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救恩的比喻
1.迷失的羊、失落的錢、失喪的兒子
(1)經文出處:(路15:1-32)
A.迷失的羊(迷羊的比喻):(路15:1-7)
許多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納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其中的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留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到了,他就歡歡喜喜地把羊扛在肩上。他回到家裏,請朋友和鄰舍來,對他們說:『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失去的羊已經找到了!』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還大呢!」
B.失落的錢(失錢的比喻):(路15:8-10)
「同樣,哪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地找,直到找著嗎?找到了,她就請朋友鄰舍來,對她們說:『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失落的那塊錢已經找到了!』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 神的使者也是這樣為他歡喜。」
C.失喪的兒子(浪子的比喻):(路15:11-32)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天,小兒子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裏,他任意放蕩,浪費錢財。他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恰逢那地方有大饑荒,就窮困起來。於是他去投靠當地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裏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甚麼吃的。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雇工,糧食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對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他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擁抱著他,連連親他。兒子對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快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來吃喝慶祝;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他們就開始慶祝。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裏。他回來,離家不遠時,聽見奏樂跳舞的聲音,就叫一個僮僕來,問是甚麼事。僕人對他說:『你弟弟回來了;你父親因為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就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出來勸他。他對父親說:『你看,我服侍你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來沒有給我一隻小山羊,叫我和朋友們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吃光了你的財產,他一回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可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慶祝。』」
(2)解釋:這三個比喻是要指出,主耶穌來到這世上,就是為了拯救罪人,祂這樣的作為顯出了神慈愛的屬性。這些罪人就如這三個比喻,東西只有在它失去,而失主竭力要找回時,才能看出其價值。
A.迷失的羊(迷羊的比喻):聖經常用羊來描寫人,而羊的特徵有──(《福音神學》,吳主光著,第271-275頁)
(A)沒有方向感,容易走失。→信徒在真道上常會迷失方向,為了追求世上的成就,而逐漸與上帝疏遠。
(B)容易盲從。→在現今的世界中,罪惡就如一股潮流,人們很容易盲目地跟著一起墮落。
(C)非常脆弱。→事實上,羊一但離開牧人,牠就很難單獨生存;信徒也如同羊一般,若不依靠上帝,
就很難勝過魔鬼的引誘和攻擊,而且容易遭受到極大的困擾、難處及危險。
B.失落的錢(失錢的比喻):
這個比喻說明了二件事──
(A)上帝的子民會有「遠離上帝」的危機。
→因「追求今生的成就」、「自以為是、不知反省」、「信仰生活的世俗化」(有口無心、有求必應的觀念)
而面臨失落的信仰危機。
(B)描述上帝想盡辦法尋找失落者,直到找著的過程和方法。
→上帝藉著「點燈」、「打掃」、「細找」找出失落信仰的信徒。
C.失喪的兒子(浪子的比喻):
這段比喻敘述了三個主要角色──
(A)小兒子:他是一個「曾失落」但「肯回頭」的兒子。→象徵肯反省,有「悔」且「改」的信徒。
(B)父親:他殷切地盼望浪子回頭,並喜樂地恢復浪子原本兒子的地位。→象徵「充滿慈愛」的天父。
(C)大兒子:他心中充滿怒氣及自恃。→象徵「自以為是」的基督徒,無法體會天父真正的心意。
2.葡萄園的工人
(1)經文出處(在葡萄園作工的比喻):(太20:1-16)
