,桿頭快於雙腕許多,故應是桿頭在前帶動雙腕收桿;讓桿頭的慣性主導收桿,才是收桿送球的真義。曲緊且延遲釋放的右腕,是造就強勁桿頭力量之重要關鍵!以下的操作型定義,可幫助體會下桿瞬間右腕被動甩伸釋放的感覺:
2.【極端保持法】:
又稱【卡保持法】,係右腕右掌自上桿一開始即持續以向桿頭方向施拉抬之力;上桿右腕輕微平拖,向上之力即已開始;上桿至頂點時,右腕曲緊右掌平托,施力亦是向後向上;最妙在下桿時,雖是下盤啟動,雙手被動下拉、左手稍有柔韌下落之拉勁,但右掌右腕竟仍逆勢持續原上桿頂點向上向後之力。其尤者,向後之力也,持續向後方可確保雙手於下桿時自然下落至世榮軌跡而不致造成厚擊,展右肩可助此後撐之勢較易達成;徐後卻從腰、持續莫勝擅,彷欲與左手相悖脫離之勢,只讓桿頭因甩動慣性自然下擊,迫使左臂下落、右腕於擊球最低點 (即十字釋放點) 自然伸直翻轉而已。此法好處有二:一為防止右手擅下、造成厚擊;二為左手之下拉肘轉與右手輕微但持續後收力之抗衡,不卑不亢,不勝不餒,有如太極中和之勢,於是可助雙手下桿軌跡永保內側而不過度外偏,因右手無法再有下貫力、其上拉力亦使左臂只能下落,不能向筒外偏甩,則桿頭自然不致唐突外翻之故也。
若將此法套以【二火令】,全揮桿僅得二念頭,似又更簡矣:
上桿時:左肩過球、右臀後收;旋上宜緊筒。
下桿時:右逆後撐、大禹移轉;筒下宜卡分。
3.【提下法】【提】
再精簡之,濃縮為下桿前之一念,可為腰下移轉前右肩之上提抽勁;先提而後下,則雙手必循世榮軌跡,必為內側下桿,球質並釋放自佳也。然右肩之提勁似可於下桿全程保持之;於上為提,於下則貫,此為箇中之妙也。
第十三式 足腰肘腕的協調
當下桿順序為雙足內夾關轉啟動腰臀及軀幹轉動協調、雙肩與脊柱正確轉動、雙臂被動甩落、雙腕軌跡正確之後,右肘及右腕的自然釋放力量方能展現,一同成為下桿加速的要件,並稱 「四王」,為遠距之鑰;
嘗謂:「四王者,右足左膝、腰、肘、右腕也;右足左膝者,俱為發力之王,力從而萌;腰及右肘,和介之王,宜韌決,故力從而導;右腕者,眾王之霸,力從而貫;惟釋放路徑之掌握為其充要。無萌始則無以和介,力則萎,霸則不殆;萌始興、和介達,霸則彰。
其至要者,右足並左膝發力也,次柔韌之腰與被動靠推之肘,先曲後直之右腕隨至。四王及踵,分度有序,共濟十字,力之泉源。」
另有一說法,謂 「下桿一瞬右腳跟的軸轉」 、「穩定的軸」、「全轉的腰、同步的右肘靠推 (被動)」、「雙腕正確釋放路徑的掌握與柔軟的雙肩臂與持曲的右腕」 為力量釋放之關鍵,合稱 「新四王」。
有助於體會本式之練習,計有兩法。但皆不建議用於下桿之操作,宜注意之:
1.【小揮桿技法】:日本稱【腹切りの原理】
此為右手用力時機之體認。先決條件為領悟第七式之 1.+2.+3.+4.+5.,在能充分習得 5.,即 「跟、貼」 之後,與 「定」 相隨之右腕施力原理:刺左足也。多數球友無法實踐此原理,實因未先做到第七式 5. 之故。
必先悟 5. 而能腹切之;故云:「怒濤送遠流」,善斯言矣。此動作可因確實貫徹伸刺左足而得。
本法中,左手之工作為何?為輔導帶領右手用力之方向,既是帶領,亦須某一程度之用力,並未完全放鬆放任右腕去向。帶領者,順下腕平也,方能規制右腕。左臂、手、腕鬆者,柔韌也,而能以不失其規制右腕之責為前提。
如此雙腕各盡其責、各司其事,桿頭方不致為左腕所阻,釋放將更形完全,方向益更能有效控制。(再次強調,此概念僅為幫助體會右手用力與左手下桿正確路徑之體會練習,不建議作為下桿之操作型定義)
2.【同軸擒縱理論】:十字釋放操作型定義之腰手協調部分
上桿至頂點、欲為下桿時,右手依【世榮軌跡】操作後,仍須注意與腰部之時間配合,即腰手分離 (腰下時,手盡可能不受其牽動而仍保向上向後之勢為最佳)、手快腰慢 (手的位移較腰大許多,故理應較快,方能同時交會於擊球之一瞬),協調會球是謂。(此概念僅為幫助體會腰手下桿正確相對位置之練習,不建議作為下桿之操作型定義)
第十四式 核心肌群的整體作動
右足啟動下桿之後,感覺上雖僅足部腰臀用力,實乃整個軀幹旋轉加上極少許的右腕力所共同成就的。
所謂核心,乃指 「內側、中心」 之謂。
1. 上桿啟動至轉緊時,核心肌群正確用力順序應為:
左腿內側肌群 - 左腹肌、左肋間肌、左大背肌群伸展 - 左臀大肌、左肩伸展、右大背肌、右臀大肌收縮 (右臀後收)【腕鬆】【看柔】– (交予右腕往上往後旋拉) 左臂肌群、左腕 (側內旋關夾並曲腕) 伸展 - 雙肩肌群伸展收縮 (轉擠緊)【遇顎】- 右臂肌群收縮、右腕 (左臂保持伸直、雙肩臂被右腕向上、向後拉緊至右腕平曲托並背部完全面對目標為止。【後中】【三線曳】注意!雙肩臂此時為與左臀左膝同步主動的伸展收縮【左右】【三線曳】,而不是被右腕拉扯之被動伸展力;上半身稍有用力之處,只剩右腕的保持力而已。【左右】)。
2. 卡!(上,撐久一點,意為前述動作之稍再保持;下,可快一點,詳第三點)
3. 頸大肌 (保持頭部固定) – 左腳跟骨底肌腱 (重心移至左後腳跟)【踩定】
4. 下桿甩動軀幹時,核心肌群正確用力順序應為:
左臀大肌收縮、左膝肌腱退收支撐 - 右腳跟趾肌腱 - 右腿內側肌群、右臀大肌伸展 (啟動) - 右腹肌、右肋間肌、右大背肌群伸展 (軀幹轉動)【腰】- 雙肩肌群伸展收縮 (轉甩、右肘同步被動靠推) - 雙臂肌群伸展 (注意!雙臂為被動的甩拖伸展,而不是主動用力!)、右三角肌 (被動靠刺下落、內側下桿、伸直;注意!若欲主動下拉,亦僅極輕微而已,切勿用力過度!) (以下為自動不可控制者) 右腕伸直 (擊球瞬間頭部定軸俯瞰腕部於左足上方釋放回正)。
嘗謂:「筒身是軸承,雙臂是桿管。軸轉迫桿揚,倏迴則桿甩。若欲甩得快,腰臀下是瞻。」,此極義也。
由於這些肌群作動並不明顯,故揮桿時看不出明顯用力的徵兆,這亦是職業選手揮桿時雖見輕鬆優雅,但球距仍然強遠的原因。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