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一旦受過傷而沒治好,容易造成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局部壓痛、天氣變化易痠痛等後遺症,反覆發作影響生活品質。從中醫觀點,關節舊傷久治不癒,可能與結構錯位、個人體質兩大因素有關。

《中藥》從根本強壯筋骨

關節容易反覆受傷,除了因結構改變而不穩固所引起,體質強弱也是因素。醫師表示,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筋,腎主骨」。小孩因肝腎逐漸充盈,即便是骨頭斷掉,也能很快恢復。但年長者肝腎虧虛,氣血較不足,一旦受傷就很難好。

此外,受傷部位的關節也對天氣變化敏感。謝明憲指出,長期處於濕冷環境、當面吹風,或是喜飲寒涼,都會讓風、寒、濕邪進入體內,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導致關節容易痠痛,在中醫裡稱為「痹證」。

因此,除了處理結構性的傷害外,中醫也會依據病患狀況,決定用補氣養血、補養肝腎、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等中藥調理,從根本改善體質,自然不容易受傷,也減少病情反覆發作。「體質調理是西醫沒有的觀念,」陳彥光表示,西藥跟中藥差別很大,西藥多為消炎、止痛藥,只能短暫緩解不適感,但中醫能從整體調養。他就發現,透過補氣藥,可以提升身體的含氧量,增加局部的氣血循環,讓受傷好得更快。

耐心等待、積極治療 舊傷更快好

即便中醫有很好的治療方式,但耐心接受醫師診治,還是擊退復發的關鍵。陳彥光醫師提醒,受傷組織要復原,本來就需要一段時間,有些病人操之過急,看了3次沒好就換醫生,一路換,導致沒有接受完整治療,無法根治。即便是同樣的問題,用同樣的方式治療,有的人3次就好,也有人30次才好,要看治療反應才能判斷。因此配合醫師指示、確實就醫,積極治療,關節舊傷才有機會儘快康復。歷經一番波折,林小姐找到擅長針傷科的中醫師,觸診之下,發現問題正是因踝關節些微錯位,加上軟組織沾黏關節導致。持續積極治療半年後,舊傷終於治癒,林小姐的臉上也終於露出久違的笑容。

平日保養關節 4 招

1.避免酸、冷食物

中醫認為,酸的食物會傷筋、寒涼的食物會讓氣血循環變差,因此若是關節有反覆受傷,應避免吃酸(如烏梅、鳳梨)、寒涼(如西瓜、哈密瓜、小黃瓜、水梨、竹筍、椰子汁)食物。想補肝腎,則可食用山藥、黑芝麻、核桃仁、枸杞等。

2.自製粗鹽暖暖包熱敷

關節受傷後,對天氣變化會更敏感。天氣潮濕、氣溫驟降,都會讓關節不適。可以自製粗鹽暖暖包,將粗鹽炒熱,放到中藥包中,裝至三分之二即可。將暖暖包覆蓋在疼痛關節處,鹽走腎經,能袪濕,紓緩關節不適。若加入薑、蔥、蒜一起與粗鹽熱炒後放入藥包,更有活血通氣的效果。粗鹽可以重複炒熱,直到變黑再換新鹽即可。

3.關節處不直接吹風

關節處吹風,會讓風邪容易進入身體,尤其是流汗以後毛孔打開,會直接吹入體內,一旦天氣變化,就容易關節痠痛。中醫師謝明憲說,年輕時就曾因為夏天熱,終日開電風扇直接對身體一側吹,結果當年冬天,長時間吹風那側的關節處就明顯痠痛。他建議,現在天氣漸熱,冷氣、電風扇還是可以使用,但不要對關節處直吹,也可以隨身帶小外套,避免將關節暴露在冷風中。

4.放鬆下肢筋膜、肌肉

膝蓋、腳踝是使用頻率最高的關節,若是因筋膜問題造成的關節疼痛,可以透過此動作放鬆、拉順下肢筋膜、肌肉,讓關節不被壓迫,能有效減緩疼痛。

~ 節錄改作自 '康健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