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真經註
經名:文始真經註。宋元之際道士牛道淳注解。九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一、《文始真經》;二、《叢書集成》所收《關尹子》。

關尹子
關令尹喜,周大夫也。老子西遊,喜望見有紫氣浮關,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邊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喜既得老子書,亦自著書九篇,名《關尹子》。今陝州靈寶縣太初觀,乃古函關候見老子處。終南宗聖宮,乃關尹故宅,周穆王修其草樓,改號樓觀,建老子祠,道觀之興,實祖于此。老子授經後,西出大散關,復會于成都青羊肆,賜號文始先生,所著書,後為《文始真經》。

文始真經直解跋引
皓月圓明,普見千江之水,真空妙有,該通萬卷之經,因水見圓明,由經悟妙有。圓明以皓月為本,妙有以真空為源,本末是同,源流非異,既循末以歸本,仍沂流而還源,源即真空,乃是不容思議,流為妙有,爰非專一無言,無言之言以為經,無說之說以為妙,無說之說以薦言前,無言之言以明意外。言前洞奧,意外幽深,非由直解以難通,不假詳箋而莫曉,因指見月忘指,而真月昭彰,因解悟經忠解,而真經洞徹,見千江之月影,知一月之維綱,究掌經之真詮,悟一真之統攝,見知雙泯,究悟俱忘,天眼龍睛,詛可窺於彷彿,神靈聖智,豈可測於依稀,意外難思,言前莫議也。

文始真經註卷之一 神峰逍遙子牛道淳直解

一宇篇
    宇者,喻真空之道也,凡二十八章。

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
    非有道者,元無道之強右,故不可以言議也。經云:唯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是也,故云非有道不可言也。
不可言即道。
 言前薦悟也,向言議未有之前,了然薦悟妙道,故言之不可及也,故云不可言即道也。
非有道不可思,
 非唯元無道之強名,抑乃不屬思惟也,思惟則屬意識知解也,道不可以知而識也,故云纔落思惟,即是鬼家活計,正謂此也。經云:唯莫能知,所以奪天下之智,故云非有道不可思也。
不可思即道。
 言前薦悟也,向思惟未生之前,了然薦悟妙道,方知思惟不可及也。故云不可思即道也。
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
 天物者,本分天真也,怒者威光也,威光赫赫,廣無邊際也,流者心也,源流注六用紛紛與人事交雜而不一也。經云:性水也,心流也,故云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也,錯者雜也,言迷人從事於道,見解紛紛不一,如下文也。
若若乎回也,
 若者象也,似也,想像道似太虛,似明月,似澄潭,似冰壺,如此想象比似,則與道相違之遠,故云若若乎回也,回者違也。
戛戛乎國也,
 戛戛者,相擊之聲也,國者諍論也,以言語相詁難,辮論其道,以戒諍論也,故云:以承稟為戶牖,各自開張,以經論為盾矛,遞相攻擊,以戒諍論也,故云:戛戛乎闕也。
勿勿乎似而非也。
 勿思象,勿辮諍,論擬此見解似即,似即不是,故云勿勿乎似而非也。
而爭之,
 爭者,國志也,三人兩眾同處學道,勇猛精進,闕志為高,萌此見者,亦未悟也,故云而爭之也。
而介之,
 介者,孤介也,孤然獨處,精思妙道,萌此見者,亦未悟也,故云而介之。
而哯之,
 哯者,唯古人之言贊美妙道也,逐言思惟贊美妙道,亦未悟也,故云而現之也。
而嘖之,
 嘖者,呵嘖古人名言法相,默默精思妙道,如此見解,亦未悟也,故云而嘖之也。
而去之,而要之。
 去者,拾也,要者,取也,拾諸妄而取真道也,既有取拾,即是有為,亦未悟也,故云而去之而要之也。
言之如吹影,
 影者,喻名也,即戛戛諍論、現嘖之贊美呵嘖者也,言呵叱名相,如吹影不能去也,何謂也。
思之如鏤塵,