「因為天國好比一家的主人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他和工人講定一天一個銀幣,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約在上午九點出去,看見市場上還有閒站的人,就對那些人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我會給你們合理的工錢。』他們也進去了。約在正午和下午三點鐘又出去,他也是這麼做。約在下午五點鐘出去,他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裏,就問他們:『你們為甚麼整天在這裏閒站呢?』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到了晚上,園主對工頭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約在下午五點鐘雇的人來了,各人領了一個銀幣。那些最先雇的來了,以為可以多領,誰知也是各領一個銀幣。他們領了工錢,就埋怨那家的主人說:『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些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待他們和我們一樣嗎?』主人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沒虧待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個銀幣嗎?拿你的錢走吧!我樂意給那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我的東西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眼紅了嗎?』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2)解釋:
A.比喻中所陳述人物的關係:
(A)葡萄園的主人→代表神自己。
(B)被雇的工人(不只一種解釋)
a.早來的→舊約時代即蒙神揀選的猶太人;晚來的→外邦人。
b.早來的→年輕時即信主的人:晚來的→年紀較長才信主的人。
B.比喻所要表達的涵義:
(A)神不虧欠人甚麼,信徒不能因為自己為神做了一點事,就把神放在某種義務之下。
工人得到工錢並不是因為他們所做的,而是出於園主的憐憫、施恩典的意願。
(B)神顧念人勝過顧念東西,對於那些回答「因為沒有人雇我們」、較晚被雇來葡萄園的工人,
園主並未想到利潤,而是同樣資助一個銀幣,因為神知道他們需要。
(C)「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太19:30)
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凡年輕時就認識神,一生為神工作的人,將要在後,而那些很晚才起步的人將要在前(讀者要注意是「許多」,不是「每個」)。很多早起步的人到最後失去獎賞的原因,可能是他們一開始就本著錯誤的精神接近神,神看的不是人為祂做過甚麼,而是其背後的動機,也就是人的心。
3.赴宴席
(1)經文出處(喜宴的比喻):(太22:1-14)(參照路14:15-24)
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宴席,他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邀的人來赴宴,他們卻不肯來。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去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宴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裏去,一個做買賣去。其餘的抓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燬他們的城。於是王對僕人說:『喜宴已經齊備,只是所邀的人不配。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邀來赴席。』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招聚了來,宴席上就坐滿了客。王進來見賓客,看到那裏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於是王對侍從說:『捆起他的手腳,把他扔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他要哀哭切齒了。』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2)解釋:
A.比喻中所陳述人物及事物、動作的關係:
(A)王→代表神自己。
(B)兒子→主耶穌基督。
(C)僕人→先知、傳道人。
(D)宴席→羔羊的婚宴(參考《啟示錄》19:5-10)。
(E)先受到邀請但不肯來的人→猶太人。
(F)後來受邀赴宴的人→外邦人。
(G)禮服→基督的義。凡是為罪悔改,相信主耶穌基督救恩的人都能白白得到。
(參考《加拉太書》3:27;《啟示錄》19:8)
(H)「扔在外邊的黑暗裏」(前千年國說)
a.若那未穿禮服的是指未得救的人,就是指永遠的沉淪。
b.若是指失敗的基督徒,則是指千年國度時的懲治;他們在千年國度時,要暫時被趕離主的面光,而不得有分於神國的筵席,但是最終仍要得救(參考《哥林多前書》3:15)。
※筆者認為,「外邊的黑暗」並不是指地獄(火湖)。有一種解釋為「千年國」(參考《啟示錄》20:1-10)關於「千年國」的說法眾說紛紜,但一般歸類成三種解釋,供讀者參考:
(表格節錄自網路資料「聖經所啟示的千禧年」http://www.tychurch.org.tw/bible/06-19.htm)