 塵者,喻識也,鏤者,削刻也,即前若若想象,比似勿思辮爭之國之介之,獨思去要取拾者是也,如此屬識見,如削刻塵而不得淨盡是也。
聖智造迷,
 聖智能解萬法,以智造道而不能至,即智是迷也,絕聖棄智,了悟妙道,如此則即智是迷也,故云聖智造迷也。
鬼神不識。
 鬼神存識見,識見不能知道也,故云鬼神不識。
唯不可為,
 道本自然,不假修為也,故云不可為也。唯者,因上仍下之辭。
不可致,
 政者,從外邀至也,道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故云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也,故云不可政也。
不可測,
 道鬼神難窺,陰陽莫測、況其凡乎,故云不可測。
不可分,
 道混然天理,杳冥莫測,故不可以心思言議而分辮,故云不可分。
故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
 故曰,因上結下之辭。天者,無為而為,自然而然也,命者,不知所以然而然也,神者,陰陽不測之謂也,玄者,杳冥莫測,玄之又玄也,合者,契悟也,了悟天命神玄,方契妙道也。此章明道不在言思,在人心開了悟而密契之也。
   右第一章
關尹子曰:無一物非天,
 天者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道之異名也。物物皆道生,即物是道,如涯從水生,即涯是水,故云無一物非天也。
無一物非命,
 命者,不知所以然而然,不知所以然而然,亦道之異名也。物物具道之命也,故云無一物非命。
無一物非神,
 神者,不神之神,陰陽不測亦道之異名也。物物咸具神道,故云無一物非神也。
無一物非玄。
 玄者,窈冥莫測,亦道之異名也,物物具此玄道,故云無一物非玄也。
物既如此,人豈不然。
 天地萬物,巨細洪纖,飛港動植,咸具妙道,人豈不然乎,故云物既如此,人豈不然也。
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玄 #1。
 天命神玄,既是道之異名,名雖有四,其道不二,道者人人具足,箇箇見成,若人了悟,不假修為,立證無生,位齊諸聖矣,故云人皆可日天,人皆可日神,人皆可致命通玄。
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玄此非玄。
 人人俱有本分天真,人人俱有不神之神,人人俱有不知所以然而然之命,人人,俱有窈冥莫測之玄,天命神玄者,在凡不喊,在聖不增,纖細不少,洪巨不多,豈可彼物而獨有此,我獨而無哉,故云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玄此非玄。
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玄。
 是以者,因上仍下之辭也。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玄者,從綠悟道也,故云盡十方世界是道人眼,盡十方世界是道人身,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盡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裹,便您麼去,只是光影裹作活計,向光影未發之前,洞然開悟,方信道無不在,即一物中了悟天命神玄,非他物也。故云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政命造玄也。知者,悟也,致造者皆至也,言吾之至也。
學之徇異,名析同實,
 學人徇逐天命神玄之異,名分析不異道之誠實,惑於名而迷於實也,故云學之徇異,名析同實也。
得之契同,實忘異名。
 道本無名,因名悟道,道者實也,名者實之賓也,因名契悟名異而實不異,悟實而忘名,得魚忘荃,得兔忘蹄,得意忘言,名者言也,故云得之契同,實忘異名。此章明道無不在,悟實忘名。
   右第二章
關尹子曰:觀道者如觀水,
 觀者,照也,以智照理,如照水也,此借喻也。
以觀沼為未足,
 沼者,喻凡人也,以智沼度量几人,雖是有道,疑道在凡人不具足也,故云以觀沼為未足。
則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
 之者,往也,河者,喻君子,江者,喻賢人,海者,喻聖人,疑道在凡人不具足,又往觀君子,又疑道在君子不具足,又往觀賢人,又疑道在賢人不具足,又往觀聖人,方不疑日道之至也,故云則之河之江之海,日水至也。
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淚,皆水。
 津液涎淚,喻動靜語默也,殊不知動靜語默,皆是道之用也,因用悟體,方信道在凡不少,在君子賢人聖人不多,故云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淚,皆水也。此合喻也。此章明道無欠無餘,聖凡平等具足是也。
   右第三章
關尹子曰:道無人,聖人不見,甲是道,乙非道。
 甲喻聖人,乙喻凡人,道本無我相,豈有人相哉,了道聖人忘其見解,故不見,聖人是道,凡人非道也,故云道無人,聖人不見,甲是道,乙非道也。
道無我,聖人不見,已進道,已退道。
 進者取也,退者拾也,道者取之不得,拾之不失,道既無我相,聖人忘見解,故不見,已進道而取之,已退道而拾之也,故云道無我,聖人不見,已進道,已退道也。
以不有道,故不無道,
 道不屬有無,聖几平等,此釋不見甲是道乙非道,故云以不有道,故不無道。
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道不屬得失,本自見成,此釋不見,已進道,已退道。此章明道不屬有無得失。
   右第四章
關尹子曰: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
 不知道者,迷人也,妄意卜者,妄以意識卜度也,射者,猜量也,覆盂者,喻迷塵覆蔽也。迷人不悟妙道,妄以意識卜度妙道,如猜量覆盂之下所合之物,故云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
高之者,日存金存玉,
 金玉喻玄妙之言,又金者,明白也,玉者,瑩淨也,智見高者,妄以意識卜度妙道,日如金之明白,如玉之瑩淨。又日金鉛玉汞,又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或是道否,迷塵覆蔽,雖執至言,亦未悟也,故云高之者,曰存金存玉。
中之者,日存角存羽,
 角者,喻智鋒鈷利,羽者,喻輕清中智之士,妄以意識卜度妙道,日智鋒鈷利,無為清靜,保養精神,身輕體健。又曰:如羚羊卦角,鸞鳳沖霄,敢是道也,如此猜量,亦未悟也,故云中之者,日存角存羽。
卑之者,日存瓦存石。
 瓦者,喻曾經燒鍊也,石者,喻堅固也,下智之士,妄以意識卜度妙道,煆鍊頑心,一志堅固不移。又曰:道在瓦礫,如此莫是道否,如此猜量,轉不悟也,故云卑之者,日存瓦存石也。
是乎非是乎?唯置物者知之。
 置者,委棄也,知者,悟也。已上高中卑三等之人,妄以意識卜度金玉角羽瓦石之物,或是或不是,唯委棄物外,內忘意識,了然開悟,迷盂去盡,無所覆蔽,方信道不從外得,故云是乎非是乎,唯置物者知之。此章明道由心悟,非妄意卜度而知。
   右第五章
關尹子曰:一陶能作萬器,終無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
 範土日陶,陶者,燒磁瓦審匠也,一陶能作萬般磁瓦之器,陶能使器之成壤,器安能成壤陶者乎,故云一陶能作萬器,終無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也。此章借喻。
一道能作萬物,終無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道運陰陽,生成天地萬物,故云一道能作萬物也,作者,生也,道如虛空,窈冥莫測,本自見成,不假修為造作,故云無有一物能作道者,道既似虛空,萬物焉能害虛空哉?故云無有一物能害也。此合喻也。此章明道生萬物,無物能害道者也。