千年國主義
前千年國主義
(Premillennialism) 主張基督會在千年國以前再來,在地上建立一千年的政權。而在基督再臨以前,會有戰爭、饑荒、地震等兆頭,國度的福音要傳遍地極,並且地上將有超自然的大災難來到。然後基督要突然在大能並榮耀中再臨,於是地上將有一千年公義和平的國度,復活的聖徒將在其中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後千年國主義
(Postmillennialism) 主張透過福音的傳講,及聖靈在個人心中的拯救工作,神的國度在現今世界中不斷擴展。世界最後會基督化,結果將有一段和平繁榮的時期。當基督再來時,正值一個長時期公義和平時代的結束,這時期就是一般所稱的千年國。
無千年國主義
(Amillennialism) 認為「無千年國」,意為「無屬地千年國」。神的國已經臨到人間,並存在於人的心中。現在祂正藉著基督、祂的話與聖靈,在教會中掌權。強調神屬靈的國已經實現,也被稱為『現千年國主義』。今天,在這地上有善惡兩股勢力並存發展;同時有神國的擴長及惡人的成長。但有一天基督要在榮耀中再臨,結束『千年國』,於是死人復活,審判執行。
B.比喻所要表達的涵義:
那些自以為對神忠心耿耿,比別人都工作得辛苦的人,他們一旦看見神的救恩也向他們所輕視的人顯露,就心生嫉妒,滿腹牢騷。事實上,他們拒絕來赴宴,有的找各種藉口來推辭,有的甚至凌辱、殺害來邀請的僕人,是因為他們輕視王,對他懷有敵意。但神所欲行的事──救贖的大工,必然要成就,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響。於是神打發僕人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招聚了來」。在宴席上,王對一個賓客問到:「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好比人死後來到神面前,神問:「你憑甚麼資格上天堂?」有些人可能覺得是好行為,但聖經有處經節說:「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馬書》3:20)許多人應該會像這位賓客的反應一樣「無言可答」,主耶穌說這個比喻的用意,正是希望我們穿上「禮服」來
「赴宴」,而不是「被扔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哀哭切齒。」
4.救恩的窄門
(1)經文出處(要進窄門):(路13:22-30)(參照太7:13-14,21-23)(另參考約10:7-10)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在所經過的各城各鄉教導人。有一個人問他:「主啊,得救的人很少吧?」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不能。等到一家之主起來關了門,你們才站在外面敲門,說:『主啊,給我們開門!』他要回答你們說:『我不認識你們,不知道你們是哪裏來的。』那時,你們要說:『我們在你面前吃過喝過,你也在我們的街上教導過人。』他要對你們說:『我告訴你們,我不知道你們是哪裏來的。你們這一切不義的人,給我走開!』你們要看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眾先知都在 神的國裏,你們卻被趕到外面,在那裏要哀哭切齒了。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將有人來,在 神的國裏坐席。看吧,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
(2)解釋:
A.這個比喻要表達的信息可分成三部分──
(A)只有一扇門,而且是窄門。
(B)現今這門是開著的,但有一天它會關閉。
(C)我們的責任乃是進入這門。
B.主耶穌的這番解說,無非是要表達,人們要「進入窄門」的方法就是相信耶穌基督的救恩,
因祂就是那扇門。重點不在得救人數的多寡,而是得救的人當中有沒有包括你自己,所以我們的
當務之急乃是要竭力進入那門,才能確保當門一關上、審判的日子來臨時,我們是在正確的那一邊。
C.也有一說認為此處的「窄門」,不是重在「得救」進入永生,而是重在「得勝」進入神國的實際,與得國度的獎賞有關。﹝前千年國說,參考「赴宴席」(喜宴的比喻)之解釋﹞
5.法利賽人和稅吏
(1)經文出處(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路18:9-14)
耶穌向那些自以為義而藐視別人的人講了這比喻:「有兩個人上聖殿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獨自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每週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獻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 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甘為卑的,必升為高。」
(2)解釋:
在當時,法利賽人是一群被猶太人所敬重的宗教領袖,他們熟知律法,也謹守律法。
反之,稅吏是猶太人,羅馬政府授權他們去向猶太人收稅,所以猶太人十分憎恨、鄙視他們。
但為何主耶穌卻說:「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呢?
這裏的比喻提到二個人不同的禱告,也突顯了人親近神二種不同的方式──
A.以個人的好行為為基礎。→從法利賽人的禱詞中我們能看出他的傲氣。
B.以神的憐憫為基礎。→從稅吏的禱詞中我們能看出他的謙卑。
結論是,人是單單憑著第二種方式稱義的,任何人若不先承認自己是個罪人,需要神的憐憫,
就不能蒙神的悅納。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