   右第六章
關尹子曰:道茫茫而無知乎,心儻儻而無羈乎,物迭迭而無非乎。
 道者心之體,心之體者,真空也,真空窈冥,茫茫然,知識未萌之前也,心既以真空為體,則儻儻然萬緣無由羈絆,物者心之用,即體即用,應變常寂,則迭迭然無非道也。迭迭者,周行而不殆之義也,故云道茫茫而無知乎,心儻儻而無羈乎,物迭迭而無非乎。
電之逸乎,
 大達之人,得自利利他人之妙,為上根之人,機鋒迅急,如擊石火,似掣電光,擬議之問,千山萬水,上根之人直下頓悟、洞徹妙道也,故云電之逸乎。
沙之飛乎,
 大達之士,平等普利不遺中下,以迅機接上根,以善巧方便,廣演萬法,罔遍沙界,接中下之人,故云沙之飛乎也。沙之飛乎者,言廣演妙法如風飄塵沙也。
聖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為一。
 心一、物一、道一,三一之名,如日之光明,日是明之體,光是明之用,雖有三名,其道不二,故云聖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為一。
不以一格不一,
 一者,不二之體也,格者,度量也,不一者,應變之用也,即體即用,無用之用,如空谷傳聲,應變常寂,不以從體生心,度量應變也,故云不以一格不一也。
不以不一害一。
 無用之用,如空谷傳聲,應變常寂,即體即用,不以用之妨體也,故云不以不一害一,害者,妨也。此章明道心物不二,體用如如也。
   右第七章
關尹子曰:以盆為沼,以石為島,魚環遊之,不知幾千萬里而不窮也,夫何故?水無源無歸。
 周回是水,中有山日島,以盆為沼,中安一石以為島,放魚於水內,魚繞石環游,不知幾千萬里而不窮。為何故,夫何者,設問為何故也,答云:水無源泉,亦無流歸,所以不窮也,此借喻也。故云以盆為沼,以石為島,魚環游之不知鸚千萬里而不窮,夫何故?水無源無歸也。
聖人之道,本無首,末無尾,所以應物不窮。
 本者真空之體,末者妙有之用,聖人洞了真空妙有之道,道無首尾,莫之可測,環樞應變而無窮盡也,故云聖人之道,本無首,末無尾,所以應物不窮。此章明道無首尾,應物不窮也。
   右第八章
關尹子曰:無愛道,愛者水也,
 無者,禁止之辭也,言無愛道,道不屬愛,纔萌愛念,則落五行中,屬水也,則與道遠矣,故云無愛道,愛者水也。
無觀道,觀者火也,無逐道,逐者木也,無言道,言者金也,無思道,思者土也。
 無得觀逐言思其道,道不屬色行名情,豈可觀逐言思而測知也,纔萌觀逐言思之念,則落五行。觀屬火,逐屬木,言屬金,思屬土,役於五行,則與道遠矣,故云無觀道,觀者火也,無逐道,逐者木也,無言道,言者金也,無思道,思者土也。此垂誡後學深切也。
唯聖人不離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唯者,因上結下之辭也。唯聖人不離情者,愛觀逐言思未萌之前也,愛觀逐言思未萌之前,即是真空之體,真空即道也,真空心未萌生,道之名亦假立也,言亦無道之名也,此垂示學人悟道之方也,故云唯聖人不離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也。此章明道不屬五行,向愛觀逐言思未萌之前薦悟也。
   右第九章
關尹子曰:重雲蔽天,江湖黯然,游魚茫然,忽望波明食動,幸賜于天,即而就之,魚釣斃焉。
 重雲蔽天於夜,濃陰重厚,黑雲蔽障於天,無星月以照耀,則江湖之水,黯然而黑暗也,游魚茫茫然迷之也,於是漁者執燈火擲釣餌於水中,魚忽望見波明食動,不意人擲釣餌,而日幸賜於天,即而就吞之,彼漁者釣之而斃死也。故云重雲蔽天,江湖黯然,游魚茫然,忽望波明食動,幸賜於天,即而就之,魚釣斃焉也。
不知我無我,而逐道者亦然。
 迷人無明障礙,重雲蔽天,心地不明,如江湖黯然,不悟妙道,如游魚茫然,智波流浪,泥法求真,如忽望波明食動,智波迷道,法塵障心,如魚即而就之,喪道迷真,如魚釣斃焉。不知者不悟也,不悟我本無我,即是真空之道,而妄有我,向外逐道者,與上譬喻亦然也。此合喻也,故云不知我無我,而逐道亦然也。此章歎迷人不悟道,而喪其生也。
   右第十章
關尹子召:方術之在天下多矣,
 凡在天之下,百家之學,道衍廣博,故云方術之在天下多矣,方者道。
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強,或尚弱,
 百家之學不能遍舉,略言其四,尚者貴也,或貴韜晦,不欲人知,或貴彰顯,明明教誨,或貴能行,自強不息,或貴柔弱,不與物爭,故云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強,或尚弱也。
執之皆事,不執之皆道。
 事者用也,若執尚晦、尚明、尚強、尚弱,皆謂之用也,執用而迷體,豈能洞徹妙道哉。若不執其用,則用無用,而無所住著,無所住著,則離種種邊,名為妙道也,故云執之皆事,不執之皆道也。此章明道無不在,不可執著也。
   右第十一章
關尹子曰:道終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
 道本真空,不屬得失,有得則有失,道在人,聖凡同體,無欠無餘,如初生赤子,與大人同體,不與大人同用。几人與聖人同體,不與聖人同用,體本無名,隨功用立名,用之於惡,則名几人,用之於善,則名賢人,用之無所得,則名聖人。無所得而得之,則名德不名道也,故日道終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也。
道終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
 道要心悟,不離本情而登大道,故不可行也,彼可行者,名善不名道也,故云道終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
聖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
 聖人得自利利他人之道,平等普利,不求報恩,名為德行,此德行所以善吾接物利生也,故云聖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此利他也。
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死者,心休歇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藏諸用也,藏諸用則無為也,無為所以善吾心之休歇也,故云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也,此自利也。此章明德行為用,道為體。
   右第十二章
關尹子曰:聞道之後,有所為有所執者,所以之人,
 若學人聞道之後,所行有為之事,有所執持智解,則所往與人事同也。之者,往也。故云聞道之後,有所為有所執者,所以之人。
無所為無所執者,所以之天。
 天者,天真也,聞道悟解,罷參絕學,藏諸用,無所為,外不執相,內不著空,湛然清靜,則契本分天真也,故云無所為無所執者,所以之天。
為者必敗,執者必失,
 有為者,鈴敗於道,有執者,鈴失於德也,故云為者叉敗,執者叉失也。
故聞道於朝,可死於夕。
 故者,因上結下之辭也。聞道於早朝,可死於晚夕,便全身放下,心死休歇而保任之也,故云聞道於朝,可死於夕也。此章明悟道者無為無執,休歇保任。
   右第十三章
關尹子曰:一情冥,為聖人,
 冥者,真空,窈冥莫測,一情者,情返歸於真空也,如此則名聖人也,故云一情冥,為聖人也。
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
 從真空體上忽萌情念,不趨於善,叉趨於惡,情起時,其可不饉乎。若趨於善而積於善,積之大也,則成德行之福,而名賢人也;若趨惡而積惡,積之大也。則成凶暴之禍,而名小人也,故云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也。
情冥者,自有之無,不可得而示,
 一情冥者,自有之無,從跡復本也,從跡復本,冥契真空之道,不得出示於人也。經云:聖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是也,故云:一情冥者自有之無,不可得而示也。
一情善惡者,自無起有,不可得而祕。
 無者,真空也,有者,情也,從真空上忽萌情念,趨善積善,趨惡積惡,是從本降跡。從本降跡,而善惡之跡,不可得而祕隱也,故云一情善惡者,自無起有,不可得而祕也。
情善惡為有知,惟動物有之,
 言一情善惡屬知識,則與蠢動有識之物者無異也,故云一情善惡為有知,惟動物有之也。
一情冥為無知,溥天之下,道無不在。
 一情與真空冥符,則知識未萌之前也,知識未萌之前,真空妙有之道,充塞太虛,無‘所不在,故云一情冥為無知,溥天之下道無不在也。此章明道不屬情識,無處不是道也。
   右第十四章
關尹子曰:勿以聖人力行不息,則曰道以勤成,
 勿者,禁止之辭也,勿得言以聖人力加精進,行之不懈怠,則日聖人學道,因以勤苦,而得道成。言非如此也,道由心悟,本自見成,豈待力行不怠,勤苦而後成哉,故云勿以聖人力行不怠,則日道以勤成是也。
勿以聖人堅守不易,則曰道以執得。
 勿得言聖人堅固保守哺不改易,則日聖人因以執持而得道。言亦非如此也,聖人心開悟解,以道為體,真常不變,無為無執,無失無得也,故云勿以聖人堅守不易,則日道以執得也。
聖人力行,猶之發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
 矢者,箭也,聖人應物慈悲,普利而不息,人以謂力行,殊不知力行慈悲,普利不息,猶似人射,以弓發箭,感而後應,不得已而後行也。故云聖人力行,猶之發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也,言行之無心。
聖人堅守,猶之握失 #2,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握者,把也,聖人恬然獨處,人以謂堅守,殊不知聖人堅守,猶似人未射之時,以手把箭,因彼不應,所以靜默,豈有心守靜默哉。故云聖人堅守,猶之握失#3,因彼而守,我不自守也。此章明聖人動靜無我。
   右第十五章
關尹子曰:若以言行學識求道,互相展轉,無有得時。
 道本無名,不可以言求,道本無跡,不可以行求,道本無法,不可以學求,道本無情,不可以識求。若以名跡法情求之,如石輾之互相宛轉,不離名跡法情,何時得悟道哉,故云若以言行學識求道,互相輾轉,無有得時。
知言如泉嗚,知行如禽飛,知學如擷影,知識如計夢,一息不存,道將來契。
 知言如泉嗚,則聲不可辮,聲不可辮,忘名也;知行如禽飛,則跡不可循,跡不可循,忘跡也;知學如擷影,則偽不可取也,不可取,則忘法也,知識如計夢。則妄不可信,妄不可信,則忘情也。息者,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之問,名跡法情頓忘而不存,則契於妙道,故云知言如泉嗚,知行如禽飛,知學如擷影,知識如計夢,一息不存,道將來契也。擷者,以手捉取也。此章明道不屬名跡法情,不可以言行學識而求之。
   右第十六章
關尹子曰:以事建物則難,以道棄物則易,
 以事者,皆用也,建者,建立妙用也,物者,人物也,言建立妙用,普利天下,令人人了道,則誠為不易也,故云以事建物則難也。掃蕩復本,一物不留,獨露真空妙體,有何難哉,故云以道棄物則易。
天下之事 #4,無不成之難,壞之易。
 天下之物,紛紛億萬,俱要圓成,誠為不易,故云天下之事,無不成之難也。此釋以事建物則難也,如秦之阿房官,非一歲而成,楚之一火而盡,豈不壞之易耶,故云壞之易也,此釋道棄物則易。此章明建立不易,復本不難。
   右第十七章
關尹子曰: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
 火者,無我之物,或鑽木,或擊石,取火之一星而灼抓之,及其大也,則劫火洞然能燒萬物,及至燒盡萬物,火亦不存,為火無我也,故云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此起喻也。
一息之道,能冥萬物,物亡而道何在?
 一喘息之問,洞徹真空之道,則窈然冥然,元無一物,如此,則外忘萬物,外忘萬物,則內亦忘,真空道之強名也,故云一息之道能冥萬物,物忘而道何存也。此合喻也。此章明了悟道者,亦無道之強名也。
   右第十八章
關尹子曰: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
 人生壽夭不等,或為赤子而死者。或為童子而死者,或壽滿百歲而死者,故云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此借喻也。
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歷久得道。
 利根之人,遇師垂接,直下頓悟,於一息之間,當時心死絕疑,如人生一日死也,故云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也。中下之士,遇師垂接,卒難了悟,如水浸物,漸漸得透,或十年,或丑二十年,志心不退,觸著磕著,有日洞徹心休,如人在世十年百年而死,故云十年百年死者,如歷久得道者也。此合喻也。
彼未死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生,不名為死。
 彼者,指上一日死者、十年、百年死者三等之人也,彼三等人未死之前,雖動靜作為,昭昭靈靈智慧,止名為生,不名為死也。故云彼未死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生,不名為死。
彼未契道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事,不名為道。
 彼者,指上頓漸三等人也,彼上中下三等,於未了悟契道之前,雖動靜作為,昭昭靈靈智慧之用,止名為人事而已,不名為妙道也,故云彼未契道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事,不名為道。此合喻也。此章明悟有頓漸,道則不二也。
   右第十九章
關尹子曰:不知吾道無言無行,而即有言有行求道 #5,忽遇異物橫執為道。
  迷人不悟,道本無名跡,故云不知吾道無言無行也,迷人泥著古人名言法相求道,或古人靈跡異進求道,既有尚靈異之心,忽遇邪魔化為異人,談天論地,說事說理,或逞神異變化,迷人橫執以為了道聖人,而欲師之求道,故云而即有言有行求道,忽遇異物橫執為道。
殊不知捨源求流,無時得源,捨本求末,無時得本。
 道由心悟,靈源妙湛,體用如如,迷人不悟,源名跡而向外求道,此迷靈源而逐名跡流浪也。本即源也,末即流也,如此流浪逐末,欲返本源不可得也,故云殊不知拾源求流,無時得源,拾本求末,無時得本。此章垂誡學人,勿逐名跡而求道也。
   右第二十章
關尹子曰:習射、習御、習琴、習弈,終無一事可以一息得者,
 習射者,習射弓箭也,習御者,習御車也,習琴者,習撫琴也,習弈者,習弈秦也,已上四者,叉以歲月而習之,四者終無一事可以一喘息之問而得其妙者,故云習射習御習琴習奕,終無一事可以一息得者也。
唯道無形無方,故可得之一息。
 道乃真空,故無形像,無方位,利根之人直下頓悟真空,於一息之頃而得洞徹,故云唯道無形無方,故可得之一息也。此章明道易學於事也。
   右第二十一章
關尹子曰:兩人射相遇,則工拙見,兩人弈相遇,則勝負見,
 弓人相遇而闕射,則中者見為工巧,不中者為魯拙也,故云兩人射相遇,則工拙見也。兩箇弈茶人相遇國弈茶,則贏者見為勝,則輸者見為負,故云兩人弈相遇,則勝負見也。
兩人道相遇,則無可示。無可示者,則無工無拙,無勝無負。
 兩箇洞徹妙道之人相遇,則無可出示呈似也,無可出示呈似,則不似射奕有工拙勝負也,故云兩人道相遇,則無可示,無可示者,則無工無拙無勝無負也。此章明道無工拙勝負,無可出示呈似於人也。
   右第二十二章
關尹子曰:吾道如海,有億萬金投之,不見,有億萬石投之,不見,有億萬汙穢投之,不見。
 海喻真空,金喻微言妙行,真空能冥眾妙萬行,窈然觀之不見,故云吾道如海,有億萬金投之不見也。石喻眾善,真空能冥萬善,窈然示之不見,故云有億萬石投之不見。汙穢喻眾惡,真空能冥眾惡,窈然視之不見,故云有億萬汙穢投之不見。
能運小餵小魚,能運大餛大鯨。
 小緞小魚喻小人眾生,大餛大鯨喻君子賢人,真空能運小人眾生,君子賢人,平等普利,自生至死,受用恃鷹,但日用而不知也。故云能運小緞小魚,能運大餛大鯨。
合眾水而受之,不為有餘,散眾水而分之,不為不足。
 真空益之不盈,故冥天地萬物,而不為有餘,真空損之而不虧,故生天地萬物,而不為不足,故云合眾水而受之,不為有餘,散眾水而分之,不為不足。此章明道無欠無餘,而無所不容也。
   右第二十三章
關尹子曰:吾道如處暗,夫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而處暗者,能見明中區事。
 道乃真空,窈窈冥冥,陰陽莫測,鬼神難窺,故云吾道如處暗,夫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也。真空雖然窈窈冥冥,陰陽莫測,神鬼難窺,其用事也,似酌醴以投器,其應物也,如懸鏡以鑑形。又如空谷傳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萬物不能逃其鎰也,故云而處暗者,能見明中區事。此章明道窈冥莫測,應變無窮。
   右第二十四章
關尹子曰:小人之權歸於惡,
 權者,用也,小人愚癡類倒,所用皆歸於惡。惡者,何也?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言、惡。兩舌、食愛瞋恨、癡迷大逆、不孝不忠、不仁不義是也,枚云小人之權歸於惡者也。
君子之權歸於善,
 君子燭理,所用皆歸於善,善者何也?不殺不盜,不邪淫不誑語,不巧言令色,恭行五常百行是也,故云君子之權歸於善。
聖人之權歸於無所得。唯無所得,所以為道。
 聖人之用,平等普利,不求報恩,上德不德,應變無方,離種種邊,超諸法相,一無所得,強名真空之道也,故云聖人之權歸於無所得,唯無所得,所以為道也。此章明道不屬善惡,迥超諸有也。
   右第二十五章
關尹子曰:吾道如劍,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傷。
 以劍喻道,道冥萬物,普利無窮,故云吾道如劍,割物即利也,執持染著,昧性迷道,故云以手握刃即傷也。此章明道普利無窮,迷執者自傷也。
   右第二十六章
關尹子曰:連不問豆,豆不答連,瓦不問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
 篷者,以竹為之,以盛棗栗,豆者,以木為之,以盛值隨,峽供祭享。道無不在,篷豆瓦石不相問答而終日問答,雖問答而未嘗問答也。道亦不失也。故云篷不問豆,豆不答連,瓦不問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也,此無情說法,昧者不知也,故云不應答藏真應答,無知知處是真知,正謂此也。
問與答與一氣往來,道何在。
 道本無問亦無答,向問答未萌之前,薦吾問答未萌之前,則心不生,心不生,則一氣不往不來,一氣不往不來,則心無生滅,無生滅即契妙道。既萌問答之心,心之所之,則氣從之,是知一問一答,則一氣往來,一氣往來與道遠矣,故云向上一機擬議即墮是也,故云問與答與一氣往來,道何在也。此章明道無不在,問答殊離也。
   右第二十七章
關尹子曰:仰道者歧,如道者駁,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
 跋者,企羨也,圾者,馳求也,如者,往也,仰慕聖人之道,企羨不及,故云仰道者跋也。往外馳求妙道而不得也,故云如道者晨也。事者,用也,已上企羨馳求,即道之用也,隨用而迷體,故云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也。故云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已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不真,正謂此也。
是以聖人不望道而歉,不恃道而豐,不借道於聖,不賈道於愚。
 歉者,欠少也,豐者,餘多也,借者,假也,賈者,賣也,是以者,因上結下之辭也。真空妙道,本自具足,無欠無餘,聖人了了洞徹,道本具足,故不望道而欠少,真空無有,亦不恃道而餘多,道既人人具足,亦不假借道於聖人,聖人不能出道以示人,亦不賣道於愚,故日是以聖人不望道而歉,不恃道而豐,不借道於聖,不賈道於愚也。此章明道人人具足,不相假而取拾之也。

   右第二十八章 

文始真經註卷之一竟
#1『人皆可致命通玄』,與《叢書集成初編》之《關尹子》同,而《道藏》慕字號之《無上妙道文始真經》則作『人皆可致命造玄』。
#2 #3『握失』,誤,《關尹子》和《無上妙道文始真經》皆作『握矢』。
#4 此句,《關尹子》和《無上妙道文始真經》作『天下之物』。
#5 此句,《關尹子》作『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

本鈔源自 正統道藏電子文字資料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